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谭 ▏粉城成都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成都粉子是成都的一道风景线

歌曲:成都(曲肖冰)

僵手僵脚地行走在成都街头,不由得眼睛就要四处乱转,总想看点巴适的,洗眼睛的同时,还可以暂时忘却寒冷。

都说成都街头有三多,吃的多、看的多,还有就是永远人多。

我就默默地补充了一句,成都粉多,多的来就是一座粉城。

这里的粉不是尘埃的那种粉,而是可以拈的粉。

说起成都的粉,也是有好多种,最常见的便是是肥肠粉了。

不信你看嘛,你都不用专门去青石桥或者是双流白家,随便走在成都任何一个卡卡角角,都可以看到卖肥肠粉的。

也许是工艺流程不复杂,也许是开店门槛低,反正到处都是。

这肥肠粉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出地道的味道也实属不易,许多店在我看来,多为滥竽充数之流。

一碗地道的肥肠粉,首先得去除肥肠的异味,要收拾得利利落落的,看起来舒服。

粉要地道的红薯粉,有嚼劲,而不是一煮就断的那种,吃起来还滑溜。

红油辣椒是要用黄菜籽油与二荆条恋爱结婚的那种,婚礼过程还得有讲究,不能随意,随意就少了四川红油的味道。

满足基本条件的那一碗肥肠粉,才会飘出你熟悉的香气来。

然后标配一个锅盔,尝一口辣得够味的肥肠粉,即便是冬天,汗水也会忍不住流下来。

以前在马鞍北路上有一家甘记肥肠粉,就是我比较推崇的,只是不知现在是否还在继续坚持着。

这甘记店面看上去有些破旧,就是地道的苍蝇馆子形象。有段时间中午常路过那里,见居然有人排队,然后自己端一碗肥肠粉出来,再找位置坐下……

场景很动人,终于受不了它的诱惑,也端了一碗尝一下,果然不错,这以后就把它记下了。

这肥肠粉有白味、红味之分,依我看来,这白味更能看出店家的手艺,有点冒险。做好了,肥肠鲜美尽然溢出,但如果做的不好,那就是令人厌恶了。

这粉也可以不放肥肠,做成酸酸辣辣的酸辣粉,成都的女孩子似乎更喜欢这种一些。

成都人对粉的热爱有些超出想象,即便是头戴猫儿脚踏齐膝长靴身子被大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寒冬天,依然还是喜欢去张凉粉店上整上一碗旋子凉粉、黄凉粉、伤心凉粉,也不怕冷了牙巴。

我不得行,就是要去也只会要一碗煮米凉粉,喜欢它那股淡淡的碱味和里面的芹菜颗颗,这一吃就吃了几十年。

我之所以将成都命名为粉城,那绝对是有道理的,容我慢慢给大家往下摆。

看嘛,现在那些桂林米粉、云南米线,长沙米粉、广州河粉……只要带份的,都纷纷来成都报到集合。

这些我都去尝了一下,有些巴适有些却不敢恭维,还是担心大多数成都人接受不了,始终还是觉得汤过于寡淡了些,米粉不够劲道,煮出的米粉断成节节,吃起来只有用筷子过刨。

但如今我大成都早已海纳百川,各方人士齐聚蓉城,相信总有人喜欢这些口味,估计养你这几个小店是没得问题的。

成都粉子铺天盖地,在我心里却始终独有一粉,那就是我最钟爱的醪糟粉子。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醪糟粉子,喜欢闻醪糟的酒香味,喜欢它的甜。

冬季是吃醪糟粉子的最佳季节,天寒夜深,腹中饥饿,一碗滚烫的粉子醪糟下肚,立马会令周身暖和。

以往有摊贩沿街叫卖,老成都人往往在念想之间,便恰好听到“粉子醪糟,吃粉子醪糟”的叫卖声,谁还能抵御得住?顺过一张小凳子坐下,嘴里还吩咐着,加两个蛋。

粉子醪糟以汤圆粉子和醪糟“组合”而成,以往,居民只能在过年前推了汤圆粉子才吃得到,现在方便多了,长年都有袋装的干粉子供应。

只是现在超市里卖的醪糟大多都太假了,怎么吃也找不回记忆中的味道。

记忆里母亲是自己做过醪糟的。先准备一些酒曲,这很重要,酒曲对醪糟的成品是有影响的,就好比基因一样。

把糯米洗净后浸泡一晚,然后在蒸格上铺好纱布倒入浸泡好的沥干糯米,蒸大约半个钟头。

蒸好的糯米要用凉水淋一下,起到降温和增加水分的作用。此时米的温度应控制在30度左右。

再将酒曲分次地撒入糯米内,拌均匀。

最后装入干净的容器(切忌有油),不用刻意的压紧,抹平表面,中间挖一个坑,盖上盖子。

接下来等待发酵了,温度保持在30度左右,如达不到可包上棉被之类的,直到液体产生。

整个过程大约24~30小时即可,有点像孵小鸡。

有心的看客可以收藏一下,万一你婆娘或儿媳妇生二胎,你还可以照葫芦画瓢,表现一番。

我一直觉得成都这块盆地就像这发醪糟的坛子,气候也是润润的,冬没有北国的严寒,夏也没有南方的炎热,特别适合酿造醪糟,也特别适合磨出白白细腻的粉子。

所以,成都的粉固然有食物的鲜华光嫩,亦有一种地域的风情所在,总是给人一种向往,那就是成都粉城的精华所在——成都粉子,。

老成都人口中历来有“粉子”一词,从汤圆粉子开始,不觉中就让粉子代言了成都美女。

粉子在成都话里有女孩的意思,我以为单从这一点上可以体会到方言的魅力:少女白净柔软又如糯米做成的,一个个小巧可人,虽软又带着些许韧劲;糯米丸子晶莹剔透,恰如成都女孩吹弹可破的肌肤。

于是,提起成都粉子,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成都美女,成都也就被誉为“粉城”。

见过一篇文章,竟将成都女子按不同年龄和层次赋予了不同“粉说”,也是够有才的。

说纯真少女是花季粉子,简称“花粉”;

说妙龄未被污染的,叫“生粉”;

说风韵成熟、浓妆淡抹,风情动人的淑女,即称“熟粉”。

最有意思的是“苕粉”,即红苕粉,专指那些农村的淳朴姑娘,而“芡粉”就是指某些方面有些缺陷的妹子了。

孤傲冷冰的高冷女子则叫“冰粉”。

还有天然可爱的幼儿萌妹,叫“奶粉”;

部队文工团的美女又叫“军粉”;

文艺圈的明星在圈子里混久了,就相当资深了,于是就叫“资粉”。

如此等等,可见成都的“粉子文化”是一种极具韵味的市井文化。

有道是:粉子本无味,因钟爱者的喜好而凭添多种妖娆。有了粉子的成都,是不是独有一道风景线?

今天周六,大家耍好吃好。



平叔闲谭

听平叔摆龙门阵

微信:psxt9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