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词班第一讲

 花满玉壶 2020-11-30

宋词入门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胜。

主讲老师-心淡薄冰 2020/11/05 20:05:10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

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

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

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

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就开始介绍“词”   

  什么是词

    什么是词?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中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即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

主讲老师-心淡薄冰 2020/11/05 20:07:07

早期的许多词作者来自民间,所写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

 随着边民及国外(也称胡夷)音乐传入,并与华夏声乐结合,将曲填词。特别是那时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句子长短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一些大文豪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将其发展成新的格律诗歌体裁。特别是那位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在被俘虏之后所填的词作,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到了宋代这种文体达到顶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词”。

有关词的一些名称

    在唐五代时,作为“词”这种新诗体被称为“曲子词”。除此外还有“诗馀”,“乐府”、“长短句”等等别名,也是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的。现将它们简略解释如下:

(一)乐府

    翻开《唐诗三百首》,有一首是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被认为是阳关格。它按格律诗是不合律的,第三句与第二句不粘。因为它不是格律诗,而是“乐府”。

由于除了第一句外,其它几句还要反复两次,所以又称“阳关三叠”,可以说它是诗中的词曲。宋人将其编入小秦王调,元人编入大石调[均为词曲名]。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

同生物进化类似,也有遗传与变异。作为词这种乐府已经融合胡乐,可以看成当时的“中西结合”,与以前乐府相比变异很大了。所以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

(二)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

隋唐之际,以西域音乐为主的外来音乐与汉族民间音乐融合形成燕乐,而与之配合之歌词在唐五代及宋初则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清宋翔凤语] 。所以用“曲子词”可以说是词体较为确切的全称。

(三)长短句

    长短句在词中占有多数,这种格体与唐代近体诗在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它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长短句;

所以后来也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

    在唐及唐以前的一些长短句、杂言诗类,可以看成是词的一种萌芽。

四)诗余

    把词称为诗馀,有不同解释。

    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这是轻视词的看法。

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

 还有一些解释,但大多也都有争议。

    明代的张蜒作词谱,将其书名题作《诗余图谱》。后来很多词家,将诗余这个名词解释为诗体演变之余派。

常见的几个与词相关的名词概念简介

  (一)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忆江南、调笑令、西江月等。词牌的来源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1、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2、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

3、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

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毛泽东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

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 调寄菩萨蛮》。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随作者的便,没有定规。

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

词牌,有的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名称多达18个。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

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

《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

所以上面介绍的《词律》、《钦定词谱》等书,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像《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标的《贺新郎》、《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等等,都是词牌名称。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

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这些基础知识大家了解就可以了。

(二)词谱、填词:1.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2. 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 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阙、片、过片:1.阕,就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

2.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

3.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 所以上片一的最有一句也叫准备过片

(四)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

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

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

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五)肩头句、肩头对:

1.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

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

2.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六)双拽头: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这就是“双拽头”。

(七)小令、中调、长调: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八)令、引、近、慢:

    1.从词有关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长短篇幅来看:

    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那种词的形式,称为“引”或“近”。

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2.从内在意义来看:

    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

除以上介绍的,此外还有:如摊破、减字、等,就不介绍了,待以后讲课遇到时再讲。

诗和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词产生的初期,它的题材大多偏于樽前花下,男女欢爱;晓风残月,别恨离愁;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等,故名为"艳科"。

其后,虽有李后主用以抒发亡国之怨,唱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范仲淹的边塞词唱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人泪。"(《渔家傲》)抒发守边将领悲凉的情怀。他们都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扩展了词的题材。

但就其整体而言,直到北宋前期,词并未突破"艳科"的藩篱,仍有其浓重的闺房粉黛气。

你看:晏殊这位太平宰相竟悼惜春残,感伤年华飞逝,唱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欧阳修这位大文豪竟描写被摧残的娼女歌姬迟暮之感,唱起:"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到了北宋中期,苏轼高举革新大旗,"以诗为词",扩展词的题材到怀古、咏史、说理、感时伤事、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等等,在风格上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柔靡纤弱的气息,开创了意境高远、清新,气度豪迈、奔放的豪放派,完全突破了"艳科"的藩篱。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发扬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用纵横驰骋的才力、自由放肆的笔调填词,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境地。

与此同时,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词人,继承前人的传统,发展词的委婉缠绵、柔美清丽的特点,又从民间唱词中吸取营养,语言清新流畅,形成所谓婉约派。

这两派也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所以在豪放派的作品里,也有缠绵悱恻的低吟;在婉约派的集子里,也有"金刚怒目式"的长啸。

词,发展到后来,作为人们言志、抒情,反映社会内容、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与诗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但是二者还是有差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在词学界,从宋代李清照起,一直到现代的词评家,很多人认为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在她早年所写的《词论》里,就是这么说的。

在《李清照集》中,她用词表现个人生活、花月风情等,风格婉约;用诗反映家国社稷之事,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等,风格豪放。

这一派词评家,以婉约为词的正宗,而对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不以为然。王氏亦如此,所以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确实,婉约词源远流长,它委婉细腻的艺术特色,是其他形式的诗歌所不及的,确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但是,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革新了词的风格,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

在创作手法上,广泛采用诗的比、兴法,作品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深远空间,其"境"未必不"阔",未必"不能尽诗之所能言"。

就豪放派作品的整体而言,词境与诗境的广阔程度,没有多大的差异。毛泽东"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豪放派的传统,独步当代,全国解放以后,对词的创作风格,起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考究诗与词的差异,重点"言"而不在"境"。即如何发挥词的"言"的优势,"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下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诗和词,都是发源于民间,开始都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供人们歌唱的。二者登上文坛的大雅之堂后,却经历着不同的路程。

诗较早地脱离音乐,而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结下不解之缘。诗是科考的必试之课,而且宋代以后,试帖诗总是要求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境""阔"得相当可以。

因而诗或多或少地受到功名利禄的污染。同时它的格式比较单调----五言、七言,绝、律,不管什么内容,都往这几个框框里面装,颇像我们当年当八路的时候发军装----不管男同志、女同志、小鬼、大人、胖子、瘦子,都是一个式样,大、小两个号别,没有其他选择,管你得体不得体!所以有些诗,它的形体整齐美、声律音乐美,常常伴随着一些言不由衷的陈言官腔,难以细腻入微、淋漓尽致地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

词则不同,虽然如鲁迅所说,文人善于把小家碧玉变成姨太太,但是在词繁荣发展的时代,长期"被诸管弦",供伶人歌姬歌唱,为他们作词的文人士大夫,竞相崇尚纤秾娓婉、绮丽清新。

它受官家的影响较少,而受市井文化的影响较多。同时由于它的形式极其多样,给予作者言志、抒情、咏物、写景以非常广宽的选择,短调有小令,长调有慢词,既适于表达委婉曲折、起伏跌宕的幽微之情,亦宜于抒发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豪放之慨。

因此,掌握词调娴熟的词人,较能细致入微地、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下面介绍诗词各一首,都是久负盛名的悼念亡妻之作,加以比较。一首是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写的五首七绝之一。大意是: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形相见拙,不在话下了;

除了巫山朝云峰上为神女所化、美若娇姬的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全看不上眼了。

作者以无与伦比之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暗喻除了爱妻之外,再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以表达对亡妻爱情的执著和专一。

接着说,现在信步经"花丛",懒于顾视,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念。

为什么?一半为了"修道"(元稹尊佛奉道),一半是由于对你的忠贞和怀念。

 另一首,是苏轼的词《江城子》(乙丑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谪居山东密州时,悼念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词。大意是:十年过去了,一生一死,永别茫茫!虽然强制自己不去思量伤心往事,但夫妻深情总是难忘!

你的孤坟在家乡四川,我孓然一身在山东,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无处诉说满腹凄凉!纵使咱俩相逢,你也不认识我这小老头儿了,瞧我风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里忽幽幽地作了个梦,回到故乡。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咱俩相顾无言,只见你满面泪行行!我(醒来)料想:年年岁岁伤心断肠的,是那一轮惨淡明月照耀下,与短松相伴的你那坟冈!

 一诗一词,无庸赘言解析,就非常明显:前者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取喻极高,抒情炽烈,用笔巧妙。后者用家常话,记断肠梦,诉肺腑情,其自然朴质,情真意挚,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

诗境与梦境都是形象思维。所不同的是,梦境的出现,由不得自主,谁也不能想做什么梦,夜里就做什么梦;而诗境却完全由作者自主去创作。

词与诗相比,词来自民间的"基因"较诗"变异"少得多,再加上词的形式的多样性,若是作者娴熟地掌握了它,那么在构造意境时,其自主程度要比诗大得多,更便于作者挥洒自如。

因此,我们在读词时,比撷取曲调样板更优先的,应是学习前人怎样运用它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

《十六字令》因此词又名《归字谣》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此调为单调。四句,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其格式为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

—(韵)。┼ │— —││—(韵)。— — │。┼ ││— —(韵)。

南宋·蔡伸

天!休 使 圆 蟾 照 客 眠。人 何 在?月 影 自 婵 娟。

十六字令·三首

南宋·张孝祥

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

归。猎猎薰风颭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後,公衮更莱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