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明理学》第2集

 古陶闲人 2020-12-18
学者王学泰在《谈读书》里说到一段话:“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因为你脑子里坐着一个时刻指导你的人。设想一下如果你脑子里有位司马迁或杜甫坐在那里,对你的行为思想会不会有些约束”。

我们下面来讲一个例子,看看古人学国学的时候,是怎么把一个活生生的自己崇拜的国学人物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的,当做一个偶像,我们以曾国藩先生为例。曾国藩曾经当过文渊阁的执事,就是皇帝到文渊阁来的时候,他陪着进文渊阁,他写着他几次陪着道光皇帝进文渊阁看四库全书,他看了四库全书以后才震惊。四库全书的书目就有若干卷,看都看不完,何况四库全书呢?所以他说一个人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只看这个四库全书都看不完,可见中国学问体系的浩瀚。

在这么浩瀚的学术体系里,这么多的圣贤里跟谁学呢?从哪学起呢?他就从里面挑了三十二个人,他叫三十二圣哲。这三十二个人挑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孔子在《论语》讲的孔门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通过这四科来选。选出这三十二个人,然后让他的儿子曾纪泽找人把他们的像画下来,挂在家里面,然后让有志于读书的人去挑。在这个阶段你喜欢哪一位,在那个阶段你喜欢哪一位,总之在这三十二个人里边,“师其一人,读其一书”,你挑其一人,读着一个人的著作,“终身用之,受用不尽”。

其实人的知识不需要太多,因为知识的增加只是你平面的扩展,它不是纵向的境界提升,境界的提升一定不是靠知识的积累来的,而一定是靠智慧,是靠你的能量的充填,像运载火箭一样,它把氢燃料放在运载仓里边,然后点燃以后是一个纵向的提升,而不是横向的往远了走。

所以曾国藩先生提出来这三十二个人,他说“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鹜”,他说在这三十二个人里挑就行了,不必跑得太远。那这三十二个人是谁呢?你看跟百家姓似的,他都给你挑好了,而且都是押韵的。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一共三十二个。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孟子,这是真正的内圣的,这是真正的圣人。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子,这都是才华横溢的人。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这都是在朝廷上担当重臣,诸葛亮,蜀国的丞相;陆贽,晚唐时的宰相;范仲淹和司马光,都是宋朝的宰相,这都是外王的典型。

周程朱张,周敦颐、二程子、朱熹、张载,这是宋朝的四大儒。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这是大文学家,做文章的。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这是大诗人,搞辞章的。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林,许慎的《说文解字》,郑玄的《经解》,杜佑的《通典》,马端林的《文献通考》,这些是著书的。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姚鼐是桐城派三大祖师爷之一,方苞、姚鼐、刘大奎,这是桐城派的三大家,他们都是清代的人物,理学家。所以这就是三十二个人,曾国藩让他的后代在读书的时候在这些人里面挑,我们今天也可以在这里面挑你喜欢的人物。

选择的标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然后再加上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参考,就是义理、辞章、考据,按照这些方面进行划分,把三十二个人一一对应,树立人物的样板。第一行是圣德的(文周孔孟);第二行是才华的(班马左庄);第三是德行而兼政事的(葛陆范马);第四是德行且符合桐城派义理的(周程朱张);第五第六是言语科,是辞章的(韩柳欧曾、李杜苏黄);最后是文学科(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他们各有各的特点。

最后曾国藩说书太多了,一个人不可能读完,好像长江大海一样,你一个人想用你自己的肚子把他喝完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谨慎的选择。(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习其器矣,无论怎么学都是学的有限文字、有限的言辞、有限的概念,知识是有限的,通过这些文字、言辞你要进去以后索其神,通过字义要达到它的神韵,然后通其微,在最微妙的地方要了解它的意思,要合其莫,这是庄子的话,读书要到那个虚无的境界里面去,书读无字处,书要读到没有字的那个境界去,认真体会,然后心诚求之,一定要是诚心诚意的反思。古人为什么这么讲?心诚就成,这是《大学》里的话“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仁远乎哉?不远,仁就在此。(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诚求之,仁远乎哉?)

这是选了人以后怎么样去读他们的书,怎么样把他们落实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三十二个人学一个人就足够了,反正曾国藩先生是把这三十二人挂起来,天天焚香膜拜,置之在上,置之在旁,天天去看他们,以他们作为榜样,去临摹。置之在旁,他们的著作就放在身旁,随时有问题和不懂的地方,到他们的经典里面去查找,等于让他们帮你去解释,给你一个答案。这是曾国藩治学的一个主要的观点,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考。

郑玄,汉代的古文字家;陆贽,唐代的政治家;秦蕙田,清朝著名的学者,理学大家,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二十六代孙,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姚鼐,桐城派三大祖师爷之一;王念孙的主要成绩是在音韵和文字上,我们看他所著的著作:《广雅书证》,还有《诗经》、《楚辞》的韵谱,他对训诂、音韵的功劳是很大的。

我们今天就讲一讲三十二人中的中间这一行,叫周程朱张,在钱穆先生《国学概论》中的第八章——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从唐末、五代的学术思想流变传承过来的,对这个传承的背景呢,我们应该稍微了解一下,有助于你知道为什么到了宋朝学术思想会是这样,为什么宋朝理学家会提出理学的思想,它不是平白无故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五代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五代结束之后到了宋朝,有两大学术思想是最流通的,一个是佛家的,一个是道家的,最衰微的是儒家。那个时候,隐士道流之风特别的神圣,因为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人们性命不保,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学术,而是怎样忘掉眼前的痛苦,让自己在这个生命当中能有一个活下去的希望,所以道家和隐士之风就特别的盛行,当时的学术思想受影响的只有道院和禅林而已。

在那个时代,唐朝在儒学上没有什么建树可言,最主要的是佛学和道学比较昌盛,所以一直到五代都是这样,儒家的学问已经衰微了,不只是从唐代,从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了。虽然儒家也有做学问的,在著书辞章,但仅仅是为了利禄,混一个生存条件而已。真正的学问在哪呢?转在彼而不在此,彼就是佛家和道家,此就是儒家。

那时真正有思想的人都是在道家和佛家,不是在儒家,所以那时的禅林和道院非常的兴盛。所以宋朝后来一改那个学风,建立了自己的书院,儒家的书院就是在道院和禅院的结构上变化而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转折呢,转到我们的文化上来了呢?因为搞道家的人惟长生酒食之术渺茫而莫验,人能活一百岁,能不死,这个太渺茫了,而且没法验证,你告诉我谁活二百岁了,看不到,这是一个没法验证的东西,相当于一个信仰、一个理想。佛家说的那种涅槃出世的教诲,亦厌倦而思返,这样又有一个返还,一个回归。那么人的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于是回过来到孔孟的六经里面重新寻找答案,重镇淑世之话,淑是美好的意思,重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因袭了道院禅林之须臾,而开新儒学之积运,这就是宋明理学的诞生,这是一个时代背景。

理学四大学派是最著名的濂、洛、关、闽,这是以地域作为简称来记人的。濂就是周敦颐,因为他居住在道州(今湖南)营道濂溪这个地方,世称濂溪先生,周濂溪就是周敦颐。洛就是家住在洛阳的程氏二兄弟,程颢和程颐,史称二程子,他们的学问学派叫做洛学。

关是住在陕西关中地区郿县的张载,因为他住在横渠镇,又叫张横渠,横渠先生,他所传下来的的学术体系叫做关学。张载先生曾经说过最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从他说了这四句话以后,这四句话就成为宋以后所有中国读书人的志向和口号。闽也是说的是福建的朱熹,因为他曾讲学于福建的考亭,所有他这个学派又称“闽学”,又称“考亭派”。所以濂、洛、关、闽代表了理学的四大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