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生常谈“创新型城市”

 熟年人生 2020-10-07

(按)创新经济是依托创新城市的大环境中而产生、巩固发展。一座城市如果不是创新型的,其所依赖发展的产业创新是不会长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是激励并覆盖整座城市和全产业领域的。翻阅2006年写的有关文章,有所启发。

          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认真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年伊始,北京、天津、沈阳、深圳等许多城市都已经明确要建立创新型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作为市委市政府2006年的1号文件推出,其突破点在于将自主创新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道路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做那些充分准备?2005年,世界银行曾发表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如: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等。上海拥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距。在开局之年,上海要明确提出在全国首先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伟大战略任务,切实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努力在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其他方面同时予以突破。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四个中心”建立之时,也是上海跨入创新型城市的行列之日。

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本人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现提出如下5个方面可供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巩固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很早就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也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确立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哲学表述。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文教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有些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1、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进行了10多年的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建立了一些公共科研开发平台。如“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建立,为全国科研数据的计算和开发立下了卓越功勋。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对外技术依存度等几个重要指标,上海在全国基本是名列前茅的。

2、在金融创新方面,我们很早就建立了外汇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其他融资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去年,中央人民银行管理总部在上海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全国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质性启动。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的亚洲总部也纷纷在上海“落户”,表明上海的对外开放和金融环境已经被世界看好。

3、在产业创新方面,上海城区通过从600平方公里向6000多平方公里的延伸扩大,初步完成了重要支柱产业的战略布局。上海积极建立和发展了都市工业园区和创意园区,使都市工业与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上海在扩大和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拓展。洋山港的建立,标志着航运中心的雏形已经出现。

4、在文教创新方面,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上海又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20046月成立文化系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初步形成对文化的宏观管理体系。200511月,上海建立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制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也进行了文化院团体制改革的尝试。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在教育方面,上海的基础教育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起步,高等院校正在积极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的内涵发展之路。

5、在城市管理创新方面,上海的社区建设如火如荼,社区资源共享和社区自治等正在积极探索,浦东罗山会所首创民间管理社区新风。上海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平台建立,城市交通信息中心的挂牌,在卢湾和长宁两区的“网格化管理”试点基础上,今年向市中心其他各区推开。上海的城市管理正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从人工化向数字化拓展,增强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制定实施规划

回顾上述基础,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清醒地看到差距。为此,有必要在今年上半年制订创新型城市的实施规划。这里,要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创建时间表。全国在2020年达到。上海要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否能提出在2015年达到,用10年时间使上海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2、划分重点区域。第一,浦东新区是上海综合改革开放试点城区,希望能提早建成创新型城区;第二,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希望能在浦东率先建成创新型镇区,为上海乃至全国树立样板。

3、分阶段推进实施。将实施规划初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到2010年,突破目标主要在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两大方面。可以结合世博会的筹备,提出这两大创新的实施目标和实现指标;第二阶段是2010年到2015年,突破目标主要在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方面。可以结合两个五年发展规划和“四个中心”的建立,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出这两大创新的实施目标和实现指标。理论创新始终包含在整个创建过程中。

(三)确立发展重点

在这里,我们初步把“创新型城市”划分为五大创新内容。在这五大创新中要确立发展重点。

1、理论创新。(1)要重视科技和社会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开拓,给予基础理论研究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保证;(2)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思维创新、学术自由的氛围,理论创新要防止“奴性唯上”或“盲目唯外”,走实践出真知之路;(3)在重大科技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2、文化创新。(1)培养树立“哥本哈根”精神;(2)形成海派文化的多元开放格局;(3)抓紧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普教育,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4)公共文化建设得到加强;(5)文化产业市场欣欣向荣。

另外,今年要抓住时机,如科技节等,大力开展“创新型城市”的宣传和讨论,出版一批有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型国家(城市)的书籍,集中报道、表彰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开展一些“创新金点子有奖征集”、“创意发明”评选活动等。

3、科技创新。(1)产学研紧密联合有新的突破,理顺管理体制;(2)围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轴,在培育创新源泉、激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载体等三个板块加以重点突破;(3)大力建设一批公共科研开发平台,形成公共开发科研激励机制;(4)涌现一批重大科研成果;(5)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队伍或后备力量。

4、产业创新。(1)金融创新继续深化,金融中心初步建立;(2)拓展航天、造船、汽车等重大支柱产业,航运中心初步建立;(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创意产业和国际服务业,贸易中心初步建立;(4)加强环境产业、都市产业、装备业等发展,经济中心初步建成。

5、管理创新。(1)政府管理的创新,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有重大突破;(2)社会管理的创新,初步形成由民间社团与基层社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3)城市管理的创新,城市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城区“网格化管理”的全面推进和深入拓展;(4)社会(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积极参与、公正评估和有效监督的机制和格局初步形成。

(四)统筹协调关系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妥善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和矛盾:

1、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结合。

科技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成为当代创新内涵的重要组合。从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科技所凸显出的文化成分越来越鲜明,科技与文化之间和谐机制的塑造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科技与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都市文明的关键性塑造力量时,以科技与文化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方面。

2、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的结合

在科技创新中,可按创新对象划分“引进创新、自主创新”等两大方面。我们要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科学技术水平,明确那些产品、那个阶段是以哪个创新为主。既然我们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就要在已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中进行扶植支持,例如在小排量的节能型汽车领域,上海已经诞生华普汽车品牌。我们还有许多“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产品,需要重新焕发青春。

3、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结合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城市,已经确立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伟大的历史使命。大中型国有企业要树立排头兵作用,民营中小企业要不甘落后,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在这里,社会力量不能袖手旁观。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搭建好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开路搭桥。尤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要给予实质性的大力支持。如我党派的一家民营科研企业,正在研发“人工煤”,急需政府实际部门的大力支持。

4、创意产业和产业创新的结合

当今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上海也正在积极打造和拓展创意产业,一批又一批的创意园区纷纷建立。但是,创意产业并不等于产业创新,“长头发加上旧厂房”也并不等于就是创意产业。产业创新需要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需要产业技术的有效提升,需要产业品牌的长久树立。当今上海的产业创新尤其要注意跳出上海行政区划的狭小地域,要站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角度统筹考虑、要融入全国乃至是全球的产业发展大循环中。

5、创新城市与创新阶层的结合

英国国会在1998年就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创意阶层又称“创造性阶层”(Creative Class),按照弗罗里达的标准统计,1999年,美国的“创造性阶层”的人数是3800万,占全国劳动人口的30%,而1950年和1900年这个比例分别是17%和10%。“创造性阶层”还分“高度创造性核心” 和“创造性专业人士”两类。前者由科学家、工程师、电脑专家、建筑师、艺术家、作家、演员、专业运动员、教师(包括大学教授)等组成;后者则是公司首席执行管、经理、医生、律师等。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上海的创造性阶层正在崛起壮大。政府和社会在住房、税收、名誉、物质奖励等方面,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鼓励和扶持

(五)建立创新保障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数量,我们培养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人才。然而我国在世界上一流的创新并没有多少,我们在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领域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仍然没有一个人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关键问题是我们缺乏创新的保障激励机制。再加上由于创新过程充满艰难曲折,不会一帆风顺,而且创新中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因此,我们更需要建立这样一套保障激励机制。

1、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创新评估标准。首先是对“创新成果”的评估衡量,其次是对“创新企业”、“创新城镇”、“创新城市”的评估衡量,既要有量化指标,也要有定性分析。评估结果要公示,要经得起检验。

2、要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制度。首先社会上要形成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开拓创新之风。要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抓起,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行政级别与学术级别一视同仁,改革目前的高级职称评定制度,提拔干部既看学历更重能力。创新成果可以转为创新者的股权,鼓励继续创新。社会要建立“创新基金”,资助个人或小团体进行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创新实验。

3、要建立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保障制度。凡是属于学术探索,一律不要设定框框,;要鼓励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要让创新者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对于创新失败者,政府和社会要予以宽容和容忍,给予继续探索的途径和必要支持。

                                         2006、2、19草拟

(备注)2006年2月16日下午去民进市委参加座谈会,有关创新城市内容。事先叫我准备讨论提纲,会后要汇总,为当时的民进市委领导参加市委双月座谈会提供发言稿素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