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朝鲜战争爆发原因:从第一次柏林危机到朝鲜战争(下)

 比尔张望 2020-11-30

接上篇文章,继续说第一次柏林危机与朝鲜战争的关系。

首先,苏联希望在远东得到的不冻港和出海口,实为苏联海军所需的军港,绝非普通商业、民用港口。

翻开地图一目了然。

朝鲜半岛的釜山、仁川、清津、兴南、元山等港口,受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限制,天然被日本列岛封锁,其军事价值极为有限,根本无法与苏联尤其垂涎的中国大连、烟台、青岛等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港口相提并论。

朝鲜半岛本身处在两面临海,既被日本列岛天然封锁,碍于美、苏海军实力存在较大差距,朝鲜半岛工业、经济、交通极为落后等等现实,苏联即便愿意深耕朝鲜半岛,其军事、政治的战略前景也是极为有限。

国家战略自然精打细算。

当时,苏联有着以相对弱小的海军、空军力量投放朝鲜半岛、日本海等地区与美国对峙,或者以相对强大的陆军、空军力量部署东欧,直接施压美国及西欧等多种选择。

两相比较,苏联必然会选择军事方面的成本与风险相对较低的选项。

因此,在1946年至1948年德国及柏林危机爆发期间,甚至柏林危机善后之后延续1950年,苏联都是全力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及土耳其、希腊等地区与美、英博弈。

苏联战略重在欧洲,毫无分心远东之意,因而,当时苏联对欧洲各国革命支援极为高调,而对亚洲各地革命的支援相对低调。

苏联派驻朝鲜的最高军事长官仅为集团军级别部队长,不过,鉴于对朝鲜负责人的高度信任,苏联对亚洲各地革命的支援,往往通过委托朝鲜进行。

同时,柏林危机爆发期间,苏联为了集中政治、外交、军事资源应变德国问题,曾经多次劝说西柏坡与南京达成妥协,以划江而治终结中国内战……

可见,在德国及柏林危机爆发之前,苏联政治、军事、外交资源主要布局欧洲,传说中苏联对朝鲜半岛的不冻港和出海口的需求,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需求。

苏联的国家性格延续沙俄,刚愎、自我。

即便插旗国际主义,苏联也绝非传说中为盟国两肋插刀的老大哥国家。

1945年初,向柏林进军的美军第75师的士兵跨越莱茵河的浮桥。

否则,以苏联实力,如是真心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和东西德国问题,完全可以在东德、西德1949年分裂德国之时,将其大致羁押的200万以上训练有素的德国战俘武装起来,送交其兄弟东德,任由其扫荡向西,统一德国。

无疑,苏联援助东德完成统一,是成功概率极高的事情。

不过,如是在欧洲的腹心再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对苏联及美国、欧洲诸国而言,都可能是天大的麻烦。

因此,现在看来,柏林危机善后方案多款,不过,苏联和美、英、法等国都是采用了最为诚心诚意的善后方案解决了柏林危机,顺手搭建了西德、东德。

通过善后柏林危机解决了德国问题,苏联转向扶持朝鲜南进,继柏林危机测试美国的欧洲底线之后,迈开大步,也就有了在朝鲜半岛继续测试美国的亚洲底线的设计。

抛开身材矮戳,外型丑陋等等缺点,斯大林应变美国的战略思维,确实精准,狠辣。

——至于传说中非凡的金将军的统一朝鲜半岛的想法,在当时,相比苏联与美国全面对峙战略,仅是鸡毛蒜皮。

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后,金将军对苏美冷战格局影响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说到这里,再回到《朝鲜战争爆发原因:从第一次柏林危机到朝鲜战争(上)》。

二战之后,德国为战争重创,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别占领,从中间分划成东、西欧分界线——无论西欧抵抗苏联的装甲洪流,或者苏联抵制欧美向东扩张,德国都是最为重要的纵深、大坝、前线。

因此,在四国分区占领状态下,苏联与英、美、法占领区之间的分界线犹如国境线,四国联办的负责全德事务的盟国管制委员会更因为一票否决制而形同虚设。

这个管制委员会在两年多时间里,往往因为苏联一票否决,根本无法通过任何法令条文。

大家心知肚明,德国作为传统经济、工业、科技、文化的大国、强国,稍微恢复,必将为未来东、西方阵营竞争的重磅选手。

苏占区街道上的苏军士兵与柏林女子。

因此,在柏林危机爆发前的两次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与英、美、法三国就德国问题分歧加剧,双方都对德国统一和统一后的德国的走向极为敏感。

前美驻苏大使、美国遏制政策策划人、有着冷战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当时认为,一旦德国的技术能力、技术优势与苏联的人口资源、矿产资源结合起来,将对美国和西欧形成极大的压力。

同时,鉴于柏林数次发生平民自发选举,驱逐苏联人事件,使得苏联方面同样惶惶不安。

苏联外交部负责德国问题的斯米尔诺夫则认为,德国民心浮动,苏联如不积极行动,“德国正面临政治和经济分裂威胁,以及将携其全部资源加入到美国建立的西欧联盟中去……”。

德国地理位置欧洲腹心,经济、工业、科技、文化潜力极大,其价值当然远非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可比,遑论当时位处远东的贫穷、荒芜的朝鲜半岛。

位于欧洲腹心的德国,实为苏联与美国对峙、竞争的核心。

在波兰问题、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之后,苏联咄咄逼压,美国及西欧应变不及,步步退让,先机失却,备受欧美舆论议论。

因此,柏林危机爆发,美国退无可退,如何应变、善后柏林危机,就成为世界各国、各派势力观察苏联与美国对峙动向的最新风向标。

客观而言,如是德国一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那般被苏联一揽子解决,美、英等国的国家声誉、信用不说,苏联得寸进尺拿下西柏林,进而控制整个德国,致使欧洲地区失控,纯属大概率的事情。

德国难保,欧洲难保。

为此,苏联与美、英、法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因而,在孤悬苏联占领区的西柏林搞出危机,实为苏联早有准备的预案。

苏联仅是在自己的占领区封锁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包围了西柏林二百余万居民和英、美、法数十万军队和官员,并没有违背苏联与英、美、法之间达成的四国共管德国的相关约定。

至于苏军全线出动,逼压苏军与英、美、法军占领区,森严戒备之下,并没有跨越红线。

显然,苏联这时踩着战争的红线,以柏林危机试探美国在欧洲的底线。

柏林一分为四示意图,西柏林由英、美、法三国占领,东柏林则有苏联占领。

不过,柏林危机爆发时,美、英军在西德占领区的驻军仅为8个师,苏军则在东德部署有40个师,兵力悬殊之大,英美承受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美、英等国既有强大的军力、国力支撑,又深知德国难保,欧洲难保的道理,所以,其应急反应非常激烈。

当时,驻欧洲美军总司令兼德国美占领区总司令卢修斯·克莱上将闻讯,未及请示白宫,即下令驻欧洲美军从法兰克福机场起飞,立即开始向困在西柏林的居民和占领军空运生活物资。

空运柏林,对美军而言,纯属突如其来的行动。

克莱上将指挥驻欧美军先行空运,旋即,美、英、法等开始会商,达成以空运打破苏联军事封锁的共识。

早在1945年6月,苏军即与美、英、法等国达成了一个临时协议,苏联与美、英达成协议,同意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各自开通一条铁路、一条公路、一条航线,穿越苏占区,进入柏林。 

不过,这个临时协议在铁路、公路上没有形成书面协议,仅在航线上达成了一个书面飞行协议。

飞行协议规定,美、英、法三国飞机可以通过3条宽30英里、高1万英尺的航道,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自由直飞柏林。

不过,虽说飞行协议有约在先,考虑到苏联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有踩线雅尔塔协定的前科,临时飞行协议的这三条航道当然存在极大的不可预判性。

为此,杜鲁门在白宫召集美国军政要员紧急会议。


会议讨论了美军向德国占领区紧急调动军队,以及是否派出地面部队直接打通前往西柏林通道,或者派遣B-29轰炸机对苏联实施核威慑等方案。

最终,美国方面修正了美军方的强硬方案,形成了以外交谈判和空运行动解决柏林危机的相对温和的方案。

当时,因为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问题连续让步,备受欧美舆论谴责,甚至被FBI首任长官胡佛怀疑为苏联卧底的杜鲁门在解释这一方案之时,强硬表示:

……无须讨论,我们要留在柏林。

俄国人无权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压力把我们撵走……

柏林空运时期正在卸货的美军运输机。

柏林空运航道图。

最后,为保障空运行动在约定航道不被苏军袭击,杜鲁门高调同意了派遣B-29轰炸机对苏联实施核威慑的方案。

于是,在欧美媒体聚焦中,美军三个战略轰炸大队10余架B29型轰炸机均载原子弹,飞抵英国。

显然,美、英希望借以警告苏联,一旦英、美保障柏林的空运飞机遭到苏军的攻击,那么,这些B29型轰炸机将从英国起飞,对苏联实施核武报复攻击。

1948年6月25日,危机爆发次日,美、英地面部队向西德边境紧急调动。

同日,英国“简单伙食行动”率先开始。

当时,英军运输机群在英军战机护航至东、西德国分界线后,沿飞行协议规定航道,飞越东德苏军占领区空域抵达西柏林,运送了第一批紧急物资。

6月26日,更大规模的美军“运粮行动”开始。

美军由阿拉斯加、日本、夏威夷、巴拿马、菲律宾等地调集军用运输机及民航飞机,开始了向西柏林空运。

同期,美、英联军调动部队进驻德国及柏林占领区的分界线,与苏军陈兵边境,针锋相对,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运行动,史称柏林空运事件。

在自1948年6月24日始,至1949年5月12日止的柏林空运之中,美、英、法三国共飞行27.8万架次,共空运物资总量232.6万吨。

当时,美、英两国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指挥部,由二战指挥驼峰航线的美国空军中将威廉·特纳负责统一指挥空运,在飞机数量和航空管理、协调、指挥等等方面,显示出美、英空军极为强悍的组织、动员、协调能力。

在通往西柏林的三条航道,上下重叠的5层飞行路线,同时并用。

每层飞行路线之间的距离,只有500英尺。

在柏林空运高峰期,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架运输机降落西柏林,盟军运输机的单日空运量万余吨,超过了封锁前的公路与铁路的单日运输量。

柏林空运为冷战序幕战重要事件,流传至今有很多感人故事。

其中,美国飞行员盖尔·哈尔沃森和他的伙伴们用手帕为柏林儿童空运糖果,赢得了“摇翅膀叔叔”昵称的故事,流传最广,尤为暖人。

柏林空运轰动欧美,成为商家营销机会。图为道格拉斯公司飞机为柏林儿童空运牛奶的宣传图。

不过,柏林空运对苏联而言,其军事意义确实颇为尴尬、惊悚。

在这次行动中,美军出动了飞机19万架次,并且将10余架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部署英国,决策与行动果断、迅速,所显示出强大的军力对苏联形成震慑,可想而知。

当时,根据美、英联合指挥部调度,美、英、法空军每天以700多架次的大型运输机飞越苏军空中管制区,飞向苏军占领区纵深的西柏林。

肉眼观察运输机与轰炸机何其相似,驻防东德的苏军既知美国载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部署英国,每天还得仰望满天飞来的不明来路的各款美、英飞机,不免心惊肉跳。

如是美英方面以B29型轰炸机以原子弹轰炸突袭,驻防东德的苏军40个机械化师,实则不过炮灰。

因此,苏军玩大了这场危机,又不得不严格各部不得擦枪走火。

苏军只好唯有仰望长空,默然无语。

柏林空运事件使得苏联决策人物既看清了苏联与美军、英军战力差距,又看清了美、英列强在德国及西柏林问题上的强硬底线。

苏联焦虑之下,加速全民勒紧裤腰带搞核武器的动作,集举国之力,保障铀弹、钚弹两个研发方案的推进。

苏联在没有机械手技术情况下,为抢进度,甚至调集监狱犯人冒核辐射进行原子弹配件组装。

然而,核武器研发绝非短期可以得到结果的事情,柏林危机压力重重,使得苏联无法等到原子弹研发结果,决定妥协。

1949年4月,在美、英、法国与苏联谈判善后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北约组织为美国及欧洲国家抵制苏联输出革命的最为有效的篱笆。

因为北约,苏联再无类似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的革命成就。

北约成立以后至苏联最后垮塌,整个冷战时期,苏联数次向欧洲输出革命,数次铩羽而归。

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美英法以强大国力、军力保障下的柏林空运挽救了西柏林。

此后,柏林墙横亘东、西柏林之间,深入东德腹心的西柏林便成为美国和西欧刺透苏联在东欧重重铁幕的灯塔,客观上推动了柏林墙最终在1990年垮掉。

柏林墙的垮掉即标志着苏联冷战彻底失败。

当然,这是后话。

经过漫长谈判,美、英、法与苏联始终没有就德国四国占领区问题达成共识,于是,双边只好心照不宣地默认了德国分裂的现实。

9月20日,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月7日,东德则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都东柏林。

1949年3月至5月,就在苏联参加谈判和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期间,中国的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已经结束,长江战役正在实施,战争局势已经明朗。

不过,苏联背负欧洲压力,无法抽身远东,曾经数次游说南北谈判。

鉴于柏林危机及柏林空运事件美国核威慑,以及英、美强大国力、军力震慑,惊魂未定的斯大林为欧洲羁绊,对于远东局势完全有心无力。

这时的斯大林,全神贯注眺望着位于中亚的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

那里,有一颗南瓜。

南瓜——РДС-1,这是莫斯科号召老百姓啃黑面包,勒裤腰带,自柏林危机以来加班加点研发出来的一颗约等于长崎原子弹的钚制核弹。

南瓜试爆影像。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南瓜试爆成功。

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笼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

信奉拳头说话的苏联也就有了制定国策的主要决定力量。

这个力量所到之处,自然也就改写了远东的历史。

1949年9、10月以后,自从腰上别了核武器,苏联犹如刷了印度神油,其国家战略忽然变得异常强硬。

苏联凭借原子弹走出柏林危机的心理阴影,首先想到的就是兴致勃勃地化妆踩线雅尔塔体系,绕道巴尔干地区,向土耳其、希腊,甚至西欧腹地法国等国家,向欧洲输出革命……

不过,欧洲方向既有美、英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北约遏制,苏联自然难以作为。

同时,经过柏林危机,苏联与美国两大阵营围绕东、西德国的势力范围的划定基本成型,苏联在几番翻墙,几番碰壁之后,意识到欧洲冷战格局已经固化,如要继续寻衅、动摇这个既成格局,唯有撕破脸面,发动热战。

苏联当然清楚当时的美、苏实力差距。

就此,苏联既要与美国对峙,又无意在欧洲升级矛盾,就有了在亚洲动作,以试探美国在亚洲的底线的意图。

1950年春夏,苏联空军进驻华东战区,协助解放军对台湾空军和舟山台军作战。

同期,苏联终止了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重炮等武器供应,转而将武器大量供应朝鲜和囤积远东。

这时,中苏友好条约正在谈判、协商之中。

坊传,也正是这时,苏联数次召见金将军,苏联更以革命的借口,有了长租旅顺,以及寻求远东出海口的提法。

……

相比测试美国在欧洲底线的柏林危机而言,苏联在贫瘠、落后的朝鲜半岛测试美国在亚洲及太平洋的底线,既无打烂坛坛罐罐的投鼠忌器之忧,同时,朝鲜半岛相距欧洲太远,即便爆发战争,缓冲空间广袤,足够留给苏联与美国这个两个东西方阵营的大佬在幕后从容操盘。

当年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弃权出兵朝鲜,即可以看做斯大林对朝鲜半岛的一个战略姿态。

显然,以联合国五常之一的身份,苏联一票即可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

苏联如是贪图朝鲜半岛的不冻港,完全可以在北朝鲜顺利南下之时,投反对票延迟联合国军反应,同时,直接军援中国,速战决胜朝鲜半岛。

苏联专家和米格15战机。

苏联之所以弃权,完全可以说明苏联当时为释放东欧危机及柏林危机、希腊危机、土耳其危机系列淤积的欧洲压力,非常需要一场欧洲之外的控制在朝鲜半岛的不扩大化的局部战争。

与此同时,在1950年1月至6月,美国就保卫或者放弃南朝鲜并没有清晰的政策宣布和舆论表达。

客观而言,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不确定性,更像是当时人才济济,智库林立的美国为诱发朝鲜战争而设置的一个圈套。

当时,美国对膀阔腰圆的苏联对欧洲锲而不舍的输出革命行为,同样也感觉头痛。

苏联核武试爆成功,美国头痛之余倍感压力,同样迫切需要在一个有距离、有纵深的空间,重新判读苏联的实力和国策。

于是,以亚洲危机化解欧洲危机,似乎成为了1950年上半年苏联与美国的共识。

就此,朝鲜战争爆发的条件具备了。

1950年6月25日,全副苏式装备的北朝鲜大军向三八线以南发起进攻,朝鲜战争爆发了。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与美国在欧洲极端的对峙局势得到极大的缓和。

欧洲安全了。

亚洲却苏联与美国的出卖,而陷入了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