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iv></div><div>如何理解乔哈里视窗?</div>

 tuzididie 2020-12-05

我觉得理论还是很好理解的,我们平时人和人交流的四个区域/象限(没图)

①开放区:自己和别人都理解的

②隐私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

③盲点区: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⑤未知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

然后告诉大家,开放区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大家要多扩大开放区。

然后讲案例:

荣格说,要为每个来访者创造不同的治疗语言,听起来有点玄;实际在咨询里可能是:

来访者:“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

咨询师:“你要很努力才能让自己振作起来”

通过重新排列一些关键词,理解来访者的话背后表达的感受。

这在给儿童咨询的时候更明显,咨询师必须学会用孩子的语言体系和孩子说话——看起来有点难,实际上每一个合格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都能做得到。但是,对于做不到的父母来说,和孩子交流就是处于“盲点区”,孩子知道,父母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父母很难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交流也经常是无效的。比如孩子想一个人玩会,父母过去向他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这样的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种“我们什么都给了他,可他还是讨厌我们”的情况。

“隐私区”的交流也蛮普遍的,比如恋爱的时候“你爱我吗?”—“爱呀”——实际上对方想表达的可能是一种对不被喜欢的焦虑,可能在表达的是一种情感需求,同时另一方听成了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时间长了可能发现:原来两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两个人都有点不堪重负。

咨询师的暴力分析也是这种情况:

来访者“我最近觉得很焦虑”

咨询师:“那是你被压抑的性冲动引起的”

来访者:“我的上司让我很不舒服”

咨询师:“你可能和你父亲关系也有问题”

咨询师说这种自己懂,来访者摸不着头脑的话。所以实际上,在心理咨询里,咨询师不能依赖书或者培训的经历给人下什么定义,需要在咨询的情境下理解来访者的表达。

我们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觉得你是一个冷漠的人”——“冷漠”的背后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对方听到的时候可能只感觉到被攻击,而拼命想否认这个评价或者反击回去。然后通过互相伤害,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对方的感受,但是每个人都很受伤,或者觉得对方无法交流。

而“未知区”需要大家一起探索,比如两个人可能在上述各种无效交流的过程里,学会了怎么和对方交流,怎么好好表达自己,怎么理解别人,或者有了别的新发现——这种感觉都会让人更喜欢和对方相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