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不争!能做到的人都不简单!

 三三两两5wek4a 2020-10-10

《道德经》中一个核心的思想是不争,老子贵柔,主张不争,这是我们先人在长期生活中获得的智慧结晶,在老子清晰的思辨思想中,通过不同章节层层论述,让我们明白不争之大智慧。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不争!能做到的人都不简单!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8章)这句话我们比较熟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22章,用严密的辩证思想重申不争的原因,以及不争可以达到的人生最高境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不固执己见,所以能认清事物;因为不自以为是,所以明辨是非;因为不自我炫耀,所以功勋卓著;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远发展。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不争!能做到的人都不简单!

老子倡导“不争之德,用人之力。”(《道德经》第68章)老子有这样的看法,因为老子认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人下。”就是说善于统帅的将领不崇尚武力,善于战斗者不轻易被激怒,善于取胜者不与人正面争斗;善于用人者对人谦下。

老子对“不争”的论述逐渐递进,最后以“不争”为《道德经》的结束语,可以看出老子对不争思想的重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天之道,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他们;圣人之道,惠及大众而与世无争。

不争不是消极被动,而是运筹帷幄的格局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不争!能做到的人都不简单!

2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西汉的“文景之治”,但是他从未想过去争皇位,汉文帝即位前被封为代王,封地在荒蛮的西北,毗邻匈奴。刘恒奉行老子的“清净无为”而治,刘邦其他儿子都被吕雉迫害,但唯独放过了刘恒。

汉文帝秉承“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8章)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错误,首先避免了吕雉的迫害;接着因为个人性情淳朴,清心寡欲,以德服人,得到朝中刘邦旧部重臣的拥护,实现了老子的“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在众人的支持下,进而实现了“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北魏吐谷浑部落酋长阿柴在临终前,让儿子们每人拿一支箭,他取出一支交给弟弟,轻轻一折就被折断;他把儿子们的十九支箭收在一起,弟弟却无法轻易折断它们。

阿柴说:“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但十九支箭的力量合起来,就难以摧毁。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国家才可以长久。”他的儿子们尊重他的遗愿,没有抢夺权位,团结一致,实现了部落的长久稳定。

古之圣贤伟人,都是不与人争,谦卑自守,从而成就非凡成就。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不争!能做到的人都不简单!

3

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生活中,锋芒毕露、好胜争强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也最容易受到打击,给自己发展带来阻碍;那些谦卑低下、不争功不抢利的人,却可以团结更多的人,齐心协力,完成更大的目标。

我们看这土地,万物作而不辞,不辞辛苦养育万物,却从不抱怨辛劳,依然往复如旧。

欲速则不达。不与人争方得简单,不与己争方得快乐。不争是更好地前进,不争才能走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