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抗抗张婴音的《姐妹》和姐妹俩的纯真年代(页底附现场视频和精彩朗读)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10-07

世界读书日前夕,宝石山上
张婴音、朱锦绣视频连线远在北京的张抗抗

       “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我从北大荒农场回杭州探亲,曾和妈妈一起去爬宝石山。那一次我们执意想要去山里寻找‘紫云洞’,紫云——多美的名字啊,妈妈赞叹。洞口飘着紫色的云霭,我们从云雾里钻出来,披一身紫色的云霞,想想都令人激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紫云洞安在?妈妈已经离去,长眠于钱塘江边的山坳里,西湖的另一侧。我们可以想象紫云洞啊——宝石山有妈妈留下的声音,空谷幽长。”

       春天的暮色渐渐掩去,夜晚的西湖水面吹来轻柔的风。4月22日晚,世界读书日前夜,文坛姐妹张抗抗&张婴音作品合集《姐妹》新书首发式在宝石山纯真年代书吧举行,儿童文学作家张婴音、纯真年代书吧创始人朱锦绣、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总监、编审,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平静、散文作家王珍、杭州高级中学张抗抗文学馆高利馆长等现场嘉宾,视频连线远在北京的著名作家张抗抗,与读者们分享一个家庭三代作家的人生故事、文字的暖意。

      宝石山,也是儿时的张抗抗、张婴音和父母足迹遍布的亲切地。基于此,文字和现实图景的重叠,岁月更迭和纯真年代记忆的交织,使得这场发布会更加充满别样的动人和温暖。

从春天的宝石山俯瞰西湖

本次新书发布会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纯真年代书吧共同举办,在相关网络平台首发。

《姐妹》是张抗抗、张婴音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来,首次联袂推出的作品合集,真诚书写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挚爱与反思,真情描绘一个三代作家的特殊家庭的岁月图景,真实呈现恢弘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之家,姐姐张抗抗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她19岁离开故乡杭州,远赴北大荒,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家;妹妹张婴音留在杭州,成长为儿童文学作家。尤为可贵的是,96岁高龄的父亲张白怀,是老一辈作家、报人,为女儿的书写序,骄傲欣慰地称两位女儿的书为《双花集》,书的后记则是张婴音之子、青年作家冬筱写的。此外该书还辟出一辑编选抗抗婴音的妈妈、已故儿童文学作家朱为先的代表作。一个家庭,三代作家的文字,在该作品中互为辉映,如涓涓溪水汇流进生命时光美丽的河流。


文坛姐妹花如何启蒙、成长?第三代又获得了怎样的文学滋养并走上写作道路?童年或艰难或美好,爱的底色,送人踏上遥远坚实的成长路。


现场实录

张婴音 平静 

平静(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总监、编审,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各位直播间以及现场的朋友们,晚上好!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了,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夜晚,举办《姐妹》这本新书的发布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作家纯真年代的记忆,感受文学带给我们的温暖。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张抗抗和张婴音。她们俩,既是享誉文坛的名作家,又是同气连枝的亲姐妹。《姐妹》这本书,是她们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来,首次联袂推出作品合集,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出版价值。


今晚,张抗抗、张婴音这两位姐妹作家,将与各位特邀嘉宾一起,和大家分享书里书外的故事。

这次的新书发布会,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纯真年代书吧,共同举办的。这场活动,有三个“同步”:

第一,是在京东、天猫平台同步举行。在直播的过程中,我们会开通在线销售,大家可以当场下单订购这本书。出版社提供了非常给力的优惠折扣,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第二,是在杭州、北京两地同步举行。直播的地点是在杭州的纯真年代书吧,张婴音老师就坐在我旁边;而张抗抗老师,现在是在北京自己的家里。稍后她会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和大家交流。

第三个同步,是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除了网络直播外,纯真年代书吧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读者朋友。他们将和现场嘉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活动现场

参加今晚活动的嘉宾,除了张抗抗和张婴音两位老师,还有几位特别的朋友。

一位是纯真年代书吧的女主人,朱锦绣老师,她是两位作者多年的好朋友,张婴音老师有一篇文章《纯真年代的温暖》,就专门讲述了她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另外一位,是青年实力作家冬筱,他是张婴音老师的儿子,在《姐妹》这本书里,张抗抗老师有一篇《两个钩子的大吊车》记述了他的童年趣事,张婴音老师也有一篇文章《与儿子一起成长》,记录了冬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写得非常的温馨感人。冬筱呢,也为这本书奉献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后记,题目是《姐妹的夜航船》。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两位作家的文学人生及艺术风格进行了最真切感人、中肯到位的描述与评析。稍后,他本人也会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直接的交流。
今天现场还有一位助力嘉宾王珍老师,她与两位作家非常熟悉,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眼中的文坛姐妹》。

此外,要特别感谢的是,著名的播音主持人雷鸣和王维琳两位老师,他们在百忙之中,真情朗读了《姐妹》中的文章。他们朗诵的音频,可以在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上收听。

还有梅丽萍艺术工作室的梅子老师,今天亲临现场,她将在直播活动的最后,为大家朗诵一篇张婴音老师的作品《纯真年代的温暖》。

在《姐妹》这本书里,按照故乡、童年、亲情三个主题,收入了张抗抗和张婴音的42篇作品。姐姐和妹妹的作品穿插排列,互为参照,相映成辉,书写着对于自然、人性、社会的挚爱与反思。

两位作者,在生活地域上,一南一北,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创作类型上,一个更多地关注社会人生,长于女性文学的书写;一个偏重于家庭校园,在儿童文学领域成绩斐然;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一个深沉冷静,一个明快温和,给人不同的阅读感受。

但是,正如张抗抗老师所说:无论我和妹妹各自的“生活半径”有着怎样的南北区分,我们关注的人和事有怎样的不同,我们所追求的文学精神总是一致的。我们所追求的真善美价值观总是一致的。我和妹妹是同胞、同行,更是心灵的同道。

张婴音老师也说:我们姐妹之间的默契都是因为爱——爱生活、爱自然、爱文学。

接下来的时间,两位作者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家庭、亲情,对于人生的影响;故乡、童年对于文学的意义。

下面,有请纯真年代的朱锦绣老师,来为我们主持接下来的交流环节。


朱锦绣:梅子老师深情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妈妈和抗抗姐当时在宝石山寻觅紫云洞的情景,妈妈的声音若空谷回声,悠长。此时坐在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里,我们仿佛听到妈妈的声音。

张婴音 朱锦绣


张婴音(儿童文学作家):梅子老师刚才朗诵时,我真的要泪目了。真的是怀念我亲爱的妈妈。

朱锦绣:妈妈一直是这么善良、温暖、特别地善解人意,很会宽慰人,不管在任何的情景之下。一般人都会抱怨,但她说我们改天再来,还说想像中的可能更美。就是在她病重的时候,她还会很认真地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张婴音: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就是在她病重的时候,她也从来不抱怨,也不说自己哪里不舒服。我问她:妈妈,你感觉怎么样?她总是说我很好。我的妈妈在她93岁离开我们的时候,有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是她人生的总结,非常感动我们姐妹俩。

    我们姐妹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跟妈妈是分不开的。爸爸妈妈都是文学爱好者,年轻时都有一个文学梦,一路走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写出很多作品,老年的时候,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了一本《双叶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跟我姐姐走上文学道路,是爸爸妈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当中播下种子,生根开花结果,爸爸妈妈培育我们走上文学道路,这本《姐妹》是真正献给爸爸妈妈的一份礼物。

朱锦绣:这也是给我们所有人的礼物。妈妈是一个热情、善良、浪漫温情的人。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候,她还会很认真地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人需要多宽广的胸怀,妈妈是个大小姐,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但她仍旧以微笑面对世界,面对人生。我们真想听听你和姐姐来说说爸爸妈妈,尤其妈妈是怎样影响了你们走上文学道路?抗抗大姐现在在北京,让我们连线抗抗大姐。这是她首次上直播,把她的首秀献给了我们纯真年代。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纯真年代的姐妹》。

张婴音、朱锦绣连线张抗抗

张抗抗(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向杭州的朋友们问个好!向纯真年代书吧的读者朋友们问个好!(书吧现场的朋友齐声:抗抗老师好!)春天到了,我想象宝石山纯真年代书吧平台上的大樟树,西湖的灯光,都非常美好,我没办法回杭州,只好在视频里谈一点体会。

       我妈妈对我们的引导我们很多文章都写到了,我小的时候我妈妈没少带我来宝石山,宝石山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小细节,这些都写在我散文《宝石山》里面,也收在我这个集子里。谈这本书,我可以用第一页我爸爸前言总序里的一句话说:姐姐写了很多书,妹妹也写了很多书,左手右手共同捧起一本书,在我心里,我叫它《双花集》。我的父亲母亲出版了《双叶集》,收入从年轻到晚年作品都有,所以当我和妹妹婴音出版这本书,父亲就在心里叫它《双花集》。

      这本书的策划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平静这位编辑,策划创意好几年了,她将她的创意告诉我们,我一听,哦,这样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人生、生命、家庭大的空间张力感在里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她们编这本书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不含糊。拿到书的朋友可能都开始翻看了,编辑精心策划了故乡在远方、少女的肖像、不会丢失的爱,我们生活几个分类,比如故乡在远方这一辑,表达了我们心理上、地理上的空间,收入我《西湖宝石山》这样的文章,婴音的西溪散文,一篇在日本读书学习的散文等,这里面有一个远方的、心理上的希望、期待感,找寻我们的理想还有我们原根在哪里,这一集大家会看到我们生命各种轨迹的集中表现。

      第二辑是“少女的肖像”,温情的返回到少女时代,《夜航船》《两个钩子的大吊车》写婴音的儿子冬筱,我还是非常鼓励他写作的,就像我妈妈当年鼓励我写作一样,他也是个青年作者,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流放七月》。我写他小时候是个汽车迷,为什么提到要买到两个钩子的大吊车,童年的趣事。这个《少女的肖像》婴音也写了很多过去的回忆,第三辑“不会丢失的爱”是很亲情的一辑,“快乐的忧思”里面有妈妈的童话,和儿子一起成长的,生活的、人生的记录感受,这部作品,编辑很用心。姐姐,妹妹,妹妹,姐姐作品交替进行,姐妹作品对照、交叉,《姐妹》这本书来讲有三个特点:

1.有一种文本的独特性,是一个可以互相参照的文本。阳阳(冬筱)的后记谈得非常透彻,让人很惊讶。阳阳在他的分析下面,展现出文本更多的意义,有一种互相的映照、互相对照、互相比较,我们每年出版大量书籍,选题也会选到家庭成员一起写的,能够编在一起非常协调、天衣无缝的不一定很多。

2.这种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在冬筱后记阐述得比较透彻了,比如《快乐的忧思》一辑,现在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各方面都令人忧虑,妹妹张婴音是儿童文学作家,惯常保有童心,她的忧思是以幽默、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我的忧思呢,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快乐的方式。比如今天大家在海报上看见的我俩的形象,婴音穿了个无袖裙子,我戴了个大围脖,我跟婴音的差异就在这里,好像是生活在不同季节的,我是代表北方的、严肃的,她生活在南方,是欢乐的轻松的,这个海报有这种形象的阐释。

3.这本书有个整体感,父亲的序言谈了对我和婴音的理解,我的序言谈了对婴音作品的一个理解,其实我多年前学习创作之初,也写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后来妹妹坚持下来了,我却没有,用快乐的生动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化解了种种困难苦难烦恼的事,她的童心不老。

抗抗、婴音和父母合影

       后面有一个番外特辑,选了我妈妈的作品,妈妈是怎么引导我们走上文学道路的,她的文笔是优美、纯真的,她对我们的影响,作品文字里面都可以看到,《一个小抗抗的故事》你们看完会觉得这个小姑娘坏主意挺多的。“番外特辑”起名也起的挺好,衬托我和婴音学习、写作的家庭时代年龄的背景。“番外特辑”以后是冬筱的后记,首先他蛮有感情的,看他平常觉得挺内向,不大愿意跟我们交流,看了原来他好懂我们好善解人意哦!他不一定和你说些什么话,用文字表现出来。阳阳(冬筱)的后记非常有意思,压轴是张婴音的后记叫《感谢亲恩》实际上是一篇答谢词,包括今天,锦绣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主持这个活动,我妈妈逝世一周年在杭高举行,也是锦绣主持的,所以这本书具有一种总体感,给研究文学批评的提供一个完整的文本。

      最后来讲几句,现在我父亲健在96岁,第三代人冬筱30岁,我和我妹妹写作的非常难得的见证人。冬筱的后记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摘选几段话分享给大家:“姐姐和妹妹互为背景,在各自的表达路径上展开了所有的情感张力。当这个世界似乎不那么美好的时候,妹妹的每一个故事中依然充盈着乐观的笑容和纯真的爱。当这个世界令人担忧失望的时候,姐姐的每一次描写里始终铺满了丰盈细腻的比喻和汹涌不息的自然意象。”“若将她们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会有一种完整的家庭感,以及明显地把自然世界、人间冷暖和自我情感三者归于一体的阅读感受。”“在这部合集里,我的外公外婆以一种半透明的、背景式的阅读感,塑像般地站立在两姐妹的身后,那些来自宏伟年代的心灵力量,那些在生活中对抗苦难的勇气和面向世界的善良,从来不曾缺席。”
冬筱:我平时跟她们(妈妈和大姨妈)沟通不多,先来问个问题,对张婴音老师进行一个灵魂拷问,你说你这本书有绝对的独特性存在,你能不能解释下最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张婴音:拿起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温暖的窗子,看到三代文学人的生活、情感、文学的追梦,梦想,人生,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给人一种直击心灵的欣慰感,人们很烦躁、浮躁的时候,可以作为枕边书,读一读,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整理你的心情。

还有一个像这样姐妹俩都是从事文学,父母又是文学爱好者,第三代也不懈追求文学梦想的文本,迄今为止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目前看到的书中不多见的。

第三个,这个文本除了文学以外,还有一个家庭教育的东西。我妈妈对姐姐小抗抗的记录,细腻地展现妈妈的教育观,文学的种子播在姐姐幼小的心灵里面,我都很惊诧60多年前教育就那么有前瞻性,对孩子的教育甚至都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我爸爸96岁,为我们姐妹书写序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到八十多岁出版了《双叶集》,到90岁创造了奇迹,出版了《摇晃的天目山》,所以我们这本书跟爸爸出书有互相关联,跟浙大出版社有渊源的,我爸爸感到特别欣慰,虽然不能来参加我们分享会,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张抗抗、张婴音和父母的合影

冬筱:那这个温暖的核心在哪里?

张婴音:像西湖的龙井茶清澈透明温润于心,充满了爱的,充满了善良温情。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对人善良,给人以温暖,我们姐妹这本书非常好的诠释了爱的主题,所以我想它是一本温暖的书。

冬筱:虽然我平常看了很多作品,但读这部《姐妹》,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受特别不同,可以非常多角度解读它。读这本书的阅读方式,可以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每天抽一点时间做一些碎片阅读,就可以很好地读完这本书。因为虽然这薄薄的一本,却有着散文、小说、童话各种文体,我想什么年龄段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很多收获。我想这本书是活在历史当中的,她们继承了来自父母的能量,这本书也能够留存在文学评论家的批评中,留存在历史当中。

王珍(散文作家)

王珍(散文作家):怎么都没有声响就出了本书啊。我打开活动公众号仔细看看,我是助力嘉宾,不知道助什么力啊?(笑)本来我想最好么在边上敲敲鼓,其实我不习惯发言,我更喜欢写。

我和抗抗姐姐的距离非常远,是属于那种闷骚的粉丝和一个明星之间的距离;又非常近,她是我的好朋友婴音嘴里很亲切的姐姐,我对她是很崇敬的情感。因为婴音的关系,她也会叫我参加活动。很多人和抗抗姐拍照,她笑得很灿烂的样子,我就默默离得有点远,我心理有点羞怯不安的成分。抗抗姐总会用眼角的余光照顾到我,是那种对我很鼓励的目光,说:来,王珍过来我们拍。站在她边上,个子高挑的她自然搂着我,我就忘记她是个大作家。很感谢婴音,给了我很多机会。她本身也是得过很多奖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所在的《家庭教育》杂志是很有影响的杂志,她是资深的编辑,还是给了我许多机会,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具体指导,我们是读者和编辑的往来就变成好姐妹了。后来南京有一本《莫愁》的杂志,有个机会我采访了张抗抗婴音家庭。婴音一生一世都是天真童趣的作家,她又是一个非常慷慨大方的人,很多天然的资源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姐姐也成了大家的姐姐,让我们享有很多东西。

平静:今晚各位朋友大家好!时间过得飞快,现场不断慕名而来的朋友赶过来,包括抗抗老师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张抗抗文学馆馆长高利老师也赶到我们现场,几位嘉宾的分享都很精彩,让人意犹未尽。

高利(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张抗抗文学馆馆长):祝贺张抗抗、张婴音两位老师联袂作品合集《姐妹》出版,这本书就像抗抗、婴音两位老师的性格一样,既有北国女儿的巾帼豪迈,又有南国女儿的温婉柔情。欢迎大家有空来杭高做客,这里有鲁迅、徐志摩、叶圣陶等文学大家留下的踪迹,现在筹建有张抗抗青少年写作基地,鼓励更多青少年热爱写作。


梅丽萍艺术工作室的梅子老师
朗读张婴音作品《纯真年代的温暖》


张婴音和儿子冬筱





新书发布会现场



好友清清送来祝贺鲜花


大家和《姐妹》合影

因着《姐妹》朋友们聚到了一起——杨芳菲,郑晓林,言宏、徐迅雷等

全场视频

梅子:梅丽萍艺术工作室  梅子老师

王维琳:浙江之声主任播音员,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获得者

雷鸣:杭州之声首席主播、杭州市朗诵协会秘书长、浙江省朗诵协会副会长



三篇原文附后,优美的文章、精彩的朗读,可听可读,由君选择

纯真年代的温暖

张婴音

  纯真年代书吧儿童节诗会那天,听着孩子们清脆而专注的朗诵,我忽然幻想,如果自己还是一位少女,也许会在蓝天下面对着西湖坐一整天,看书、歌唱、跳舞、追风……我是多么想和那个懵懂的自己重逢,回到我的纯真年代。

  自由自在地赤脚奔跑,拥抱夜空下的繁星和虫鸣,在保俶山顶等待日出。时光流转,纯真年代书吧在山上安家已经那么久,这些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上山,面对西湖,背靠宝塔,与朋友们喝茶谈天,分享感受,朗诵诗歌,谈论文字。这种温暖的记忆仿佛无数串动人的旋律,穿过春夏秋冬,跟随岁月远走,沉于心底,留下美丽的印记。

  小时候的回忆和书吧里的故事都留了下来,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活与整个城市一起变了样。于是我们渴望有些东西依然能够在西湖的守护下容颜不改。该是文学的,我们这样告诉自己,别让文学变了样。于是我们寻觅一个安宁的港湾,试图把文学轻轻放置,不管未来如何,只愿它不要就此疏离。

  保俶山山腰上的纯真年代书吧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时光或许真的放慢了脚步,一切仿佛都减速而行。纯真年代书吧散发着静谧的馨香,向天际打出灯塔般透亮的光芒,等待文学这位百变的精灵,不断摇响门前的铃铛,注入每一位过客的心房。热爱文学的人们就像不远万里来到驿站的马儿,驻足门前,便知这片圣洁的园地就是归宿。我们步入港湾,点亮温暖的心灯,在充盈着感恩之情的氛围中再一次燃起文学的梦。屋檐下,文学以无数种样貌被作家们、读者们探讨,为孩子们、老人们所感受。无数的文学主题在这个心灵家园里绽放,我们的浮躁和疑惑、忧愁与悲伤,在彼此的真诚畅谈中化为温暖的水,渐渐沉入心底。

  那年初春,我亲爱的妈妈离开了我们,哀伤笼罩着我的精神世界,情绪一直在低迷中徘徊,彻骨的悲痛让我无法从中走出来。正在这时,书吧主人、亲爱的锦绣姐给我来了电话,她热情邀约我上书吧坐坐。就这样,我又上了山。那是一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中午,在锦绣姐贴心的安排下,我那些闺蜜们一个个光鲜靓丽地出现在我面前,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在书吧的窗前,面对远处碧绿美丽的西湖一起喝茶、聊天、朗诵诗歌、分享爱情故事……自那天起,我的心情开朗了许多。聪慧的锦绣姐知道人在伤心痛苦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春天的阳光。她用独特的方式采撷到了纯真年代最美最温馨的阳光,给予我温暖的关怀,令我衷心铭感。

  在这里,文学似乎重回自由和纯真,纯真年代书吧让我不知多少次沐浴着纯真年代清新沁人的空气,被那些充满爱意和关怀的文字淹没。它和保俶山的花草树木、西湖的波光云影浑然一体,哪怕桃花柳树或是黄莺燕儿似乎都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和力量。在纯真年代书吧,微风拂过脚下的裙摆,细雨落在手中的书页,它们是自然的使者,把文学捎给我们,将往昔的幸福吹散在林间,也把心底的痛苦融化于山石。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纯真年代,在这梦幻的路途上追逐内心的自由。

  感叹自己与纯真年代书吧竟是那么有缘,也会时常害怕在山上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离我远去,或是那些感动过我的瞬间就此走开,多想让它们永存,就像童年宁静致远的西湖。时间似乎真的是越来越紧,面对岁月沉重的步伐,那种难以抗拒的恐慌和无可名状的悲哀在侵蚀着记忆。总想远离山下的尘埃,想听着童年的歌声遥遥回响,踩着绿草上的露珠和蝴蝶一起舞蹈,在纯真年代的芳香空气里读完又一本书。

  纯真年代书吧是一盏灯,灯影里那来自文学深处的温暖为我们照亮了书页。纯真年代书吧也是一处桃源,我们最终会随着文学微笑启程,挥手告别昨日的眼泪,踏上归途。

  在纯真年代书吧,我们祝福每个爱读书的朋友都能找到内心的纯真。

重识钱江潮

张抗抗

  今年秋天在杭州,有个名叫周舟的海宁人,撺掇我去盐官看潮。我说阴历八月十八 ,早已过了半月,钱塘江的潮水还有什么看头呢?他说你错了错了,实际上,天下的人都搞错了。一年365天,哪里只有一天大潮好看呢?月亮一天绕地球一圈,走过太平洋再走大西洋,一吸一吐,潮水一天涨落两次;月有阴晴圆缺,月初和月中的吸力最强,头尾持续各五天,每个月杭州湾至少有十天大潮,生命不息,观潮不止呵。

  我说八月十八观潮日,恨不得全中国人都晓得,到底是谁弄错了呢?

  周舟说:苏东坡是始作俑者。他写了那句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想必当年他碰巧是那一天去的,从此误导后人,都以为海宁大潮只此一日壮观。我曾去法院起诉苏东坡损害钱江潮的声誉,法院不受理。普通人想当然,说什么这一天月球离地球最近。忘记了海宁还有个地理位置上的特殊规律呢。再加上广东人凑热闹,借了这个日子想“发一发”。你看,错都错到一道去了。我只好逢人就拨乱反正,口水都快变潮水了。

  想想每逢“发一发”那日,盐官镇上人山人海,比钱江潮壮还要壮观。我携八旬老父同行,只能在这种被游客冷落的日子趁虚而入。

  盐官镇是海宁县城,位于杭州湾喇叭口北岸,人们只知其为著名的观潮胜地,不知海宁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是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城内有一座“陈阁老故居”,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说。(陈家世代旺族,清朝出过三位宰相,五位尚书)乾隆七下江南,民间传说因其身世同陈家有关。气势宏伟的“海王庙”以及正在修复中的“安国寺”,都值得参拜。等到把镇上的古迹一一看过,时近中午,潮水也就快到了。

  “今天的潮水几点来呢?”周舟一路问过去,好像在打听火车到站的时刻。有人大声回答说,比昨天早半个钟点,快了快了。于是中午时分的盐官镇,骤然有了一种紧张气氛。镇上的游客和行人的步子明显地匆促起来,往江堤上奔去。镇上每日都有潮水到达时间预报,比火车准时。观潮的人就好比等火车,盼啊盼啊,眼见车头终于进站了,从你身边轰隆隆驶过;若是晚一步赶到,火车就开走了。所以观潮如看日出,一刻不能迟到的。

  大潮出现的时候,远远一条闪亮的白线,在江的下游缓缓向上游平移,像是一根测量地平线的银尺。猜想钱塘江水原本顺流而下奔涌入海,一江清泉进了东海,搅出些咸味,心生悔意,像是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呆得烦闷厌气,夜夜思念自己的出生地,每日总要挤进杭州湾口的喇叭筒里,回头来探访母亲。江河本是大海之母,东海原是西湖之父,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因果。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海水与江水的混血儿,却生出些叛逆的性情,偏要一日两次折返西行。因是逆流而上,江道渐窄,水和水就一滴滴纠缠、一层层叠加,如同在安徽黄山重新发源一次,满怀再生倒走的狂热。银线渐近,传来隆隆的吼声,豪情万丈;望得见潮头上你追我赶的浪花,溅起白色的水雾,如同一排并肩行进的火车头,齐齐喷着蒸汽,步步逼来。更近,忽而变成了一大群白色的野马,从左岸到右岸,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脚踏洁白的雪地雪原,义无反顾地朝着上游奔腾。马鬃在风雪中飞舞,似一群来自海上的白马王子……此时脚下的江面却是出奇地安宁,柔情万种地静静守候,只等那威武健硕的壮汉投怀入抱的那一刻,以大海覆盖了江河的身体,江海相遇的激情,掀起翻江倒海的排浪。它们拥抱热吻之时,雾凇雪涛银妆素袍壮美华丽,一瞬间从你脚下哗然而过,只顾往前奔去,身后扬起黑烟黄尘,一片污泥浊浪泥沙俱下。

  原来,这日日溯水而上的钱江潮,奔腾的动力不在海中,而是来自高远的天穹。月亮才是操纵着它命运的神灵,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上恋人。

  潮头跃过,再看岸边脚下的围堰,一块块巨大的花岗条石,竖着插入堤岸,一层砌一层呈阶梯状,铜墙铁壁一般坚固,好似一道隐入水中的百里长城。历史上,塘堤一次次修筑一次次被潮水冲垮,海水倒灌为患一方,统领修塘的官员无颜见父老乡亲,曾有多人自愿投水殉职。在一代代海宁人的血肉之躯上,鱼鳞石塘终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建成,从此将万钧之力的钱江潮锁于江中。这石塘有多厚重坚固,就知大潮的力量有多威猛。

  周舟急急挥手喊撤。登上一辆四边敞篷的人力车,带领我们去“动态观潮”。出了盐官的观潮亭不远,十余里江堤通达顺畅。车子很快追上了刚刚经过盐官的潮头,赶到了潮头之前,人与潮水并行,保持同一速度,或前或后,亦步亦趋。江风吹来,撒开细碎的水珠,身上头发上都是潮水的湿气;左侧是起伏的江面,身子像被潮水整个托举起来;海水急剧地向前推进,一丈一丈地吞没了江水,如一艘所向无敌的巨轮,在水上冲锋陷阵。家父年轻时曾多次观潮,可谓阅潮无数,却从未如今天这般与潮头亲密贴近,侧望老父,竟是一副如痴如醉的神态。那一米多高的水墙,横着移动推进,起起伏伏,潮过之后,在江面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周舟在隆隆潮声中大喊:潮水其实就是有规律的小规模海啸。我说海啸可供观赏,也算化灾为奇。既然大江把大海当作出口,大海又何不能以江作为入口呢?这一场海水企图置换江水的搏斗,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直至六和塔下,气数用尽才见胜负。然而,那潮水本是天地精怪,而如今的观潮人,却用柴油四轮来赶超潮水,让游客错生出弄潮儿的豪情与幻觉,似有忤逆自然之嫌,想想,多少有些不公平。

  原来,钱江潮万年来去,竟是由海水的压力所迫。那压力不在海中,而是来自堤岸。滩涂围困,堤岸渐高,东海是否日感压抑?然而海水一日两次溯水而上的挑衅,终究败于奔流直下的江河之水,尽管如此徒劳无望,大海却仍是乐此不疲。

  江边出现一道长长的堤坝,横卧于前。大潮竟是浑然不觉,直扑过去。潮头似乎积蓄了整个太平洋的巨大能量,浩浩荡荡长驱直入,却突然被一座大堤正面拦住,犹如中途横生枝节的抵抗。大潮愤怒地咆哮起来,鼓足满腹悲情,迎面冲撞过去。大堤坦然迎候,狂奔的潮头被堤坝猛然掀翻,刹那间生出了强烈的反作用力,弹起几十米高的黑浪,惊回首,真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势。高耸的水柱似巨人在空中转身,甩开一头浪花飞溅的乱发,弹跳、旋转、反扑——这就是钱江潮著名的“回头潮”。它在三百米外的大堤一角上落地时,几百吨重的江水在瞬间如同炸弹一般爆裂,仅仅是浪尖的压力,即可将人体的骨头和内脏拍扁压碎。每年每年,都有轻视了低估了大潮力量的观潮人,被潮头卷走魂归东海。忽然想起千年前的钱王,曾用万支弓箭射潮企图退之,用牛羊美女作贡品投入水中,无功而返后钱王终于懂得:潮可顺应不可逆之,潮可疏导不可拦阻。惟有以疏通江道、筑堤防范并用才是治水良策。情同此理——历史上,各种人为的陆地之“潮”多有发生,究竟是拦截镇压隐瞒还是因势利导?钱江潮可为训导可为警戒。

  原来,这回头潮如此勇猛,如此壮美,恰恰是因为堤坝拦截的阻力迫成。阻力是能量的发生器,阻力激发能量并使能量得以爆发——身旁的老父亦很赞许。

  怒潮汹涌,重整旗鼓继续向上游昂首挺进。追潮的长堤已到尽头,人称“潮痴”的周舟却是意犹未尽。他说你现在相信每月阴历初一到初五,盐官同样是有大潮可看了吧?若再不信,我可以带你去见一老人,他几十年间受聘于钱江航运公司,每天日夜两次观察记录潮水的流量流速,他会用精确的数据证明,苏东坡的“八月十八”只是一句诗而已。我急摆手说不用不用,我信就是。周舟说你何时来看夜潮呢?白天是潮,夜里称汐,潮汐潮汐,一天两次日夜轮班,在我看来,汐比潮更要惊心动魄啊……

  只能在周舟的描述中,想象夜潮的神秘和神奇:江滩无人,万籁俱寂,汐声自黑暗的远处传来,如泣如诉;潮声渐近,间或裹夹着石块的滚动,如雷似鼓。潮头到了眼前,顿觉一股宏大的气流扑来,要把人吸进水里去,脚下的堤岸在微微抖动,有如地震。如逢月夜,月光下翻腾的浪花溅起雪白的泡沫,天空和江水一片银白,如同大雪纷飞的旷野;若是空中放起焰火,堤上升起篝火,荧光火光在奔跑的潮头上跳跃,那就是世上绝妙的动感奇观了。

  周舟又补充说:在中国,什么景色能够在半夜里出现呢?只有盐官的潮汐!

  浙江多水,“浙江”的两个字都是水字边旁,全国独此一省。如果说西湖是静态的阴柔之美,那么钱塘江即动态的阳刚之美。我这西湖的女儿,半生重识钱江潮,恨晚。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三十岁时,才同父母一起回过一次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地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已无故乡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上透紫酸甜的桑葚,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我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地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之名是因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我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如闭上眼睛,还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二十一年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食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木柈,隆隆声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的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串串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也是否会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十九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乡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安,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浪漫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时的空气透明,风也透明。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二十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