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大唐第一才女,武则天的贴身秘书,却因反复择主,香消玉陨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ID:tsgsc8)


201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此墓全长36.5米,深10.1米,墓中没有任何珍宝珠玑,但其墓志上,赫然写着九个大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上官婉儿墓

整个唐朝,被授予“昭容”复姓上官的只有一人,因此这座墓葬的主人,被毫无疑问地确定为上官婉儿

2014年1月7日,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刊登了上官婉儿的墓志全文。这位颇负盛名的唐代才女,在掩埋了一千多年之后,终于向世人显现出了她最为真实的一面。

她本是罪臣之女,因为杰出的才华和智慧,逆袭为武则天的贴身秘书和巾帼宰相。她在波诡云谲的封建官场,使尽解数爬上了权利的顶端,但又在荣耀的巅峰之际,从权利的圣坛重重跌落。
梦之预示,“称量天下”之材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诞生于陕州陕县的上官之家。

据《旧唐书》记载: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 郑氏很高兴,料定腹中定是男孩,将来必为称量天下之材。而“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

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时,时任大唐宰相的爷爷上官仪,出于对国家社稷的保护,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武则天一怒之下,将上官家的男丁全部诛杀。

上官婉儿和她的母亲郑氏,在这次政治清洗中幸免于难,被发配到掖庭为奴。掖庭是当时皇宫中供宫女、妃嫔居住的旁舍,同时也是关押罪臣女性家属的处所。

在那个动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封建时代,被关入掖庭的贵族女性必不会少,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从这里走进来,就永无出头之日。她们年轻美好的生命,在这里静默,沉寂,或者快速地凋零。

上官婉儿是不幸的,她从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她的人生之路上,从此缺少了一个男性的关爱和引领;上官婉儿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知书达理、眼界开阔、坚强理性的母亲。

领受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经历了失去至亲的打击,郑氏没有一蹶不振,她神情肃穆沉静,将抚育婉儿当做她至高的责任。她的心中一直有光,她坚信婉儿必如那个梦境所预示的,总有一天会“称量天下”。

因此在掖庭,郑氏一边为奴,做着最累最苦的活计,一边对婉儿进行潜心的教育。每天夜晚来临,在婉儿和母亲的小屋里,时光悠然,静谧温馨,婉儿认真诵读的声音,美如天籁。

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
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
——陆游《灯下读书》


花季少女,开始职业生涯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上官婉儿已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腹有诗书、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

公元677年,上官婉儿因文采出众,被武则天特意召见,并出题考验。面对盛气凌人、杀伐决断的武则天,婉儿不卑不亢,从容应答,文不加点,须臾而成。对这次特殊的面试,《新唐书》记之曰:“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

上官婉儿的出色才华,深得武则天之赏识。她认定上官婉儿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贴身秘书,既然她已经出现,她不能让她溜走,她要牢牢地抓住她,培养她,使用她。

十四岁,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稚嫩懵懂的少年时期,但久经磨练和天资颖悟的上官婉儿,已经具备初入职场的能力和心智。虽然她要服务的,是世界上最难伺候的老板,但是婉儿愿意用全部的智慧和诚意去适应。

为了让上官婉儿更好地开展工作,武则天立即下令免去她的奴婢身份,宫中的诏命之事,从此便由婉儿全权处理。

婉儿年纪虽小,但从爷爷和父亲的遭遇,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与武则天相处,婉儿总是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再加上公务总是办得周全妥帖,滴水不漏,武则天对上官婉儿甚为满意。

即便如此,婉儿也会防不胜防,将武则天忤逆。相传婉儿脸上的“红梅妆”,就是她有一次不小心触犯武则天,武则天在她脸上留下的印记。《新唐书》曰:“尝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

因为这个“红梅妆”,上官婉儿时时警醒自己,无论如何,千万不能再犯错。她的亲人,已在皇家的权利之争中丢了性命,婉儿还想好好活着。

一颗青春的心,总是那样容易萌动。十几岁的上官婉儿,爱上了二十四岁的太子李贤。李贤入主东宫后,行事得体,勤勉上进,处处想要表现得令母亲大人满意。

然而,李贤愈显露治国之才,便令武则天愈加忌惮。二十七岁那年,李贤被废太子,流放巴州。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废黜诏书,就是曾经爱过他的上官婉儿,替武则天草拟的。

从内心来说,婉儿并不想这样做,但这是武则天的旨意,她只能执行。后来,上官婉儿曾去巴州看望李贤,得知李贤已经被害,婉儿悲伤地写下: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由巴南赴静州》》

中宗复位,仍是当朝红人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缠绵病榻,81岁的宰相张柬之等人,率兵来到玄武门,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

在这场著名的“神龙政变”中,上官婉儿做了李显的内应。因为,武则天已是垂危之人,婉儿没有再对她忠心的必要,她必须为自己寻求一个新的靠山,这个靠山就是李显。

李显成功复位后,因为婉儿支持自己有功,中宗将其册封为婕妤,并封婉儿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又令婉儿继续起草诏令,把持朝政。

在新一轮的政治洗牌中,上官婉儿不但没有被淘汰出局,反而成为赢家,权势日盛。一帮蝇营狗苟之人,对婉儿极尽阿谀。《新唐书》曰:“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

上官婉儿热爱文学,擅长诗作,她劝说中宗设立了修文馆,大召天下才子,宴饮游乐,赋诗唱和。在这种官方举办的赛诗会上,婉儿每次数首诗歌并做,独领风骚,大秀才华。

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称量天下之才”,名列第一者,赏赐贵重无比之金爵。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武平一在《景龙文馆记》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上官婉儿此举的重要意义:“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有一次,中宗驾幸三会寺,命现场应制作诗,上官婉儿即刻口占一首,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小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红鸿休。
——《驾幸三会寺应制》

由于中宗个性懦弱,缺乏魄力和主见,韦后一度想效仿武则天,有临朝称帝之意。做为昭容,上官婉儿从中宗的身上,也没有看到治国理政、振兴大唐的希望,于是她倒向韦后,并将与自己相好多年的武三思献之,以示巴结媚好。

武三思加入韦氏集团后,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谋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在朝中一度烈焰遮天,权倾人主。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上官婉儿的暗中策划、力推武氏排抑皇家是密不可分的。婉儿以她的过人计谋,将自己手中的权利运用到了极致,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忍无可忍。

反复择主,终于香消玉陨


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皇帝旨意,发千余骑兵,于半夜时分,直扑武三思、武崇训府第,诛武三思及其亲党十余人,又统兵三千,直趋肃章门,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随之兵败被杀。

一场突袭,虽然没有夺去婉儿的性命,却足以使她惊悸无比。婉儿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再若依附韦后集团,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惊出了一身冷汗。她知道,这两个疯狂的女人,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加可怕的行动。婉儿告诉自己,必须马上重新站队!

她立即依附了太平公主,并与太平公主一起假拟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

面对韦氏集团的反动气焰,为了李唐天下,临淄王李隆基决定果断出手。七月,他率羽林军冲入宫中,斩杀了韦后及其党羽。

上官婉儿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带宫人秉烛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且托他婉告李隆基,期免一死。

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答应为其申辩。谁知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

李隆基杀死上官婉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以他的政治经验,他觉得像婉儿这般没有立场、反复择主之人,最是可恶和危险。

所以明智如李隆基者,绝不会对婉儿这样的政治投机之徒动恻隐之心,那样只会为自己留下隐患。死,是上官婉儿无法逃脱的宿命。

李隆基虽然杀了上官婉儿,但对其文学才华十分追念。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诗文,共辑成二十卷。此集今已佚失,《全唐诗》收其遗作三十二首。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巾帼宰相,空留一声叹息


上官婉儿自十四岁步入职场,到四十六岁去世,一直在大唐的政坛第一线,为当权者出谋划策。其地位显赫,影响之大,一时无人能及。

她曾经被命运捉弄,一度坠落于尘埃,但她最终以弱柳之身,成为“巾帼宰相”。她与武则天相爱相杀,她与唐中宗不远不近,她在武三思、韦后和天平公主等人中间自如游离。

她是大唐当之无愧的政治家,也是文采斐然的一代女诗人。她继承了爷爷独创的上官体,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陋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其诗对仗工整,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清丽如行云流水。

清代文人陆昶在《历朝名媛诗词》中说:“昭容才思鲜艳,笔气疏爽,有名士之风。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尝久离居。
——《彩书怨》

《彩书怨》是上官婉儿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中写一位洞庭湖边的女子,在深秋来临之际,思念万里之外的夫君,这个女子,就是婉儿自己。

明代文学家钟惺看到《彩书怨》一诗,大赞曰:“能得如此一气之清老,便不必奇思佳句偶!此唐人所以力追声格之妙也。既无此高浑,却复铲削精彩,难乎其为诗乎!”

上官婉儿虽终身未婚,她的生活里并不曾缺少爱情,李贤,中宗,武三思,崔湜,都是曾和她有过交集的人。我们只是无法得知,《彩书怨》究竟是婉儿写给她生命中的哪一个爱人。


最终的答案是谁,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首诗,读出了婉儿心中曾经炽热的情感,曾经沸腾的思念。她的人生虽然短暂,除了叱咤于宦海,她还曾经拥有过爱,生命便无憾了。

如果不是十四岁那年,命运的再次遴选,或许上官婉儿最喜欢的,还是只做一位诗人,像蔡文姬,像班婕妤,在时代的洪流中,以诗取悦自己,疗治身心。

但她是上官家的后代,她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她压抑着自己文人的浪漫风骨,为大唐国家机器的运转殚精竭虑。只有在修文馆的偶尔吟诵,上官婉儿紧张疲惫的身心,才会得到暂时地休憩和放松。

作为封建社会的职场精英,上官婉儿的人生是极其辉煌的,她实现了很多男子终生在做的功名之梦。上官仪当年被杀之时,也断没有想到,他的孙女在多少年之后,会成为大唐的“巾帼宰相”,遗传他的才华,继承他的遗志,为大唐尽忠效力,青史留名。

张说对婉儿一生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对于上官婉儿来说,大唐诛灭了她的家族,是一个无比冷酷的时代;大唐又给了她天空和翅膀,让她尽情地飞翔。只是,不论她飞到哪里,她都面临着危险,她毕生都在为生存而战。

倘若在大唐官场的惊涛骇浪中,上官婉儿能够自保,她何须朝秦暮楚,反复投靠?她也愿意像祖父上官仪那样,秉持正义,磊落坦荡,可是那样就会人头落地。

说到底,上官婉儿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封建专制的本质就是吃人,在它寒光闪闪的威力之下,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都无处藏身。

历史,有时只是一声叹息。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