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考古】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

 RK588 2020-10-03

作者简介】马文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唐青花瓷的生产先于伊斯兰早期青花陶。元青花的再度兴起是中国瓷器总体发展趋势的产物,当时国内国际环境亦起了促进作用。元青花通过海陆两途远销到广大的伊斯兰国家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1400年前伊斯兰陶工生产出元青花的仿制品,1396年元青花出现在伊斯兰细密画中。唐、元青花瓷中的某些伊斯兰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唐青花瓷;元青花瓷;伊斯兰青花陶

    近几十年来,欧美陶瓷学者普遍认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于9-10世纪在伊拉克生产的低温釉上青花陶(图一),是伊斯兰陶工的发明,并对中国青花瓷产生了影响。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扬州发现唐青花瓷以来,唐青花瓷的概念普遍被国内学者所接受,一些欧美学者也表示认同。但目前仍有学者否认唐青花的存在,认为唐青花只是唐三彩的一种,以蓝彩称之。其实唐三彩与唐青花在釉料的成分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我国科学家对唐三彩与唐青花的釉料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唐三彩属于富铅釉系统,氧化铅含量达36.7-61.8%,唐青花属于钙釉(或称钙镁碱釉)系统,而无铅。在有些情况下,无色铅釉与钙釉用肉眼难于识别,而测试后的数据则把两者区别得一目了然。另外,唐青花属于釉下钴料彩,而唐三彩则是色釉彩。测试还证实,唐青花的胎、釉成分与巩县白瓷十分相近,因而巩县是唐青花的主要产地。伊拉克萨马拉出土的仿唐三彩与青花陶釉料的化学成分也大致如此,经测试,萨马拉的仿唐三彩釉中含氧化铅为37.0-24.1%,而青花陶含氧化铅仅为2.4-0.4%,这说明萨马拉仿唐三彩亦属铅釉系统,青花陶有少量的氧化铅是因为它属于锡铅碱釉系统。两者亦截然不同。

    巩县也是唐三彩的一个重要产地,因而其瓷胎的成分与巩县白瓷十分相近。故唐青花与唐三彩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器形有些是相同的。从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保存的唐青花三足鍑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保存的唐青花小碗(图二)等器物来看,唐青花的出现应在8世纪。这里还应进一步指出,唐代用钴料装饰陶瓷早在7世纪就已开始了。因之,我们可以得出中国青花瓷的生产要早于伊斯兰青花陶的结论。关于这一点,笔者在1997年发表的《唐青花瓷研究》一文中有较详细地叙述。但也应看到唐代制瓷业为了拓展国外市场,在青花瓷的纹饰上体现出了某些伊斯兰因素。

 二

    正如阿拔斯王朝的青花陶在10世纪以后就基本上停止了生产一样,中国青花瓷在进入宋朝后也基本上停止了生产。从目前仅偶有零星的发现来看,当时的青花瓷未形成生产品种。有些学者由此对唐青花产生了怀疑。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些手工艺品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还有时是经过中断后再度兴盛。我们不能因宋代暂时中断青花瓷的生产而否定唐青花的存在。

    唐代的各种釉下彩瓷在宋代的磁州窑及吉州窑得以继承,出现了白地釉下黑(褐)彩花瓷,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图三)。伊朗塞尔柱克王朝(1037-1155或1194年)在12世纪生产了少量的熔块胎釉下蓝彩和大量的釉下黑彩与黑蓝彩。在釉下蓝彩或蓝黑彩中的蓝彩多为条、斑蓝彩(图四),有时并伴随着黑彩的主体纹饰而出现(图五)。这种釉下黑蓝彩到伊儿汗国(1260-1335年)时期仍在生产,由于塞尔柱克时期的釉下条、斑蓝彩生产较少,也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品种。直到14世纪末在元青花的直接影响下,伊斯兰陶工才生产出熔块胎青花陶。

    元青花出现有多种因素,下面着重谈其中两点。

    1.元代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90年,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1278年浮梁瓷局的建立为景德镇发展成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奠定了基础。元朝在选择瓷局的地点时,无疑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慎重考虑的。当时能与景德镇竞争者仅有浙江龙泉窑,然而青瓷不适合彩瓷的发展,即不符合中国瓷器由青瓷向白瓷进而向彩瓷发展的总体趋势。景德镇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且优良的制瓷原料以及悠久的制瓷技术传统才能使白瓷和彩瓷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成为首选。浮梁瓷局成立后700余年的历史证实了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中国制瓷业许多重大事件都是在景德镇进行的,元青花的出现和发展是其中之一。只有景德镇这片沃土才能培育出这枝璀璨的奇葩。元青花及以后数百年所生产的青花产品一直畅销国内外,并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和外销瓷的主要品种。元青花是中国瓷器总体发展的必然产物。

    2.元朝海外贸易颇为发达。元初有民间经营的海外贸易,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开始了元朝特有的“官本船”贸易,以增加运输能力,扩大海外贸易。至元三十年(1293年)还制定了市舶法23条,以加强市舶贸易管理;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修订了原市舶法,改为22条。但到了延祐七年(1320年)则全面禁止了海外贸易,“官本船”亦应在其中。以后开禁,民间海外贸易继续进行,但“官本船”海外贸易“却未再实行”。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中书省臣请拨两艘船下番,为皇后营利”。这一孤例可能是“官本船”的最后记载了。元代“官本船”多有航往印度洋进行贸易者,如大德五年(1301年)、大德八年(1304年)杨枢两次航往印度洋、波斯湾。其第一次远航乘的就是“官本船”。民间航往印度洋贸易者更多,如汪大渊两次带有元青花等商品的商舶航往印度洋。摩洛哥旅游家伊本·白图泰于1342年在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卡特港看到13艘中国商船。这些均说明14世纪上半叶是元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时期。

    13世纪前60年由于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的三次大规模西征及灭西夏,使陆上中西交通畅通。元世祖(1260-1294年)即位后,由于与其弟阿里不哥、窝阔台后王海都、察哈台后王笃哇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致使元朝在西北的势力受乌挫,中西陆路交通受到严重阻碍。到14世纪初才结束延续40年的西北叛乱,中西陆路交通才又畅通。此后元朝与察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保持了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13世纪后半叶到14世纪上半叶,三汗国先后信奉了伊斯兰教,而且伊儿汗国还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这样元代对外贸易,无论是在中亚、南亚(其时印度图格拉克王朝信奉伊斯兰教)、西亚、小亚西亚乃至埃及等地都是与伊斯兰国家进行的。这些国家也正是元青花的主要行销市场。

    综上所述,青花瓷于元代再次出现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了中国瓷器发展的总体趋势。当青瓷、白瓷等素釉瓷及宋代的白地黑(褐)花瓷不能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时候,景德镇这片沃土为中国彩绘瓷最主要的品种—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极为适宜的发展空间。而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对元青花的生产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元青花大量行销伊斯兰世界,其器形、纹饰体现出某些伊斯兰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景德镇培育出的元青花瓷,到14世纪上半叶已走上成熟之路,成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品种。其精品主要从海陆两途输往中亚、西亚及印度洋广大地区的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地。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乘商舶航往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他记载的99个国家或地区中,有46个地点要以瓷器作为“货用”。这其中有17个地点写明是青花瓷。即“青白花碗”8个地点:三岛、丹马令、戎、东冲古剌、爪哇、龙牙犀角、喃里、加里那;“青白花器”8个地点:苏洛鬲,小喃、古里佛、朋加剌、天堂、天竺、甘埋里、乌爹;“青白花磁器”1个地点:丁家卢。这一记载说明:(1)当时元青花大量由海路输出;(2)输出的地点已远达红海地区的天堂(麦加)。汪大渊没有记载的地点尚有一些,如红海之滨的埃得哈布、埃及的福基塔特及东非的一些伊斯兰城邦等。

    元青花向外输出的开始年代应在泰定、文宗间。《岛夷志略》大佛山条记载:“大佛山界于迓里、高郎步之间。至顺庚午冬十月十有二日,因卸帆于山下……”。可知该船在1330年阴历十月十二日已航到锡兰岛。因船要在中途港口贸易,故其从泉州出航时间应在1329年秋冬,此时为元文宗天历二年。如若汪大渊所乘之船是回程在此靠岸的话,那么其船出航时间应在1327年(泰定四年)左右。故此可知元青花可能在泰定时期(1324-1328年)已形成规模生产并大量向外输出。这与国内有关元青花的考古资料是相符合的。如九江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盖罐,从其生产技法、装饰题材和风格来看,已具有了元青花的某些特点。到泰定时期元青花走向成熟。

    元青花也由陆路行销中亚及以西的广大地区。在国内新疆、内蒙古边境地区出土有青花瓷,特别是内蒙古额济纳旗哈拉浩特(kharakhoto,亦称黑城)古城址出土大量的元青花瓷应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此城有名不仅是因马可波罗曾到过此地,亦因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匈牙利裔英国人斯坦因以及瑞典人斯文赫定为首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一些考古学家到此城进行考古调查或发掘。斯坦因在黑城发现少量元青花瓷片。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巴格曼等人在此发现几百片中国瓷器,其中有元青花约120片,波普获准将其中的60片发表在《阿达比尔陵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一书中,全部资料则发表于《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调查》一书。1983-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黑城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又出土了不少元青花瓷,其中海水莲花玉壶春瓶(残)和牡丹云龙纹大罐(残)均属元青花中上乘之作。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黑城附近考古调查时亦采集到一些元青花瓷片。近一个世纪黑城及附近不断出现大量的元青花,可能既有作为使节贸易的“赐赍品”,也有些是民间贸易商品。

    元青花在国外有两个重要的收藏地点。一是伊朗阿达比尔陵寺,藏有中国元、明瓷器805件,其中有元青花37件。这些瓷器是萨法维王朝(1501-1722年)阿拔斯大帝(1588-1629年)于1611年捐赠给陵寺的。因阿达比尔地处伊朗西北边境,为安全起见,已将766件转藏到德黑兰考古博物馆,另39件转移到伊斯法罕。二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赛拉伊博物馆,藏有元、明、清瓷器10351件,其中有元青花40件,这些元青花多数是土耳其苏丹赛利姆一世(1512-1520年)于1514年9月5日-13日占领伊朗大不里士和1516-1517年远征叙利亚、埃及时掠夺来的战利品。当然也有一些可能是传世的。

    此外,在伊斯兰世界还有一些地点收藏有元青花。如伊朗大不里士阿塞拜疆博物馆收藏有“元末、明初的青花大盘、梅瓶、碗”等。阿曼苏丹国马斯喀特老城博物馆收藏1件精致的元青花飞凤牡丹纹罐。像这样在国外长期传世的元青花(非近代从国内流出的)还有一些地点收藏。

    考古发掘出土元青花最多的是印度德里图格拉克宫。1960年出土72件元瓷,其中青花67件(盘44件、碗23件)、青瓷5件。这些瓷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有个别的基本完整(图六)。这是因为苏丹费鲁兹沙(1354-1388年)在位后期倾向于正统伊斯兰教派,可能是将厨房用具中有动物、花卉图案的元青花瓷和青瓷打碎废弃后而形成的堆积。德里图格拉克宫出土元青花的数量超过了阿达比尔陵寺和托布卡普·赛拉伊博物馆,是保存元青花最多的地点。德里出土大量元青花不是偶然的。前述《岛夷志略》所记之“小喃”(奎隆,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佛(卡里卡特,在印度西海岸)、朋加剌(在恒河口)、天竺(在印度河口)等地均用“青白花器”货易。德里出土的有些元青花瓷上有锔孔,说明这些器物是经过长期使用的实用器。有一件大盘内绘青花花卉,外壁施蓝釉,较为少见。

    叙利亚出土的元青花也是很有名的。上一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叙利亚的一些城市发现有大量中国瓷器,如大马士革东北的杜马在城镇改造过程中出有几百件中国瓷器,再加上大马士革本身和其它城市的发现,已超过了800件。其时代是从元到明末,其中大部分是明代中晚期的,但也有少量早明和元青花精品,如购于大马士革附近出土的元青花云头水禽纹大盘(图七、八)就是其中之 一。

    以下简介近几十年来在中亚、西亚、北非及东非零星出土的元青花。

    1936-1939年及1947年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在伊朗尼沙布尔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中有唐宋时期的越窑瓷、邢窑瓷、长沙窑瓷、青白瓷等。三上次男在该馆的仓库中还发现有元青花瓷。

    1977-1978年法国考古队在波斯湾的巴林国之巴林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约100片中国瓷器,其中有两片元青花瓶腹片。

    黎巴嫩的巴勒贝克曾出土一片“画着流畅的花草纹的优质的元青花碗”片,现“保存在柏林本卡门的博物馆的东方部”。

    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埃及古城福斯塔特(古开罗)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元青花达数百片之多(图九)。这些瓷器是经埃得哈布港上岸,陆运至尼罗河,再沿河而下到达福斯塔特。

    位于埃及与苏丹交界处的埃得哈布港曾出土有元青花碗片(图十)。此港是东方与北非贸易的重要港口,繁荣期是11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1058-1368年),1426年时废弃。

    马林迪位于肯尼亚加拉纳河口之南,是东非海岸中世纪著名的城邦之一。其旧城外有两座镶嵌有中国瓷器的柱墓颇为壮观。1949年维修时又在其附近发现许多14-16世纪的青瓷、青白瓷和青花瓷,其中有几片元青花梅瓶片(图十一)。

    给地在马林迪西南约13公里,是肯尼亚中世纪最重要的遗址之一。1948-1949年柯刻曼在此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大量中国瓷器,仅在大清真寺内就出土有305片。其中以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最为引人注目(图十二)。

    基尔朴瓦位于肯尼亚米达湾内的一个小岛上,在给地之南约2公里,1948年初柯克曼在此发掘了一座小清真寺、两座柱墓和一组房子,出土了不少中国瓷器,其中以元青花龙纹瓶最为有名(图十三)。

    基尔瓦岛位于坦桑尼亚西南海岸,距大陆仅l公里。奇蒂克于1958-1965年进行了长达7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其中有些是元青花瓷片(图十四)。此岛是东非海岸中世纪最重要的伊斯兰城邦之一,也是出土中国瓷器最多的一个地点。

    综上所述,元青花一旦形成生产品种,便马上向外输出,远销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的广大伊斯兰世界。这说明元青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这一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青花在伊斯兰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从前述在国外得到各阶层人士深深的喜爱与珍藏及有着广泛的分布得到说明,还可从下列两件事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1.当元青花瓷行销到伊斯兰世界后,埃及、叙利亚、伊朗等地陶工立即进行了仿制。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有年代可参考的仿制品出自叙利亚哈马(Hama)古城。该城位于叙利亚中西部的阿西河(奥龙特斯河)畔,在大马士革与阿勒波之中间。

    1931-1938年丹麦国立博物馆考古队在此进行了发掘。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14世纪末。其最上层的年代约950-1400年,而此层的繁荣期是12世纪末到14世纪中期。在发掘中出有中国青瓷、德化白瓷、青花瓷等。而最重要的是发现一些仿元青花的伊斯兰青花陶器。如藏于大马士革博物馆的折沿大盘(图十五、十六),内底心绘池塘荷莲纹,在花、叶的茎下还用锦缎捆束,俗称束莲纹。内腹壁绘缠枝牡丹和长尖叶纹一周。这两组模仿元青花的纹饰可以说达到了逼真的水平。但在盘沿上所绘蜿蜒波涛纹及外腹壁所绘变形莲瓣纹则有失水准。这可能是伊斯兰陶工未能了解纹饰内容,以致模仿走了样。另外在丹麦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也保存一些哈马出土的仿元青花的伊斯兰青花陶。由于哈马在1400年被帖木儿攻占,1401年被摧毁,以后易地重建,故哈马旧城出土的仿元青花的伊斯兰青花陶肯定是在1400年以前生产,成了一个断代的标准器。从15-18世纪的数百年间伊斯兰世界的许多陶器作坊都在时断时续、不同程度地模仿元明青花瓷,而这是从仿制元青花开始的。

    2.1335年伊儿汗国瓦解后,分裂成一些小的王国。统治现在伊拉克等地的是扎拉伊儿王朝(1336-1432年)。该王朝热衷于赞助文学艺术,宫中庇护有诗人哈瓦珠·刻尔曼尼、画家朱奈德·那夸什等。由于这里细密画得到充分发展,而形成扎拉伊儿画派,预示着波斯细密画古典风格的来临。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朱奈德·那夸什。他为诗人哈瓦珠·刻尔曼尼的诗集画了九幅插图。其中一幅绘有宴会场景,桌上放有三个玉壶春瓷瓶,两边的为青花,中间的是在蓝地上绘以白龙纹,桌旁侍女手持仿制的玉壶春陶瓶(图十七)。此画有记年,为1396年。这说明在此以前元青花及蓝釉白龙纹玉壶春瓶确已输入到扎拉伊儿王国,并作为宫廷宴会用具。在此还应特别指出,蓝釉白龙纹器在国内外保存极少,当时可能是作为精品输入到扎拉伊儿宫廷的。此画还说明朱奈德·那夸什及其门徒在以后较长时期内对波斯细密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即把中国瓷器与君王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来描绘,从而构成了波斯细密画的一项内容,并形成传统。绘有中国瓷器的细密画是从元青花开始的,而这幅画是最早的。另外中国瓷器上传统图案如龙、凤、麒麟等也出现在波斯细密画中。

    明清时期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的关系亦颇为密切,限于篇幅,将另文论述。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高  朋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秦雨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