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九十二:春秋恶徒,齐孝为甚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闲话春秋】之九十二:春秋恶徒,齐孝为甚

为方便阅读,请点击“自然自觉自在”,关注此公众号!

        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三年,猴年(甲申年)。先让每五年与读者见一面的周天子(现在是周襄王)露个面,提醒大家记得现在是周王朝时代。好了,接着再说正事儿!这一年,“欲霸”宋襄公死了,后世还是肯定宋襄公之努力的,把他列为“春秋五霸”的第二“霸”,算是一个安慰奖吧。由宋襄公之死,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一种人是象陈穆公这样人生有坚守、内心怀仁义的人,因为支持宋襄公,受到强楚的讨伐,仍然不改初哀,这种人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另一种人是象齐孝公这样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忘记宋襄公对自己的再造之恩,在宋襄公人生最后的阶段、最困难的时期,齐孝公不但没有亲赴慰问、给予襄助,竟然举兵相向、恩将仇报,实乃春秋少见之恶徒。无论宋襄公再怎么拘泥于陈规陋习又异想天开不自量力地想当诸侯霸主,但当年践行对齐桓公的承诺,尽全力扶植齐孝公即位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被世人认可的善行义举,却被齐孝公本人完忽略,试想没有宋襄公,哪有太子昭(齐孝公)的今天?哪有反咬一口的机会?《春秋》记载的恶人很多,但齐孝公这样的真是少见,所以后世便有了“春秋恶徒,齐孝为甚”的评价。

        “二年,春,齐侯伐宋,围婚。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秋,楚人伐陈。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孔子老先生用32字记载今年4件事,最重要的一代“欲霸”宋襄公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中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一)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婚。”

        鲁僖公二十三年,春季,齐孝公讨伐宋,包围婚(mǐn,缗,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东北)。

        齐孝公是个恩将仇报的小人!尽管宋襄公想称霸诸侯,但君子爱“霸”,取之有道,还是坚持了仁义的基本原则,“守正、履信”,结果被楚国在“泓水之战”中打得大败。中原诸侯(诸夏)都受到楚国北进威胁,应该是纷纷去帮助他,共同对抗强楚,现在的情况是,宋襄公“落井”之后,不但没人救援,反而有人“下石”,这对战争中身体受伤、国内困难重重的宋襄公来说,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而首先干“落井下石”这种事的小人,居然是当年深受宋襄公大恩的齐孝公,人性之恶,这是达到了极致。

        《春秋左氏传》说,春,齐孝公伐宋,包围缗,这次伐宋是因为宋国没有到齐国参加会盟(“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公元前641年,陈穆公以“无忘齐桓之德”为由提议诸侯重修旧好在齐国会盟,其实是大家不愿意听命于宋襄公而采取的行动,所以宋国没有参加,倒是楚国参加了(详见【闲话春秋】之八十八。齐孝公在4年后讨伐宋国,是乘宋国“泓水之战”新败,宋襄公受伤,齐国前来乘火打劫。

        齐孝公此举,确实让人看不过去。宋襄公对齐孝公而言“恩同再造”,无论宋襄公再怎么拘泥于陈规陋习又异想天开不自量力地想当诸侯霸主,但当年践行对齐桓公的承诺,尽全力扶植齐孝公即位是不争的事实(详见【闲话春秋】之八十七。这是被世人认可的善行义举,却被齐孝公本人完全抛在脑后,试想没有宋襄公,哪有你太子昭(齐孝公)的今天?哪有你反咬一口的机会?在宋襄公人生最后的阶段、最困难的时期,齐孝公不但没有亲赴慰问、给予襄助,竟然举兵相向、恩将仇报,实乃春秋少见之恶徒。后世人们评选春秋霸主时,许多人把宋襄公也算作一霸,是春秋五霸之一,主要事迹就是兑现承诺,实现齐孝公即位,安定齐国。

            (二)

           “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鲁僖公二十三年,夏季,五月二十五日,宋襄公兹父死了。

        宋襄公,子姓,名兹父(兹甫)。宋襄公是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生,宋成公的父亲。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14年。宋襄公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城北。睢县古称襄邑就是因宋襄公的陵墓而得名。

        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对宋国的历任国君,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仅仅赞美宋襄公一人,说宋襄公修行仁义,想成为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赞美这事,所以追述契、汤、高宗的发迹、建国等业绩,揭示殷朝所以兴盛的原因,写了《商颂》。宋襄公既已在泓水打了败仗,但是仍有君子称赞他,这是悲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所以表彰宋襄公,因为他还是一个有礼让精神的人啊。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是愚蠢地代表。在这些人看来,宋襄公的仁义”是千秋笑柄,毛主席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语录,叫做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由于这一最高指示,这个寓言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宋襄公成为全体中国人都知道的著名历史人物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所以戏称之为“欲霸”宋襄公。齐桓公称霸时期,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几乎靠一己之力帮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完成了齐桓公的嘱托,但宋襄公为了称霸也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逮捕了不服气的滕宣公,示威诸侯;曹都会盟时,鄫国国君鄫子迟到,他让邾国杀了鄫子祭祀“次睢之社”;曹地会盟,曹君没尽地主之谊送羊,他便派兵包围了曹国(详见【闲话春秋】之八十七。热衷于称霸的宋襄公在努力争取中原诸侯的支持,但中原主要的诸侯国鲁国一直与他唱反调,他费尽心力扶持即位的齐孝公也心怀鬼胎,几次三番的拉拢诸侯会盟,想重朔老爹齐桓公时代的齐国辉煌,各怀心事。于是,宋襄公调整了“霸业”追求战略,实行了“重楚轻齐”的外交策略,试图借助楚国的力量达到称霸之目的,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便有了“鹿上之盟”,但楚人无义,楚成王自己还想当中原霸主呢,想要得到楚成王的支持,无异于“于虎谋皮”。结果当然是盟主没有当上,却在“盂之会”中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详见【闲话春秋】之九十。最终,在去年的“泓水之战”中伤病不起(详见【闲话春秋】之九十一),直到今年在齐孝公的忘恩负义中悲愤地死去

        人类的文明,是一个大的轮回。春秋时期及之前,战争更像西方绅士的决斗,要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作为殷朝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宋襄公,讲究贵族风度是他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观念。在战争中,他既要取胜,也要赢的“漂亮”、赢得“合理”、赢得“高贵”。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风度要大于胜败。随着历史的演变,战争变成了屠杀,成为了人性恶的舞台,成王败寇,只强调胜利的辉煌,不顾及人类的文明,打着“仁爱”“正义”的旗帜,屠俘屠城,赶尽杀绝,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凶残无比,与动物无异,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荡然无存!幸运的是,2700年后的今天,人类才终于有了《巴黎海战宣言》、有了《日内瓦公约》,认识到了战争不是屠杀的理念。这是因为,人类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赶尽杀绝其他物种后,再赶尽杀绝弱势的同类,所谓的人类精英们也只有死路一条。 

          (三)

          “秋,楚人伐陈。”

        鲁僖公二十三年,秋季,楚人讨伐陈国。

        《春秋左氏传》说,秋季,楚国的成得臣(字子玉)领兵进攻陈国,是讨伐陈国倾向于宋国,占领了陈国的焦(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夷(今安徽省亳州市的东南部)两地,在顿(今河南周口市的项城市西)地筑城后回国。楚国令尹子文(鬬谷于菟)把这些作为成得臣的功劳,让位给成得臣做令尹。楚国大夫叔伯(蒍吕臣)说:“您打算把国家怎么办?”这是不放心子玉(成得臣)担任令尹。子文回答说:“我是用这个来安定国家的。有了大功而不居高位,这样的人能够安定国家的有几个?”(“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子文,即鬬谷于菟、斗谷于菟,斗伯比之子,从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担任令尹至今长达27年,是楚国有名的贤臣。通过此次让位,就可以看出其一心为国的胸怀和毫无私欲的人格,楚国有这样的贤能之人执政,强大起来的步伐连老天爷都挡不住,更别说中原这些蝇蝇苟苟的诸侯国了!

        古顿国也是周武王所封,是周武王灭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当时淮水中上游地区是多民族杂居交错之地,又是商朝统治的旧地,周在此分封了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当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可称为“淮水诸姬”,这和在汉江流域分封的汉东诸姬,即“汉阳诸姬”,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鲁僖公二十三年,冬季,十一月,杞成公死了。

        孔老夫子在《春秋》中称杞伯(侯)为“子”,这是因为杞是夷人(夏朝后人,但用夷礼)。不记载名字,是由于没有和鲁国结过盟的缘故。凡是同盟的诸侯,死后在讣写上名字,送到鲁国,《春秋》就加以记载(无论同盟与否),否则就不记载,这是为了避免弄不清楚而误记,相当于今天常说的“以正式文件为准”。杞成公,杞德公(又称杞惠公)之子,杞国的第9任君主,公元前654年-公元前637年在位18年,传位于其弟弟杞桓公姒()姑容。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