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的回顾性研究

 闫振文 2020-12-04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较少见,约占所有肿瘤的0.5~1.5%,占全身各部位淋巴瘤的1%~2%,其组织起源尚未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内没有淋巴组织,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组织起源可能为脑组织血管周围未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分化而来[12]。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多为B细胞性。可来源于脑膜或脑实质,后者相对较为多见。目前,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淋巴瘤的最佳临床诊断手段,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由于具有分辨率高、多轴位成像的特点[34],在对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探讨MRI在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近两年来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2-01—2015-06间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放射科接收诊治的原发性淋巴瘤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2~64岁,平均年龄为(57.4±13.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本院接受头颅MRI增强扫描检查,且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单发原发性淋巴瘤22例,多发性原发性淋巴瘤3例,已排除临床资料不全、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疼、头晕、呕吐、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临床资料统计见表1。

表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

1.2影像学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知情并签署协议同意接受头颅MRI增强扫描检查。采用西门子MAGNETOMESSENZ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时所有患者取仰卧位,颅线圈,扫描层厚为5mm,间隔1mm,对横断面(Axi)、冠状面(Cor)、矢状面(Sag)分别进行平行扫描,序列:T1WI、T2WI、T2FLAIR、T1WI(TR500ms、TE15ms)、T2WI(TR3500ms、TE105ms);DWI(TR7900ms、TE73ms)。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的是Gd-DT-PA,使用剂量为0.2mmol/kg。使用方法为经前臂静脉注入。应用T1WI序列分别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增强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包括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增强程度,ADC值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分析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术前诊断符合率及其病理特点。

2结果

2.1肿瘤的位置及术前诊断符合率

本组25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其中肿瘤位于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小脑半球的患者分别有8例、6例、5例、4例、2例。术前MRI诊断为淋巴瘤18例,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72.0%;其中4例单发病灶误诊为高级别胶质瘤,1例单发病灶误诊为炎性脱髓鞘假瘤,2例多发病灶误诊为转移瘤。

2.2肿瘤的MRI影像表现

通过对25例患者的MRI增强扫描图像进行观察,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如下:(1)在T1WI呈等信号的占大多数,有14例,呈稍低信号有8例,呈混杂不均匀信号有3例;(2)在T2WI呈稍高信号的占大多数,有19例,呈等信号有3例,呈混杂不均匀信号有3例;(3)增强扫描后,所有肿瘤中有明显强化的有20例,强化均匀区呈团块状,强化不均匀有5例。出现“脐凹征”有12例,“尖角征”10例,同时出现“脐凹征”、“尖角征”有6例。21例肿瘤周围显示有水肿带。(4)同时行DWI序列扫描15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弥散受限,瘤体ADC值为(0.54~0.72)×10-3mm/s,平均ADC值为(0.65±0.07)×10mm-3/s。3讨论

颅内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是属于少见原发脑肿瘤的一种,仅指淋巴细胞起源且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巴瘤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目前影像学是临床上诊断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检查手段。文献报道本病好发于40~70岁的男性,特征性的发病部位是中央灰质,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双侧大脑半球,以额叶深部多见,易侵犯胼胝体[56]。颅内淋巴瘤的另一个特征是易侵犯室管膜或软脑膜。大多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在T1WI图像上的信号变化与脑灰质呈等信号,少数为微低信号,在T2WI图像上,多数原发性淋巴瘤呈现高信号或与脑灰质呈等信号[7]。本组研究中,在T1WI呈等信号的占大多数,有14例,呈稍低信号有8例,呈混杂不均匀信号有3例;在T2WI呈稍高信号的占大多数,有19例,呈等信号有3例,呈混杂不均匀信号有3例。病灶呈混杂不均匀信号多与肿瘤病变钙化、出血等有关。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团块状、结节状的中一重度强化信号,较均匀,边界不规整,可见浅分叶或尖状小突起,形成“脐凹征”(表现为在团块,状、结节状强化病灶的边缘出现脐样、驼峰样或三角形小凹陷)或者“尖角征”(表现为增强扫描时病灶出现向某一方向呈尖角状突出);也可表现为片絮状或病灶散在、无固定的形状,或似有多个结节融合而成;肿瘤边缘不规整及“脐凹征”或者“尖角征”,是原发性颅内淋巴瘤较为特征的影像表现[89]。本组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对25例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肿瘤检出率为72.0%,说明MRI对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符合率,但亦存有少数误诊或者漏诊情况。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需与颅内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101112]:(1)高级别胶质瘤。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及高级别胶质瘤均可累及胼胝体,且形态亦可不规则,但高级别胶质瘤更易合并出血、坏死、囊变,信号多不均匀,且瘤周水肿更明显,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呈斑片状及花环状强化多见。而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增强扫描多为显著且均匀强化,病灶很少伴有钙化、出血和坏死。(2)转移瘤。颅内原发性淋巴瘤与单发转移瘤有时鉴别困难,但单发转移瘤多有肿瘤病史,病灶信号多不均匀,常合并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病变强化改变有利于两者鉴别。目前随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及波谱检查技术的应用,为脑转移瘤及颅内淋巴瘤鉴别提供了更多依据。(3)脱髓鞘炎性假瘤。脱髓鞘炎性假瘤主要位于侧脑室旁,“直角脱髓鞘征”较为典型,临床以反复多次发病为主要表现。(4)脑膜瘤。位于脑表面淋巴瘤需与脑膜瘤相鉴别,但脑膜瘤往往有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续,增强显示有“脑膜尾征”,相邻颅骨常常伴有骨质增生、硬化。淋巴瘤累及脑膜时增强也可出现“脑膜尾征”,但其无皮质推移征,仔细观察病变细节及其周围结构改变有利于两者鉴别。

综上所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综合分析其MRI影像表现特点可对大部分病灶在术前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略)

如果各位诸君觉得阅读本文有所收益,不妨点击最下面广告,点击关注后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取消关注,多谢支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