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春秋卷 序篇

 泥土清香 2020-10-28

二十四史沉思录

   (《史记》春秋卷)

  序篇

(壹)《春秋》、春秋时代

一部书与一个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逃避犬戎之祸,舍弃了旧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南),迁往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市),称为东周。

  在历史上,东周的前半期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称为战国时代。春秋时代由《春秋》这部史书得名。因为这段历史的纲要,基本上记在这部书上,所以就用一部书的名字代表一个时代了。

  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并不是那么严谨与精确的。

  东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雒邑)——赧(nǎn)王59年(前256,赧王死,周亡于秦。)共515年。

  春秋时代:有两种说法

   1、平王东迁(前770)——三家分晋(前476)。这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说法。共295年。

  2、平王东迁(前770)——韩、赵、魏列为诸侯(前403)。这是《资治通鉴》的说法。共368年。

  《春秋》所记年代: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这表明:《春秋》一书的年代和春秋时代的年代相差53年(《史记》)或126年(《资治通鉴》)。

  战国时代:

       1、周元王元年(前475,“三家分晋”的第二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共255年。

  2、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共183年。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平王东迁——秦始皇统一中国),共550年。

  东周比春秋、战国之和少35年。原因是:周朝在秦统一中国前35年已经灭亡了。

  这就是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概念是从具体事物归纳出来的,但概括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特性,并不排除与具体事物会有差异。

年代学上的乱账

  这是年代学上的乱账。但如果再认真地考察起来,乱账比这还多。

  下面要谈的问题,和儒家经典的今古文之争有关系,我们必须简单地讲一讲“今文经”和“古文经”是怎么回事,这是古代经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懂得这个问题,国学就不能入门,我们下面的问题也没有办法讲下去。

  早期的儒家经典有《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部,合称“六经”。后来《乐经》佚失,就只剩下“五经”了。

  经过秦始皇焚书,古代经典遭到了一场浩劫,损失惨重。西汉初年,国家开始搜集整理经典,有些经典得以复出。有的经典是用古代的篆字写下来的,称为“古文经”;有的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下来的,称为“今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各有传授,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二者不仅是文字书写上有差异,在版本、篇章、解释方面也有不同。特别是在义理的发挥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辨体系。从汉初到近代,二者对立和争论了将近两千年,情况很复杂,真是一言难尽。大家都熟知的戊戌变法的导师康有为,就是一位著名的今文经学家。

  简单地介绍一下经今古文之争,我们就可以继续讲下去了。回到原题:年代学上的乱账。

  《春秋》一书,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但它的结束年代,却有不同的版本。

  1、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这是“获麟绝笔”说。这件事,《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史记·孔子世家》均有记载。说是鲁哀公十四年春,哀公在大野(今山东巨野一带)狩猎。给叔孙氏赶车的鉏商,打死了一只不知名的动物,请孔子观看。孔子一看,一面用衣袖擦着眼泪,一面抽泣着说:“这是麒麟啊!你为什么要来呀!你为什么要来呀!”又说:“吾道穷矣!”

  相传麒麟是一种仁兽,有王者它就出现,没有王者它就隐没不出。如今天下动乱,它却出现了,而且还丧了命。孔子认为这很反常,一切都乱套了。这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不能实现了,所以他很伤心。

  《春秋》的今文经,就结束在获麟之年,说是从此就绝笔不写了。

  2、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死在这一年,当然就不能往下写了。这是《春秋》古文经的说法。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春秋》。是附在《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里面的。《公羊》、《谷梁》都是今文经,所以把《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 《左传》是古文经,所以把《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卒”。今文和古文所传的《春秋经》,除了中止年代差二年之外,内容基本上没有分歧。

《春秋》是专名还是通名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也称为《鲁春秋》。仅仅是鲁国的编年史称为《春秋》,还是其它国家的编年史也称为《春秋》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春秋》的署名权问题。当然,古代并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我们只是要搞清事实。孟子说: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圣王时代采诗的制度废止了,《诗经》就不能编辑下去了,然后就有《春秋》的创作。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性质是相同的。)

  《乘》和《梼杌》,都没有传留下来,我们不知道它们的体例。但也应该像《春秋》一样,是编年体的史书。从世界各民族古代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来看,最早出现的史书,多为编年史。

  按照孟子的上述说法,晋、楚的史书都不叫《春秋》,似乎《春秋》是鲁史的专名。但从其它的各种记载来看,好像事情也未必如此。《墨子》提到过周、燕、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甚至说他还见过《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史通`六家篇》引。);据《汲冡琐语》:还有《夏殷春秋》,记载商朝太丁时的史事。《国语·晋语七》,司马侯对晋悼公说:

  “羊舌肸(音希)习于《春秋》。”

  《国语·楚语上》:楚国大夫申叔时谈到教育太子的课程就有“教之《春秋》”。

  晋国和楚国所学习的不可能是鲁国的历史,必然是其本国的历史,可见晋、楚的史书也叫《春秋》。那么孟子所说的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又是怎么回事?也许是晋、楚《春秋》的别名吧?

  可见《春秋》不是鲁史的专名,而是上古各国史书的通名,不过其它各国的《春秋》都已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保留下来而已。

  《春秋》之名,对后世影响甚大,战国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春秋》,如《晏子春秋》(假托晏婴之名)、《虞氏春秋》(虞卿、战国人)、《吕氏春秋》(吕不韦、秦人)、《楚汉春秋》(西汉陆贾撰)等等,都袭用了《春秋》之名,但已经不是编年体史书了。直到今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上还有“甘将热血洒春秋”的唱词。

为什么不叫“夏冬”?

  我国古代的编年史,为什么称为《春秋》?古今学者对此有许多说法。其中,晋人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序》中的说法,为许多学者所认同。他说: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事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杜预之说,有两个要点:一是说:《春秋》是编年史,是把历史事件按照日、月、时(季节)、年的顺序编排起来的。“春秋”代表的是时间概念。二是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如果史书称为《春夏秋冬》,就显得太啰嗦了;所以“错举”(间隔地举出)“春秋”二字,代表一年四季。

  但既然可以“错举”春秋,为什么不可以“错举”夏冬?鲁国“错举”了春秋,难道其它国家不可以“错举”春夏、春冬、夏冬、秋冬吗?为什么都要雷同?太没有个性了。杜预的说法,看来是说不通的。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

  唐·徐彦《公羊传注疏》说:

  “春为阳中(阳气集中的时候),万物以生;秋为阴中(阴气集中的时候),万物以成。”

  这是说: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在一年四季中,春种秋收,春和秋是最重要的季节,因而以春秋代表一年四季。

  但夏天是生长的旺季,对农作物也很关键,没有生长,哪有收获?为什么不以春夏或夏秋代表四季?看来徐彦之说也说不通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了声子答子木的话说: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古代统治百姓的人,用赏赐来鼓励百姓而慎重用刑,经常体恤百姓的疾苦。春夏行赏,秋冬用刑。)

  有人据此认为《春秋》一节就是根据“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意思来命名的。寓褒贬于其中。

  但春夏都行赏,秋冬都行刑,称为夏冬,又有何不可?看来这种说法仍然说不通。

  还有人认为:“春获麟而秋成书,所以称为“春秋”。

  这说法毫无根据,不值一驳。

  那么,究竟为什么称为“春秋”呢?

  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1896——1984)先生发现:在甲骨文中,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而没有夏冬两季。在《今文尚书》28篇中,也没有夏冬两季。表明我国古代在早期并没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划分,这种划分萌芽于西周末年。不仅中国是这样,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在早期也只有春秋两季。因而在中国早期春秋就代表一年的全过程。编年史书以“春秋”为名,是一个古老的传统。

《春秋》是孔子作的吗?

  相传《春秋》为孔子所作,在古籍记载中,以《孟子》为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世风道德衰微、荒谬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又起来了,有臣子杀死君主的,有儿子杀死父亲的。孔子很忧虑,便著作了《春秋》。著作《春秋》本来是天子应该做的事;所以孔子说:‘理解我的,恐怕只因为《春秋》吧!责备我的,恐怕只因为《春秋》吧!’)

  到了汉代以后,孔子作《春秋》,基本上成为学者的共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太史公自序》中都肯定了《春秋》为孔子所作。在《孔子世家》中写道: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敢赞一词。”

  (孔子出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有可以和别人商量的地方,他并不武断。至于写《春秋》,却是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那样有文才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句话。)

  但尽管孟子言之凿凿,汉代人又表示相信,而孔子作《春秋》的说法,却是大有问题的。从宋代以来,直到近现代,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综合各家之说,并附加愚意,可以提出以下的一些反证:

  第一,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记录孔子言行的比较原始的著作——《论语》中,却不见一字记载。在儒家六经中,《论语》提到过《诗》、《书》、《易》、《礼》、《乐》等五经,唯独没有提到过《春秋》。

  第二,孟子提到作《春秋》是“天子之事”,起码也应该是诸侯之事。孔子既不是鲁侯,也不是鲁国的史官,怎么可以修国史?孔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不是史官,跟着瞎搀和什么?他当过司寇,算是公安部长,公安部长也不能管历史研究所的事啊。再者说,修国史的档案资料都在宫中,由史官掌管。那时候,既没有复印,也没有印刷,那一捆一捆的竹简,除了史官,别人是很难利用的。

  第三,《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大夫韩宣子访问鲁国,在太史那里参观鲁国的藏书,见到了《易》(《易经》)、《象》(政治档案)和《鲁春秋》,惊叹地说:

  “周礼尽在鲁矣!”(周礼都保存在鲁国了。)

  时在前540年,孔子才12岁。说明在孔子以前,鲁国就有《春秋》一书,此书不可能是孔子所作。《春秋》的作者是谁?答案很简单,是鲁国的史官写的。后世因为孔子的名声大,就附会为孔子了。

  有许多学者不同意孔子作《春秋》之说,却认为《春秋》经过孔子的整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春秋》的史实应该是鲁国的史官所记,书中的观点应该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吧?但事情并非如此。《春秋》的编写和整理都是史官之事,和孔子都没有关系。对于《春秋》,孔子既没有著作权,也没有修改权。还是那番话:公安部长跑到历史研究所去改专家的著作,专家能答应吗?

  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反映孔子整理过《诗经》。《论语·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诗经》的音乐整理出来,《雅》归《雅》,《颂》归《颂》,使它们各得其所。)

  原来古代的《诗经》是和音乐相结合的,每个篇章各有其曲谱,所以《诗经》的各篇章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而在流传的过程中,各篇章的次序被搞乱,曲谱也不正确了,孔子把它们更正过来了,所以称为“乐正”。 《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按:《韶》为舜乐,《武》为武王音乐,《雅》、《颂》是贵族音乐。《诗经》中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通俗唱法,《雅》、《颂》是高雅唱法,相当于现在的美声唱法。

  《诗经》原来是不是三千余篇,是不是孔子整理后剩下305篇,我们还难以肯定,但因为孔子“正乐”之说见于《论语》,应该是可信的。但在《论语》中,连《春秋》的书名也没有出现过。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既能整理《诗经》,为什么不能整理《春秋》?我们在《左传》中可以看到:那时的贵族在聘问(外交访问)、宴会等场合,常常吟咏《诗经》上的诗歌,表明《诗经》在贵族社会中是通行的,而《春秋》作为国史则束之高阁,除了史官,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上面谈到:韩宣子到鲁国访问,在太史那里看到了《鲁春秋》,表明在别处是看不到的。

《春秋》的书法

  《春秋》有个书法问题。孟子说: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离娄下》)

  (圣王时代采诗的制度废止了,《诗经》就不能编辑下去了,然后就有《春秋》的创作。……它所记载的事情不过是像齐桓公、晋文公之类;它的文辞是写史书的笔法,它的观点,我把《诗经》的观点借用了。)

  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修史的事、文、义三个概念。事,就是客观的史实;文,就是写作的文辞、风格;义,就是修史的观点,修史的政治、伦理原则。也就是《三字经》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

  《春秋》的义,是通过文,就是文辞表现出来的。若是在今天,作者的历史观点可以通过长篇大论的叙述表达出来,但那时书写条件很差,记事非常简炼,是不能用字太多的,只能用极少的字词表达事物的性质和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所谓“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例如:

  天子死曰崩(好像大山崩裂)。

  诸侯死曰薨(好像大厦倾倒)。

  卿大夫死曰卒(生命完结)

  士死曰不禄(不享受俸禄了)。

  庶民死才叫死。

  杀有罪曰诛

  杀君父曰弑。

  杀无罪曰杀。

  潜师掠境曰侵。

  进其都城曰入。

  声罪致讨曰伐。

  两军相接曰战。

  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以上所举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春秋》的书法,还表现在:用一些委婉之辞,来表现敏感的,难写的内容。目的是为权贵避讳,或者维护礼制的尊严。例如:

  “隐公十一年(前712):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原来隐公是被其弟桓公杀死的,不记死在什么地方,表示是非正常死亡。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在温(今河南温县)与诸侯会盟,召唤周襄王前来与诸侯会面。《春秋》对这件事的写法是:

  “天王狩于河阳。”

  温地在黄河之北,故称河阳。因为诸侯召唤天子是非礼的,所以《春秋》要为他避讳,不说周襄王是被诸侯召唤来的,而是说他到这里来巡狩。古代天子巡狩,既有打猎的意思,也有到地方视察的意思。

  自孟子和汉儒以来,都说《春秋》的书法出于孔子的手笔,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但既然孔子与《春秋》的写作、整理都没有关系,它自然不会是孔子的手笔了。其实它是古老的编年体史书的通常写法,是约定俗成的惯例。

  《春秋》的这种书法,除了因为书写条件不便之外,也在于树立以周礼为准绳的政治、道德规范,对贵族统治集团起到警戒作用,对人民群众起到宣传和教化作用。

  古代的这种“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书法,在今天还有些孑遗。如“伪满”、“伪政权”、“汪逆”、“X贼”之类。在法律文书中,如果有一个“竟”字,下面所连接的一定不是好事,如“该犯竟杀人灭口”、“竟不听劝阻”、“竟顽抗到底”等等。

  另外,现代的“打官腔”,巧妙地运用某些词语,以起到掩盖真相或淡化事物性质的作用。例如:失业称为“待业”,黑社会组织称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拦截甚至打击上访称为“维稳”,非法强拆称为“执法”,警察打人称为“发生肢体冲突”,被强拆户自焚称为“发生意外伤亡事件”等等。

  以上这些,是《春秋》笔法的现代版。

  政治公正透明之日,就是现代版《春秋》笔法彻底消亡之时。

(贰)所谓“《春秋》三传”

《春秋》没有可读性

  现代讲究书籍、文章的可读性,《春秋》一书是最没有可读性的。

  《春秋》记事的方式,根据年、月、日的顺序,一条记一件事,一般互相之间不相联属。很像流水帐簿,文句极其简短。最长的一条47字:

  定公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看了这条记载,我们只知道鲁定公在召陵和十八个国家的诸侯、大夫会盟,然后侵入了楚国。至于会盟和战争的经过,则没有交待,读者读了真是满头雾水,不知究竟。

  最短的一条只有一个字:

  隐公八年:“螟“。(农业发生病虫害。)

  这种记事方式,不仅使读者无法知道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也很难理解它的书法,不知道短短的几个字究竟包含着什么“微言大义“。宋人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不能说没有道理。朝服,就是国家的政府公报。朝报是有内容的,但断了、烂了,只剩下只言片语,就使人莫名其妙。因为《春秋》记事笼统,模糊。于是就出现了几种解释《春秋》的著作,称为“传”。

  “三传”比较

  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春秋》的“传”有五种:

  《左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卷。

  《夹氏传》,11卷

  《邹氏传》,11卷。

  其中《公羊》、《谷梁》二传是今文经,在汉代立于学官,就是成为官学的课本,甚为风行。《邹氏传》没有师传,《夹氏传》仅仅在口头传授,没有写成书;所以《邹》、《夹》二传都在汉代失传了。只有《左传》和《公》、《谷》二传流传至今,称为“《春秋》三传”

  《公羊传》:公羊是复姓,据说这书是战国齐人公羊高所传,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传》原为口述传授,到了汉景帝时,五传到公羊寿,才着录成书。

  《谷梁传》:谷梁,也是复姓,据说作者是战国鲁人,他的名字有谷梁喜、谷梁嘉、谷梁寘、谷梁赤、谷梁俶等不同说法。清末学者皮锡瑞(1850——1908)认为:这书本是家传,不同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是不同世代的传人。这种说法是对的。可惜他们的世系次序,我们已经搞不清了。

  《公羊》、《谷梁》二传,都是空言说经,只讲《春秋》的义例,就是只讲每个字为什么要这样用,每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什么“微言大义”、却很少阐明史实。他们所阐发的“微言大义”,很多地方不过只凭主观臆断,未必符合《春秋》的原义,而且二传的解释也很不一致。《春秋》言词简略,只列事情的纲目,没有具体史实,我们本来就读不懂;《公羊》、《谷梁》以虚说虚,只说官话、套话、原则话,忽悠了一气,我们对《春秋》还是读不懂。在所谓“《春秋》三传”之中,只有《左传》以讲史实为主,而不以空洞的评论为主,所讲的史实详细、系统、生动、引人入胜。《春秋》不过16000余字,《左传》18万字左右,多出10倍还有余。如果没有《左传》,后人对春秋史会陷入迷茫无知的状态中,不仅司马迁《史记》中的春秋史部分,绝不会写得如此丰满,就是明人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无从着笔了。

  《三国演义》描写关羽挑灯看《春秋》,而《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

  “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三国演义》有关关公读《春秋》的记载,出处就在这里。可见他读的是《左传》而不是《春秋》。看来关羽是一个《左传》迷,不但熟读,而且有些段落还能“讽诵”,也就是能背诵下来。如果读的是《春秋》,背诵那“大葱一斤,茄子5斤”式的流水账有什么意思?

(叁)聚讼纷纭说《左传》

  《左传》一书太重要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春秋史,百分之八十以上出于《左传》。作为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既或它在史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不提,它的思想、文化价值我们可以不提;单从史料价值来说,那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样一部有份量的史书,却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从古至今,聚讼纷纭,似乎至今在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左传》之谜主要有来历、作者、成书年代、与《国语》、《春秋》的关系等等。

   《左传》的来历

  在早期典籍《论语》、《孟子》和战国诸子百家中,都没有提到《左传》。《左传》见于着录,始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为《左氏春秋》。

  据《汉书•刘歆传》说:《左传》原藏于秘府(国家图书档案馆)。刘歆(西汉末成帝、哀帝时人)整理图书时发现,是古文经。刘歆认为此书非常有价值,请求朝廷立于学官,就是作为太学的课本。但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当时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没有古文经的地位。刘歆没有达到目的,还被排挤出朝廷,出任五原(今内蒙包头西北)太守。王莽执政,被召回朝中。王莽非常推崇古文经,称帝后任命刘歆为国师,把《毛诗》(《诗经》)、《古文尚书》、《左传》等立于学官。王莽失败后,古文经(包括《左传》)又被取消。

  有人认为《左传》来历不明。认为既然刘歆在秘府中发现了此书,那么秘府中的这部书又从何而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是北平侯张苍所献,但缺乏证据。王充《论衡》说是得自孔壁,也缺乏证据。“得自孔壁”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山东曲阜拆除了孔子故宅,进行重修,在夹壁墙中发现了一批古书,是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人藏在里边的。但《左传》得自孔壁之说,也经不起推敲,《汉书•艺文志》提到鲁恭王从孔壁中得到古文经的事,只说有《礼》、《尚书》、《孝经》、《论语》,并没有提到《左传》。

  由于《左传》的来历不明,于是有一些人,主要是今文经学家便认为《左传》为刘歆所伪造。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刘歆把《国语》中的资料拿出来解释《春秋》,伪造了《左传》,剩下的资料就是今本《国语》。但这不过是今文经学家的主观臆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可言。

  其实说《左传》来历不明,是个伪命题。《汉书•刘歆传》明明说是刘歆在秘府中发现的,怎么能说来历不明?至于秘府中书又从何而来,那谁知道!秘府中的书多了,每部书的来历,难道都能搞清楚吗?关于《左传》,我们已知的是:

  1、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提过,称《左氏春秋》。时在西汉前期。

  2、《汉书•刘歆传》称刘歆在秘府中发现。时在西汉末期。

  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着录。时在东汉初年。

  4、《史记》春秋史部分的史料,大量来自《左传》。

  作为一部古书,这算来历不明吗?说《左传》来历不明,纯粹是今文经学家的无理取闹。

《左传》作者与成书年代之谜

  在早期的《论语》、《孟子》和战国诸子之书中,都没有谈到《左传》。《左传》见于着录始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谈到孔子作《春秋》,接下来说: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志,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鲁国的君子左丘明,害怕弟子们对《春秋》有错误的理解,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失去孔子的真意,所以根据孔子的《春秋》,作详细的说明,写成了《左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认为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孔子与左丘明共同查阅了鲁国的历史资料,孔子写成了《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注释),就是《左传》。

  可见《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

  那么,左丘明究竟是什么人呢?

  《史记》说是“鲁君子”,《汉书》说是“鲁太史”,西汉末至魏晋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孔子的弟子,受经于孔子。

  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到过左丘明: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花言巧语、装模作样,十足的奴才相,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家友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可见左丘明是孔子所称道的一位贤人,道德高尚,孔子以他为榜样。因而他不可能是孔子弟子,可能生在孔子前,也许与孔子同时,其年岁应该长于孔子。《左传》一直写到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孔子已经死去十一年,左丘明不可能还活着。因而唐人啖助、赵匡、宋人王安石、朱熹等都认为作《左传》的不可能是孔子所称道的这位左丘明,近现代的多数学者也这样认为。

  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说《左传》(《左氏春秋》)为左丘明作,言之凿凿,总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更有人认为作者是楚国的左史倚相。而清人姚鼐、今人钱穆、童书业、郭沫若却认为作者是战国名将吴起,因为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左传》所反映的某些历史背景与观点与吴起相合。但说是子夏也好,左史倚相也好,左氏人吴起也好,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可以令人信服。

成书年代

  《左传》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已到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交。(因为战国开始的年代有前475和前403等不同的说法。)《左传》中有许多卜辞和预言,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都是战国初年的事,后来都应验了。作者一定是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不然不会这样灵验。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日三百年。”

  (冬天狄人包围卫国,卫国迁移到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占卜的预言说:今后可以立国三百年。)

  这一年是公元前629年,过了300年,就是公元前329年,卫平侯四年。过了四年,卫平侯死,儿子嗣君继位,被一个叫做子南劲的人篡了位。此后的卫侯,不是姬姓,而是公孙氏了。原来的卫侯嗣君,被贬号为君,只以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为食邑。已经名存实亡。②这个跨度为300年的预言也应验了。

  《左传•昭公四年》记郑国执政子产作丘赋,大夫浑罕(子宽)认为对郑国不利,提出了“郑先卫亡”的预言。根据《史记•郑世家》,郑亡在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又据《卫康叔世家》:姬姓之卫君角二十一年(前209),被秦二世灭亡。“郑先卫亡”的预言也应验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预言来看,最后应验的预言,竟在秦朝。所以有人说:难道《左传》是秦以后的书吗?

  《左传》与《国语》的关系

  《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

  今文学家康有为,疑古学派顾颉刚都认为《新国语》五十四篇包括《左传》在内,刘歆分出大部分编成了《左传》,余下的二十一篇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国语》。

  如果按照上述的说法,《左传》也出于《国语》,这部《国语》应该称为《老国语》,怎么会称为《新国语》?《国语》写的是西周和春秋时候的事,那么《新国语》写的应该是战国时的事,大约原来没有分国,刘向(刘歆之父)校书时分了国,与原来的《国语》相区别,所以称为《新国语》。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

  现存的《国语》二十一篇,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君臣议论政治得失的对话,属于古代史官记言的性质。它和《左传》的文字风格不同,所以并不是同一部书。《左传》和《国语》都是研究春秋史的重要资料,所以东汉的班固、王充、三国的韦昭等人,把《左传》称为“春秋内传”,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关于《左传》和《国语》的关系以及所谓刘歆伪造《左传》的公案,主要是司马迁惹的祸。他在《报任安书》中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见《汉书•司马迁传》)。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又说:

  “鲁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

  司马迁的说法有两个要点:

  第一,左丘明是个盲人。

  第二,《国语》和《左传》都与左丘明有关,或者是一书二名,或者是两部书。

  而今文经学家却据此认为:左丘明著作了《国语》,并没作《左传》,《左传》是刘歆根据《国语》伪造的,《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左丘明作《左氏春秋》那段话,不是《史记》的原文,是刘歆窜入的。

  不仅此也,今文经学家还认为刘歆“遍伪群经”,许多古书都被他窜改过。刘歆有多大精力,竟能窜改群经?太离谱了!这种学术腐败现象,在今天诚然是时有所闻,一个教授领一批研究生、本科生可以搞一个“论文生产线”,牟取暴利,但古代的技术手段很差,没有电脑、复印、扫描,搞起来谈何容易?杨宽曾写有《刘歆冤词》,大力为刘歆辩护说:

  “歆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③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后来被称作《春秋左传》,那是认为它是《春秋经》的“传”,是解释《春秋》经的。但从汉代以来,就有学者认为《左传》和《春秋》并不完全合拍,联系并不那么密切。例如:

  第一,《左传》记事比《春秋》多了十一年。

  第二,有的有经无传,有的有传无经。

  第三,《左传》记事有在一年之中与经没有关系的,如庄公二十年,二十六年。既然是解经之书,为何离开经另记别的事?

  第四,《左传》的义例(观点),有的和经的精神不符。

  所以古代很多学者认为:《左传》自成一书。晋、王接说:

  “《左传》囊括古今,自成一家言,不主为经而发。”(《晋书•王接传》)

  宋•刘安世说:

  “读《左氏》者,当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不当合而为一。”(《元城语录》)

  清•刘逢禄说:

  “余欲以《春秋》还之《春秋》,《左氏》还之《左氏》。”(《左氏春秋考证》)

  至于近现代,认为《左传》自为一书,不是《春秋》之传者,更大有人在。为免雷同,不多引证。

《左传》管见

  《左传》一书,问题复杂。如果把研究《左传》的各种著作、文章搜罗到一起,那数量将非常可观,说是文山书海,并不为过。

  在关《左传》的各种记载和研究著作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误区也不少。经过一番“去伪存真”的考虑,参照前人意见,并结合我个人的心得,我的初步结论如下:

  1、《左传》的内容,是“瞽史”传下来的。夏商的情况我们还不清楚,起码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的朝廷里,有一种讲史的盲人,称为“瞽史”,地位介于史官和艺人之间。周厉王时期,天子暴虐,与民争利。老百姓在下面骂起来了,厉王就利用卫巫(卫国的巫师)来监视百姓,要封住老百姓的嘴。邵公进谏说:不能堵老百姓的嘴,而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中就包括“瞽史教诲”。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就属于“瞽史”一类的人物,他传下了哙炙人口的长篇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瞽史”的历史知识是口耳相传的。因为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东西,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少,善于背诵,所以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承和演唱者。

  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记载和传承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太史体系,掌握朝廷的文书档案,编写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就是由鲁国的太史体系编写的,它的特点是凝炼、简单、干瘪、流水账式的,只是一种纲要性的记录,比现代历史书后面所附的“大事记”还简单,如果没有人讲解,读者是不知道每一条历史事件的细节的。

  另一个是“瞽史”体系,“瞽史”的说唱则是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对话、像现代的评书或大鼓一样,是艺术化形象化的,所以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浮夸”就是今天所说的形象化、艺术化。

  那时候没有盲文,“瞽史”是不能写作的。有人把“瞽史”演唱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相对固定的台本了。《国语•晋语四》所提到的《瞽史记》,就是这种东西。

  2、《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左丘失明”表明左丘明是一位盲人,也就是“瞽史”。有人把他演唱的历史故事记录下来,就是《瞽史记》。《瞽史记》成书于春秋时期。而到了战国时期,有人把《瞽史记》进行了改编,起码是用这些资料编成了两部书,偏重于记事的,就是《左传》,偏重于记言的就是《国语》。两书非一人所编,所以风格有所不同,甚至观点也有一些差异。但因为二书都是源于《瞽史记》,而《瞽史记》是根据左丘明的演唱内容编成的,所以二书都说是左丘明所作,其中的一部还名为《左氏春秋》。司马迁既说《国语》为左丘明着,又说左丘明作《左氏春秋》,二者并不矛盾。

  3、左丘明其人大约与孔子同时,年辈长于孔子。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道德品质又高尚,所以孔子很尊重他,把他看作道德的楷模。

  4、《左传》和《国语》成书很晚,《左传》更晚。根据上面所说的预言来看,《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甚至秦朝,那时左丘明已经死去200多年了。但也有人主张《左传》成书更早些,杨伯竣认为成书于公元前403年到389年之间,在战国初年。总之《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是可以肯定的。

  5、《左传》自成一书,不是《春秋》的传。《汉书•刘歆传》说:

  “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这是说:刘歆开始用《左传》的内容来解释《春秋》,把《春秋》和《左传》的内容互相印证。从此《左传》既和《春秋》相结合,它的篇章字句和观点也搞明白了。看来《左传》虽然不是刘歆所伪造,但把《左传》与《春秋》相结合,对《春秋》的观点进行铨释,却是刘歆干的。《左氏春秋》改名为《春秋左传》也是始于刘歆。但在刘歆那个时代,《春秋》和《左传》二书还是各自单行,是两部书;到了晋朝初年,杜预(222——284)为《左传》作注,写成《春秋左氏传集解》一书,才开始把经传合在一起,成为一部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种前经后传的本子。

  6、今文经学家把刘歆骂得狗血喷头,说刘歆是经学罪人,其实刘歆是中国文化史上大大的功臣。如果不是刘歆从秘府(国家图书档案馆)中把《左传》抢救出来,使它重见天日,《左传》早在今文经学家的封锁打压下失传了。对于我们来说,丰富多彩的春秋历史,将所知有限,接近空白。因而在两千年之下,我们要向刘歆表示敬意。另外,杜预把《春秋》和《左传》合在一起,功劳也不小。如果不这么作,那毫无可读性的《春秋》一书,谁还去读它?恐怕也早就失传了。对此我们也向杜预表示敬意!

《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编纂方法比《春秋》有所改进,记事范围有所扩展。《春秋》只标事纲,不记具体情节,被称作流水账式的大事记,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左传》则不然,它的叙事有系统、有情节,原原本本地详记事件的经过,对人物的形象,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画;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都尽可能地详其原委。语言简洁精炼,记事生动感人,尤其善于描写人物和战争。

  《左传》取材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还保存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古史和传说;也保存了不少载书(盟约)、私人信件、民间歌谣等。

  它抛弃以往《春秋》一类编年体史书“一字褒贬”、“微言大义”的评论方式,创造了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多种方法,如“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礼也”、“非礼也”等等,丰富了史评的形式和内容。

  我国古代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等等,其中编年、纪传是两种最基本的体裁。后来的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诚等都把《左传》看成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因为《春秋》虽是编年体,但文字过于简单,只能算是编年体史书的雏型,《左传》才算是成熟的编年体史书。刘知几说:

  “丘明传《春秋》,子长着《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更长,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史通•二体》)

  (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司马迁著作《史记》,写历史书的体裁,至此算是完备了。后来继续写史书的人,互相之间不过是因袭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既或有一些改变,范围也有限,谁能超越它!)

  从基本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来看,《左传》和《春秋》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最高准则都是“礼”,也就是维护贵族宗法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及其各种规范。但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天人关系、礼治和法治、王道与霸道、变革与守旧等等重要问题上,《左传》体现了新旧思潮的碰撞,作者在维护旧思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新思潮,有着折衷主义的思想倾向。这是古代历史观念的一种进步,是时代的进步对历史观念的折射。

(肆)司马迁与春秋史

  《史记》中的春秋史篇章

  《史记》中的春秋史,主要在以下的篇章中:

  1、《周本纪》 2、《秦本纪》

  3、《三代世表》 4、《十二诸侯年表》

  5、《吴太伯世家》 6、《鲁周公世家》

  7、《燕召公世家》 8、《管蔡世家》

  9、《陈杞世家》 10、《卫康叔世家》

  11、《宋微子世家》 12、《晋世家》

  13《楚世家》 14、《越王勾践世家》

  15、《郑世家》 16、《赵世家》

  17、《魏世家》 18、《韩世家》

  19、《田敬仲完世家》 20、《孔子世家》

  21、《管晏列传》 22、《老子韩非列传》

  23、《司马穰苴列传》 24、《孙子吴起列传》

  25、《伍子胥列传》 26、《仲尼弟子列传》

  27、《刺客列传》 28、〈循吏列传〉

  除了这28篇之外,其它篇也有叙述春秋史事的零星资料。这28篇也不全是春秋史,各本纪和世家常常是上溯到商朝、西周,下面还写到战国甚至秦朝,写的是一个诸侯世家的全部兴亡史。而有些列传,也有和战国甚至秦汉人合传的,如《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循吏列传》等。这也体现了《史记》记事跨度大的特点。

  史料溯源

  现在看来,司马迁写春秋史,史料主要来源于《春秋》、《左传》、《国语》。尽管那个时候的《左传》、《国语》,也许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本子不一样,二书的书名也有疑问,但看他写春秋史的内容,大部分在今本《左传》、《国语》中可以找到它的源头。除此之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先秦古书,司马迁也有所采录,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找不到出处,不知其源头何在。从司马迁到现在,大约经过了1900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图书档案损失惨重,有些司马迁当时能看到的,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总的来说,司马迁所依据的那些资料,我们大部分还能看到。另外,我们今天通过考古发掘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如《竹书纪年》、《汲冡琐语》、《春秋事语》等,似乎司马迁也没有看到。这又是我们当代学者和史学爱好者的不幸中之幸了。

  司马迁的《史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写了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时间之长,是前无古人的;而春秋时代不过200多年,不可能写得像断代史那样详尽;比起《左传》来,《史记》中的春秋史,就显得很简略。我们读《史记》中的春秋史,如果想进一步丰富关于春秋的历史知识,那就应该结合《左传》、《国语》来读,就会对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春秋史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形象的了解。而且《左传》、《国语》是《史记》春秋史部分的史料的主要源头,与《史记》对照阅读,可以起到溯本追源的作用。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

  2、《汉书•刘歆传》、《司马迁传》

  3、《孟子•滕文公下》

  4、《十三经概论》,蒋伯潜着

  ------------------------------

  ①

  ②此事《史记》记载有疏漏,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3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③此文载《古史辩》七上,405——4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