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江雪 ▏追忆有关“电台”的那段小时光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追忆有关“电台”的那段小时光   

作者   寒江雪

现而今,大家极少有人会去触碰收音机,偶尔能听到电台的节目,大概也只有在坐出租车的路上了。


小时候,听收音机,不怎么挑剔,大多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新闻联播,也听刘兰芳讲评书《岳飞传》,听电台播放歌曲,只要好听就行,甚至只要是收音机发出一点说话声音,都高兴。那时没更多的节目,所以没什么可选择,更别说有主持人与听众互动,因此,那时候电台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遥远。

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成都广播电台每周二下午好像都要停播检修,记得实在搜不到可听的,父亲直接拨到对彝族播放的频率,里面一下子传来听不懂的,叮里咣啷,被我听成“四川馍馍,肯恰洛子……”就这样,只要有发出的声音,父亲还叭起叶子烟根儿,听得悠然自乐。

只有等到下午五点钟开始,偶尔能听到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流行歌曲,有时是吕念祖的《雨中即景》从广播喇叭响起:“哗啦啦,下雨了,满街的人儿都在跑……”歌曲中间还有吕念祖一段抑扬顿挫,俏皮的对白:你有钱坐不到!当时听得特别着迷,忍不住还跟着歌曲模仿这句话。也有香港演员汪明荃演唱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勇敢的中国人》,还有朱晓琳演唱的《妈妈的吻》。而当时市面上柜台里面摆放的大多都是各种男高音,女歌唱家等盒带专辑,然而流行歌曲盒带才是我等青春少年的最爱,因此,我尤其喜欢五点播放的歌曲,后来才知道这是电台在试台。

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上午时间段推出一档“文艺听众之家”的栏目,主持人是由楼梦与郭宏男女搭配主持,节目穿插有点歌,朗诵,经典电影片段欣赏,以及读听众来信,当时节目突然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感觉,加上两位主持人充满柔和磁性的声音,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了我,内心同时幻想主持人的样子,从那时我就开始成了该栏目的忠实听众。

每天坚持听他们的节目不说,还有写信给主持人表达对节目的喜爱之情,有时也在盼着有天主持人能在播音室读着自己的来信。曾经总觉得电台的主持人充满神秘,只能闻其声,但是文艺听众之家的两位主持人却圆了我们许多梦。有年夏天,该栏目准备在新声剧场举办一台主持人与听众见面的大联欢,并且邀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若干著名配音演员到晚会现场表演,这一消息顿时像炸了锅一般,既能见到电台的主持人,又能见到心目中仰慕已久的配音演员,天大的好事啊!谁都不愿放过机会。

记得那些年还没有热线报名的方式,主持人要求听众以给栏目组来信报名留下地址,然后听众凭收到邀请函到电台门口领取门票,且一人只能领取一张。现在回首那些点滴感觉实在麻烦,可当年的我们却幸福着幸福的把信投递出去,快乐着快乐的急切等待收信,尤其拿到入场券那一刻,高兴得像一只小鸟,真有说不出来的幸福,要知道请来的都是重量级的知名配音演员,换成现在那门票少说也要好几百元。

那一天终于到来,新声剧场门口早早的聚集着“文艺听众之家”的成员,不,我觉得他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男男女女,大家三五成群,脸上都流露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不多一会,人群中某个角落开始沸腾了,大家一个一个的小声的交流着,有人说主持人楼梦,郭宏已经来了。也有人惊喜的叫道:我看到主持人红亮了,好英俊了。就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小兴奋,小快乐像江河不断激起的浪花,不断的涌来,在大家心中荡漾开来。

演出正式开始,我们如愿看到了收听了许久的两位主持人的模样,楼梦非常端庄秀美,郭宏也是一位个子高高的儒雅的中年人士,基本上与我们心中想象的没多大出入,他们两位一讲话,顿时在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拿今天的话来说,大家终于看到收音机里面走出来的真人了,因为在当年,能看到收音机里面的主持人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私下里有些人窃窃私语,还闭眼回味现场声音是否与收音机的声音相同?随后有各种朗诵,音乐,舞蹈表演也是精彩绝伦,眼花缭乱。

当晚像一场属于文艺青年的视听盛宴,确实值得铭记,晚会的高潮当属于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的到来,他一上台就给大家现场重现了一段《佐罗》里面审判大法官的片段,一出声,语惊四座,简直就是电影原版,大家安静的“尖起耳朵”,全神贯注跟随他的声音,再次走进了电影里面的情节里,很快,雷动的掌声淹没了剧场。随后著名配音演员乔榛和丁建华又一起合作为大家献上了一段电影片段,同样用他们迷人的声音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听众,伴着惊叹,如痴如醉,如潮的掌声,每个人都深深的沉浸在艺术享受的氛围中。

八十年代的这段小时光很美好,因此感觉时光如梭,流逝得特别快。不觉中,九十年代飞旋着来到身边。依然习惯每天听收音机的我,有一天,打开收音机调台,仿佛井喷一般,突然轻轻一拨就冒出了经济台,商业台,交通台,信息台等。在那个没网络,没手机的时代,我们听众的幸福来得太突然,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一大早起床开收音机,白天做家务,吃饭伴着收音机,走在大街小巷,在每个正点时间段,都是各电台发出雄浑的旋律在不断重复主持人字正腔圆播报电台名称,到了晚上睡觉前也是听着收音机入睡,九十年代可以说是电台最繁荣,最辉煌,最兴旺的时代。

每一个台都使出浑身招数吸引着我们这些听众。什么热线抢答,点歌,交友,情感咨询等等,于是我们有机会听到交通台主持人吴言的“开心碰碰车”,商业台作为歌手的冯桥带来的“咪发嗦歌迷会”,以及后来歌手朱玲的“音乐苹果派”,“赵晖工作室”,还有深夜的“今夜阿缘伴你”……好多优秀的主持人脱颖而出,又去客串了电视台主持人。

我因为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喜欢旅游,于是我特别关注了冯桥的歌迷会,还有每天下午由一虹,永毅在商业台主持的《东方花都》。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下午两点《东方花都》主持人深情的开场白:各位听众下午好,105.6兆赫就像一只百灵鸟,翱翔在您的耳畔……正因为对栏目的喜爱,我从那时开始经常提笔写稿,最后郑重的在信封写下“成都双林路99号”投递给她们。跟她们熟悉以后,她们后来让我直接把稿件带到她们办公室,随后还邀请我进了电台直播间,让我自己念稿,让我很是受益匪浅。

那些年与电台作陪的时光,极大丰富多彩了我们单调的业余生活,晚上闲暇时光,大多数电视节目都处于“不好看”,于是我们选择听收音机,还可以参与热线抢答得奖品,不过那时电话机还是奢侈品,好多人参与都是要么找街边公用电话,要么是用单位的电话拨打,而那时电话偏偏又老旧不堪,属于那种拨一圈又哗哗放手的电话机,能打进收音机的热线,几乎靠碰运气。

虽说电话难打,但电台还推出了来信交朋友,于是每晚睡觉前,我们都会听到当年有位叫“小柯”的主持人,用甜美的声音飘荡在蓉城夜空,她总是伴着轻柔的音乐,不厌其烦的读着形形色色的听众来信,不过那时候好像来信交友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年轻人,好像“坏人”还没在那个时候听说有过,大家都很真诚的记下地址写信,对了,那时候我们统称这样的朋友叫“笔友”,一般都不见面,仅限于写信交流,那时候的我们就是这么纯。

90年代的电台热闹非凡,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听众对电台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同所有的小伙伴一样,我们仿佛又找回了小时候听刘兰芳评书的那份热情,激情;对收音机的那份迷恋,热爱。我们不是电台员工,却对每个电台主持人的节目与时间了如指掌。那些年电台真的是搭建起了主持人与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每天的热线交流,主持人与听众完全融入了一起。

 我自己都记不清参加了好多主持人举办的与节目有关的大型活动。而当时年纪不怎么大的我居然还牵头负责组织了一次《东方花都》节目主持人与听友的见面会,地点就是由我选择的广播电台附近的双林路雕塑公园,那天见面大家就着一碗茶,一些饼干,围坐一圈,畅所欲言,从上午聊到了下午还意犹未尽,最后还拍了照留念。

2000年以后,电台慢慢开始有点沉寂,也许是因为有了网络,也许是电视节目开始丰富多彩,也许是年轻人对收音机里的节目不屑一顾,小区里面连听收音机的老年人也鲜有见到了。而电台推出的医药广告节目开始增多,娱乐好玩的节目逐渐减少,好在又推出了兰妹儿,晴妹儿,飞哥以川话聊美食的栏目又小小的火了一阵。不过,就这样电台依然给人感觉风光不再,大势已去。

现而今,大家极少有人会去触碰收音机,偶尔能听到电台的节目,大概也只有在坐出租车的路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