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真实的儿童: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陪伴

 新用户47177550 2020-12-14
文/杨瑞霞
《童年论》是一本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且富有启发性的著作。
作为一名纯粹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不断回忆和重新审视自己童年的过程。如第四章“儿童的时间建构”一章中提到了“学校中的互动......受到学校生活的狭隘和成人潜在的不断怀疑的严厉压制。只要学生在学校,他们就会受到监视。无论是在休息时间和午餐时间,还是上课时间,学校工作人员都监控着教学楼、洗手间、餐厅和学校操场,这种监控暗藏着怀疑。女孩们每天在洗手间聚会,她们整理头发和妆容、交谈、吸烟或大啃披萨,这种聚会也总是被一位来赶她们出去的教师给打断。”这段描述不由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的教导主任,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疯狗”,因为他确实像一条“疯狗”一样“乱吠”,他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各处巡视,他看我们的眼神好像看仇人一样,眼里满是怒火。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在教室里听到他训斥同学的咆哮声,训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没穿校服、发型不符合要求、迟到等等,训斥的言语大都是一些很难听的话。
第四章“儿童对时间的体验”一章中,“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放学后父母还未下班的这段在家独处的时间是非常有价值的时间——家里有太多东西如自由的选择食物和娱乐——儿童非常努力地确保他们对这段时间(以及空间)的控制可以得以保持。”这段话的描述,也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小学时的学习生活,那时候,学校离家并不近,但印象中除了一二年级以外,都是自己和同学结伴走着上下学的,上学和放学路上的那段时间,是我们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既没有家长的监督,也没有老师的监管,我们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虽然当时具体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愉悦的体验至今还可以感受到。
“‘家’代表了一种重要的资产。儿童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回家,这使他们可以做好‘移交’的准备。有时候这意味着要停止做一些他们知道父母不赞成的事情,并在他们回家之前掩盖这些行为的痕迹。”这段话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但父母规定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即使这样,自己还是会利用好自己回家但是父母还没下班的这段时间,偷偷地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到最低,一方面是怕父母回家的时候在门外听见电视的声音,一方面是怕声音太大听不见父母上楼的脚步声,就这样,我怀着即紧张又愧疚的心情偷看电视,为了防止父母发现,我会在他们快到家之前关掉电视机,还会用扇子对着电视机扇风,目的是想让电视机冷却,确保计划的万无一失。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逐渐理解儿童的过程。因为学校教育在塑造儿童的同时,也在控制着儿童。这种控制首先体现在“课程”上,每间教室里都会有一张课程表,课程表上清楚地标明了儿童何时何地应该上哪门课,这样“合理”的安排教师理解,家长理解,偏偏儿童自己不理解,我想,如果学校和家庭不加以干预,没有儿童愿意在周一上午九点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听数学老师讲课吧。这就涉及到“规训”这种控制形式了,教师将儿童安置在教室中的某个位置上,整个班级被划分为以课桌或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室的固定位置有黑板、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违反“规训”的儿童会被要求站在教室后面,变成一种临时性的符号,提示着这个学校的社会秩序。因此,“课程”和“规训”共同建构了具有纪律性和空间性的时间表,儿童成为了被控制的对象。
尽管现代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或实践性的课程,教学的有形空间组织从固定的结构单元转向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由标准的操作模式向主题探究模式转变,过去权威的教师模式让位于问题提出者或促进者的教师模式,这样的转变看似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但实际上只是改变了控制形式、转移了控制空间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各种形式花哨的课程之上,不如真正俯下身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思考一下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吧。
作为班主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儿童的过程。比如“儿童对时间的体验”一章中提到:“年幼的儿童对于生病的概念主要是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体验,身体的细微变化——淤青或刮痕——与更引人注目的操场事故对于他们是否向老师请求帮助和关注来说毫无差异。这两种时间段都是生病的时期,这两种事件都是值得向成人报告的事件。”“折合所有玩耍游戏中的行为一样,是儿童邀请他人分享他的身体经验。”对此教师最恰当的回应不是训斥儿童,甚至也不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对此很简单且不用大惊小怪,就是以“看”的方式去分享他们的身体经验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们班(四年级)在写“观察日记”的时候,雅菡同学就对自己胳膊上一道长约10厘米的结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并详细地记录了每天的变化,我想这就是她在与我和其他同学分享她的身体经验吧!
《童年论》这本书的启发性在于:它不仅让远离童年的你再次在书中与童年时期的自己相遇,而且它让你更加理解你身边正在经历童年的儿童,面对正在经历童年的他们,我们需要做的,也只能做的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陪伴”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