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阳法的临床运用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10-05


第 1592 期

作者 / 王定祥 万元志 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社区卫生服务站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升阳法,首倡于李东垣,此法专为脾胃虚弱,元气受损,清阳下陷而设。升阳法,就是利用辛甘发散之风药,来提振升发阳气,以治疗机体气机不升或下陷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不仅用于脾气虚、清阳下陷之证,可广泛运用于人体阳气生发不足之证,如肝郁不升、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宗气下陷、肾气下陷等证,现在临床常用有升阳解郁、升阳益气、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升阳除湿、补肾升阳等升阳诸法。

1 气机升降

人体的五脏六腑间是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构成气机升降的整体,肝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主宣肃,以降为顺,肝升肺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外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气机升降。在外感寒湿邪气、情志抑郁、气血津液亏损、痰瘀阻滞等病理情况下,会导致人体气机升发的功能障碍,而出现气机不升或气机下陷诸症。(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肝胆为春升之木,具有疏泄生发的特性,其调达舒畅是气机生发的保证。“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其升阳系列方剂每“以诸风药生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以令春气生。”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主肌肉四肢,以升为健,升清阳为其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脾气主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升水谷之精:脾主中焦之气,因其主升,故可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化生营气,变生宗气,再输布于其他脏腑,布散周身,营养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故李东垣云:“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②升水中之清:脾的气机主升,尚体现在将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助肺通调水道,助肾气化,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③系脏腑之位:脾之升清,具有升托脏器,维系脏腑正常位置的作用,脾气盛,中气足,则脏腑各安其位,一旦应升不升,则脏腑失约而下垂,既现代医学所谓的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之类。④统体内之血:脾之升清,具有统摄和约束血液的作用。中气足,清气升,则统摄有权,血液才能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




2 症候分析

肝郁不升:肝气不升,多源于情志所伤,思虑未遂,可出现胸胁胀满,嗳气不舒,月经量少等症。如是寒邪阻滞厥阴肝脉,肝气生发不及,可见少腹胀痛或硬满剧痛,寒疝连及睾丸胀痛,肢冷,月经量少发黑有块等症。

中气下陷:是指脾胃虚弱,气机下陷,固摄和升举功能障碍或衰退的病理改变。中气下陷使升降出入于三焦的元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此证多由脾胃虚弱发展所致。此证的基本病理集中反映在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陷不升,气郁发热几个方面。气虚不荣: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则气虚不荣,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气虚不固,肺脾气虚,循行于分肉之间以温毛腠的卫气亦弱,可见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等证。气虚不摄:气有统摄营血阴精之功,中气虚弱,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既呈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不能摄津,可呈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气陷不升:清阳下陷,常见气不接续,或气往下坠;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失聪、目欠明。气郁发热:脾气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生,遂呈发热、汗出、口渴等征象,即气虚发热。


3 临床运用

临床上凡属于人体元气虚弱,肝肾阳气生发不足,脾气虚、清阳下陷等证,均可用升阳法治疗,根据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分别运用升阳法配合其它方法予以治疗。升阳法的具体药物升麻、柴胡、桔梗、羌活、防风等升提药物,根据具体病证配合相应的药物予以治疗。在升阳药的选择上,远不止上述几味,凡能助肝胆之气生发,符合春生之气的药物均可选择。

升阳解郁法:为肝郁不升而设,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升肝解郁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不升、肝气虚弱,人参18g、黄芪18g、当归15g、柴胡9g、川芎9g、乌药9g,白芍12g、香附9g、枳壳9g,人参升下焦元气,黄芪益气举陷,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川芎疏肝升阳,乌药温升肝气,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诸药和用,肝阳复升,诸郁可解。


升阳散火法:首见于《脾胃论》,专为为阴火证而设,李东垣在论述内伤热中证时指出,相火不足或脾胃虚弱,脾失升清,水谷之气下流为湿,阻塞三焦,则水无以化气上济于心,火失其养则火盛于上,于是火亢于上加剧了元气的耗伤。相火衰元气生化无源,心火盛,元气愈受伤害,此即阴火之病理。此阴火实际上是清阳下陷,浊阴不降,阳气ā郁而不能外达,郁而发热,遂呈发热、汗出、口渴等征象。脾土虚弱,元气不足,阴火充斥于皮毛腠理肌肉,症见四肢发困、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非升阳散火不能为功。方选升阳散火汤,方中人参、炙甘草补元扶中为君,臣以柴胡升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防风、羌活发散太阳之火、独活散少阴之火,诸药皆味薄气轻,上行升散,使三焦舒畅,阳气升腾,火郁得散,白芍敛阴清热,生甘草和中,合和运用,寓降于升,寓收于散,最为见功。


要正确运用升阳法,首先要对气机升降失调之机理了然于心,还需临证随机应变,方能运用自如,提高临床疗效。但需注意掌握用药法度,防止升阳太过,出现阳亢火热之象;避免过用辛燥,以免伤津耗液。在运用时注意升阳药味数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或适当配伍甘寒药物,使升阳而不燥,以轻清升浮,轻而取胜。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