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华要方》(一) 感冒方】

 昊晟堂 2020-10-15

感冒

概述:感冒亦称伤风、冒风。是因感受外邪而导致机体失和引起的疾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感疾病。

在《黄帝内经》中有类似感冒病症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代《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对感冒进行证论治。到北宋《仁斋直指方》中首见感冒之名。元、明以后医家认识到感冒与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有关,提出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治则。至清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对容易传染的时行感冒,较多采用温热病的方药,至此,感冒的理、法、方、药更加完备。西医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亦属于感冒的范畴。

感冒多是感受风邪引起的,实证以风寒、风热为主,但由于四季气候的不同,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时气而发病。临床上有夹湿、夹暑、夹燥、夹食等不同兼证。虚证则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总之,感冒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故《黄帝内经》曰:“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或体质有强有弱,故在病情上有轻重的不同,其轻者一般称“伤风”,其重者称“时行感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往往容易引起广泛流行。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者,则为本虚标实之证,或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由实转虚亦是本虛标实。

临床治疗:一般来说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风热感冒宜辛凉解表,表实无汗者用辛散之剂,表虚汗出者用疏散之剂,虚证感冒宜扶正祛邪。夹湿、夹暑、夹燥、夹食者随证治疗。

感冒常常引起百病,认为感冒是小恙,加以忽视是错误的。感冒应及时治疗,并注意休息,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之食物。

摘自《景华要方》

01

疏风散

组成:防风10g,羌活3g,辛夷10g,白芷10g,川芎6g,桑叶10g,芦根15g,板蓝根10g,桔梗6g。

用法:水煎服,生姜、葱白引。

功效:疏风解表。

主治:四时普通感冒。见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风等症状,舌苔白,脉浮或浮紧。一般用1~3剂,继以饮食调养。

临床加减:头项强痛加葛根;口渴加天花粉;咽痛加玄参、山豆根;咳嗽选用炙麻黄、杏仁,或紫菀、白前;自汗加桂枝、白芍;憎寒壮热、身体酸痛、无汗者加炙麻黄、炒苍术。

按语:感冒一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有轻有重,轻者称“伤风”,重者称“伤寒”。北宋《仁斋直指方》中首见“感冒”这一病名。后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虚证感冒、时疫感冒。有夹湿、夹暑、夹燥、夹食之感冒。感冒不应该认为是小恙,它常引起其他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故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之说。平时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感冒后应及时治疗。

摘自《景华要方

02

祛邪解热汤

组成:石膏30g,知母10g,牛膝15g,桂枝6g,生白芍10g,桑叶10g,芦根30g,白芷10g,葛根10g,柴胡10g,板蓝根10g,玄参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发散外邪,解肌透热,生津止渴。

主治:高热不退,体温多在39℃以上,身灼热,烦渴,气粗,出汗,或微恶风,嗜睡少语,或谵语者。舌苔白,或黄白而燥,脉洪数。

按语:本方治疗外感热病。因该病为邪入气分、邪热阻肺,导致热邪聚胸隔,或阳明气分无形热邪亢盛,高热不解,汗出伤阴,表邪未解之证候,将伤寒、温病治法熔于一炉,拟用发散外邪、清热解毒、通阳敛阴之方治疗。临床每逢此病,用1~3剂高热即退。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发热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外感发热。其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有感受六淫疫毒之病史,常有外感之兼证,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全身灼热,汗出,烦渴,脉数。另一类是内伤发热,一般以内伤为病因,临床多见为低热,但有时也转为高热,病程较缓较长,热势不高而呈间歇性,多继发于其他病之后。

临床对发热的辨证主要分清外感与内伤,辨别虚与实,观察热型。如壮热:即伤寒阳明病和温病的气分阶段发热;潮热:为午后身热,汗出蒸蒸,腹胀满实而拒接,午后夜间加重,多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内热:亦可见潮热,两额发红,骨蒸痨热,盗汗,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寒热往来: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往往1日发作数次;真假寒热:临床要认真审辨,在发热中由于热极或寒极之际与本病的寒热不相符合,即出现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之象。如真寒假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苔虽黑而润滑,脉虽数而不鼓指,按而无力,或微细欲绝。真热假寒,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近被,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舌苔黄燥起芒刺,或黑而干燥,脉滑数,按之鼓指有力。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情,脉证合参,加以鉴别。在发热病治疗上,要分清主次,高热以退热为主,兼症治疗为次。审查何为标,何为本。辨清导致高热的主要病机,细辨高热与兼症的关系,以便掌握治疗上的先后逆从,并注意防止传变。只有对发热病人进行全面了解,才能对发热症状正确处理。高热病人当属中医急诊范围。

摘自《景华要方》

03

祛邪解郁汤

组成:柴胡10g,桂枝6g,白芍10g,党参15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竹茹6g,枳实10g,鸡内金15g,郁金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解邪气,解郁和胃,化痰安神。

主治:外感热病后,气短神疲,四肢倦怠,走路不稳,喜欢躺卧或靠坐。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心烦不眠,或少寐多梦易惊,或心胸郁闷不舒,或头晕眼花、惊悸不宁,或汗出恶风,或上逆作呕。舌苔白,脉细弱或弦细。

临床加减:惊悸者加磁石、珍珠母;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花,或远志、炒枣仁;心率快者加苦参、桑寄生、葛根;纳呆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口苦心烦者加栀子。

按语:病人外感热病后,常诉感冒神疲、倦怠。西医治疗半月或1个月,甚至延长至2~3个月仍不见好转,化验、透视检查未见异常。经四诊合参,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尚未入阳明,是半表半里的少阳之位。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热不甚者,及时清解,治疗可以终止发展,但病邪已离卫分,在气分间,未入营分,是气分受病,邪在气分,壅阻肺气,郁于胸膈,正邪相争,正气始弱,引起邪气内扰,胆胃不和,故拟用柴胡透发半表之邪,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党参扶正祛邪、壮里气,防邪气干扰,以补脾肺正气,鼓舞清阳,振动中气,养血滋胃阴。用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竹茹、鸡内金、生姜燥湿化痰、清胆健胃、理气和中;郁金利胆解郁、行气祛瘀;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合白芍潜敛浮阳,可治神志不安、失眠、虚热烦满、自汗。以上诸药共奏祛邪解郁、和胃建中、利气化痰、潜阳安神之功。在临床一般3剂症状减轻,6剂病症消失,继续巩固治疗,并以饮食调养。

摘自《景华要方》

04

双屏风

组成:生黄芪10g,炒白术6g,防风6g,生白芍6g,桂枝3g,柴胡3g,党参10g,鸡内金6g,生姜3片。

用法:(1)水煎服。

(2)上方除生姜外,加甘草1g,用13剂研成细末,每日3次,每次6g,用温开水或米汤送下,3个月为一疗程。

功能:益气固表,扶正祛邪,预防感冒。

主治:素体虚弱,表虚感冒,卫虚自汗而恶风,气虚易感风寒,反复感冒。此方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按语:“卫气”语出《灵枢・本脏》,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呼吸之气进入肺腑,合并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功能。《黄帝内经》有“阳者,卫外而固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温病论》有“肺主气,属卫”之论述。气者,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气也泛指脏腑组织机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卫气不固,即表气不固,气虚者,易感风寒,卫气同病。临床上常见易感者或反复感冒。《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乃真气,是生命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包括西医所述的免疫功能。正气存内,阳气的生化正常,才能有保卫和顾护体表以防止外邪入侵的作用。有了阳气的温煦才能使有形之阴,如血和津液不断滋长。故《黄帝内经》曰“阳在外,阴在内”“阳生阴长”。在内的阴是依靠、是基础,外在的阳守卫,则依靠内在阴的支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与阳平衡固密,抗御外邪,人体有抗病能力平安生活,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本方是《丹溪心法》的玉屏风加味,是对卫虚表不固或气虚易感风寒、反复感冒的用方。具有益气补虚、固表止汗、扶正祛邪的作用。“玉屏风”的原意就好像一扇玉做的屏风能挡风邪入侵。加味药物,增加了调和营卫、升举阳气、养血敛阴、畅胃和中助消化、扶正祛邪的功能,像又加了一扇屏风,故以“双屏风”为名。近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提倡小剂量玉屏风常服,可治疗和预防卫阳虚弱之易感风寒者。经多年经验验证,用上方研成细末小量服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摘自《景华要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