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的文化传承“代”现 ——北岳觅恒踪续九 代县汽车站的位置对于旅游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就设在老城区南大街东侧,出了车站就是景区。相对于太原、大同,代县虽然是小城,但与代州、代王府联想起来,故事不少,值得一转。比如边靖楼、钟楼、西门楼、武庙、文庙、阿育王塔等等,颇有特色。 在我看来,代县县城的布局很像西安的缩小版,四条大街方方正正,只不过位于县城中央的叫边靖楼,又名谯楼,俗称鼓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从朱元璋时期在当地出于平叛的立意来看,该楼“威镇三关”的匾额说明,其颇像靠近越南的“镇南关”,堪称“镇北关”。而钟楼则位于东大街北侧,与西安的钟鼓楼位置正相反。与平遥相比较,代县县城除了缺少著名商铺以及城墙多不复存在之外,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这就是说,传统文化中的城市构筑元素在这里都有体现,好像是做了一道“代数题”。这与其说是“克隆”,不如说是传承。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边靖楼与代州文庙等,同样保留着“原生态”,没有重新油漆的靓丽,苍老的容貌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明之前,代县的建制与治所都是变动不拘的。据说在汉晋时代,代县县城在察哈尔,离这里好几百里,后来由于平叛与战争的需要,逐步移到现址。西汉置广武县,东汉改属雁门郡,北魏移治古上馆城内,北周移肆州治此,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后将广武县改为雁门县、雁门郡。唐武德年间改雁门郡为代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八年复升为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其为直隶州,民国初又废州为代县。1943年山阴、代县并为山代县,后旋复分,1958年繁峙、代县二县合并,1961年复为原制,现属忻州市。应当说,每一次变动都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也体现了每一代代县人的价值与风采。当然,方方正正的四条街已不适应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热土已移至县城的东部。 值得一提的是阿育王塔,据佛典《涅经》记载,在佛祖入灭的300年后,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位,取各处所藏的佛祖舍利,役使鬼神在佛教所及之地建造了8.4万座舍利塔。8.4万之说虽然夸张,但也足见其分布之广,否则就难以惠及我国古代边陲。代县阿育王塔始建于隋,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塔为圆锥体、藏式造型。虽是砖砌,却呈白色,俗称白塔,有一种晶莹感,与西面边靖楼的苍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在风格上不协调,却也反映出硬实力与软文化的统一与交融。 1948年春,周恩来、任弼时随毛主席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而在阿育王塔广场的西北角,有一座院落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那一年走出陕北,东渡黄河去西柏坡的途中路过此地。与在陕北的不少毛主席“旧居”不同,山西多见的是毛主席“路居”,均成为红色旅游点。只是我去阿育王塔的时候,旁边的路居纪念馆正在整修。好在工人师傅在施工的时候,纪念馆小院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也没有人阻止我进去,使我能够透过窗户看到里面的工作、生活设施。与陕北窑洞相比,晋北平房条件要好一些。 代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包容的,我所住的旅馆和用餐饭馆的老板,听口音都是外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