分享

艾灸入门之得气与灸感 上

 培训班背包 2020-09-26

在治疗中,得气一说,《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有载: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章更是大幅的描述了针灸气至的神效。

我们平时去针灸,被针扎时候的各种酸麻重胀,或者是走窜感,也都是我们和医生作为得气与否的标准,甚至没有了酸麻重胀感,还会觉得医生水平不好。

我们在临床中做艾灸,客人也会出现这种酸麻重胀,或者是走窜感。我们将客人自觉的这些感觉叫做灸感。

除了客人的感觉,医生一样有感觉,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有: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这个关,与机,便是医生要守的气机,而不是病人感觉的酸麻重胀,故而后文接着写到: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工独有之,这一句就有别于患者的自我感觉。

到底守住这个关、机是什么感觉,《素问·离合真邪论》谓:“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窦汉卿《标幽赋》则谓: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医学入门》: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

林林总总,医者的感觉无非就是沉紧吸涩等感觉,与病人的自我感觉是有区别的。

我们艾灸的过程中,施灸者的手下有这种感觉,我们将这种感觉叫做得气。

  

我们在灸一个穴位或者是灸一个部位的时候,用心体会艾条下的感觉是空空如也啥都没有,还是能感觉到艾条与穴位之间有气的膨胀感拉扯感、吸定感,或者是很多很多更丰富更有趣的手感,我把这一类的感觉都称为得气感。 

当有了得气感,也会让我们在施灸时有一种成就感,正如古书所说,得气与否是决定艾灸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艾灸,当他把艾条拿在手上的时候,不用转动,手上便会有得气感,这是因为他能够把心神都专注在这个事情上

这也是我教大家练手法之前,要求大家反复去艾条掂艾条的时候,便是在训练自己凝神定气,用心与艾条建立一种链接也可以说是在提醒自己,此刻我们要全身心的放松安住在当下,并对当下保持觉知力。 

为什么开始不要求大家先去找得气感,再去旋转艾条呢?只要大家傻傻的去旋转艾条就行了呢?我们要把这个有形的动作练熟做稳,而不先去讲得气感。因为这种手下的感觉,心里的感觉,不是我们要找就找的到的,或者是去意想得到的,而是经过上千上万次的高质量的形的练习,加上个人的用心体会,自然而然出现的!

有很多学员很羡慕老师的艾灸效果也惊叹于老师动作的优美,气感的丰富。于是在自己施灸的时候就努力去想我要是有这种灸感就好了,我要得气要得气……

结果呢,别人什么感觉都没有,没把别人好,自己晕啦,气上头了!于是就说,我现在功力还差,不适合给别人艾灸

我们的心意是好的,是想给予别人多,想要做的很好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基础不好。我们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就不要想那么多,只要简单去做就可以了,按照规矩踏踏实实的去练,不断的积累积累再积累,总会有一天你会突然能感觉到艾条下面有知觉了。

我刚学艾灸的时候老师也不讲如何得气,直到现在老师也不去讲如何有得气感

为什么呢

就是怕我们落入这个相!

如果大家把关注点都放在手下,怎么有没有得气啊?怎么不吸啊?怎么不紧沉啊????就会容易忽略后的效果,而效果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有的客人被灸一段时间之后,有了灸感,就会很欣喜地描述给我听。这个时候我反而会说,有这种感觉很好,你享受它就好了,但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要在这种感觉里,更不要带着这种期待去做下一次的艾灸,希望下一次也有类似的感觉,因为每一次的灸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本周课程预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