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课改的十大策略

 木香草堂 2020-12-19

第一,课改难在观念,贵在执着。

一所学校最容易改变的就是它的硬件,最不容易改变的就是它的思想,老师们一旦把这种课改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彻底接受课改理念的时候,他们就会支持,课改就会产生强大的內驱力,越走越远。如果只靠行政命令,靠学校行政要求去参加课改,而老师们不是发自内心去支持的话,课改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有极个别的教师的反对那是正常,只要课改人认准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的团队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搞下去,坚持下去,课改就会成功。

第二课改是一把手工程。

好多学校想改,有的也做了好长时间的尝试,为什么最后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把手校长。校长是促进课改的第一要素。教师参与是基础,专家指导是关键,校长重视是保障。校长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行政管理层面,将之作为一个行政任务给下面的副校长、主任、老师们去做,那么学校就缺乏统一的调度协调,这样大家就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很难搞出卓有成效属于自己学校的课改。学校没有灵魂,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缺少统一的行动,这个事就不容易做成。所以校长每天必深入课堂,听评一条龙,问题不过宿,通过狠抓落实的亲历亲为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影响全校的教职员工课改的积极性。

第三,评价制度是制约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又一阻力。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分数)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就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而评价却一如以前,从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使我们的教师不想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也不敢参加,因为你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令你失望。同时到目前为止,上级没有研究制定出一套保障和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往往只是说说而已,而且说法不一,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奖惩不明确,因此,学校和教师努力的方向也就不明确,工作也就犹疑不定、徘徊不前,缺乏持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所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一套跟课改匹配的评价标准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抓住对过程的评价,如对课堂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到一种理想的结果、期待的结果,正所谓你不改变过程就无法改变结果。

第四,课改深处文化是引领。

没有先进文化的滋润和引领,课改之路难以健康、持续发展。李炳亭说过:“课堂深处是文化,课改绝对不仅仅是课堂表面的变化,更要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课堂之外所要做的工作非常丰富,如果没有一种课改文化去支撑课堂,课改是走不远的。”当然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必须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展示出来的一种生命常态。所以,我们在开展课改工作的时候,不仅关注课堂构建,更要关注课外延伸,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从教书育人到管理育人、从班级文化到校园文化、从学生成长到老师发展等等。这些内容都呼应起来,慢慢地我们的课改由计划到自觉,不需要单纯靠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一旦进入到这种精神境界了,课改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从而达到以文化建设引领课程改革。

第五,要有教育管理体系方面的匹配。

我们的课改,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忽略了课后管理的重要性。特别课改初期,顶层设计、中层领导力和教师执行力都非常重要,需要从上至下带动课改。这个时期,行政的手段要多些,对学校所有管理的功能进行了整合、调整,让管理匹配我们的课改。特别是中层领导班子集体,是课改的贯彻着、执行者,要达到高度统一、和谐,具有凝聚力、战斗力。慢慢地我们的课改走入常态化和文化管理状态,这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挖掘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学校课程的质量,我们的课改就走入由下至上推进课改进程,也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第六,课改与升学率并非矛盾。

课改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这与家长以及学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很多人不敢搞课改,顾虑之一就是分数,担心课改会导致分数下滑。一旦学生成绩有一点失利,就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课改上。实际这个我们不应该担心,课改是国家意志,当我们的孩子能力提升了,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学校、教师要学会和家长、社会沟通,没有必要怕遇到阻力。不沟通就会产生误会,学生家长们会认为你搞课改是形式主义,会影响孩子们升学,这时候就会形成阻力。如果沟通好了,就不会有阻力。我们要以更人道的方式去追求升学率,而不是用野蛮的摧残孩子的方式。考试应该是绿色的,而不是苦累加在一起的血色。

第七,专家引领、外地先进经验的借鉴对课改成功非常重要。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课改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前人没有走过,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过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怎么样去解决这些困难?我们要靠专家引领,给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分析那些先进学校的经验,我们积极消化、兼收并蓄,以取长补短,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第八,教科研成果不高大大制约新课程改革的进步。

教而不研的现象给目前的课程改革工作带来了挑战,农村教师负担较重,年龄结构偏大,使他们也无心研究新课程,再者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深,教育教学研究仍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法行为的理性思考,研究意识不强烈,研究气氛不浓厚,研究成果比较单薄,研究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等等。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教科研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课改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了严重的制约。所以探索一条适应课改要求,适应学校及广大教师发展的教研途径,是推进我们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九,积极实施课堂全方位监管,让课堂效率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评价还是一锥子定音,对平时的课堂倒不管不问,所以导致我们的课改很大程度上有形式主义的倾向,领导、专家来了匆匆应付,两张皮,两耽误。所以加大对常态课堂的监管力度是促进初期课改的有效方法之一。采取“三展”:督察组、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每天要把检查结果公示展评,打出分数,列出优缺点;“六评”:每天有六个层面的检查直指课堂,校领导、督察组、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教学组长、班主任,各检查人员要对检查情况,做出各自的评判,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评价网络。“一奖惩”:每月一次综合评比,兑现奖惩。

第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以成功的理论指导推进新课程改革健康、有效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反思、行动中发展,需要“抬头望天”,也需要“低头看地”,对照新课程理念的高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回顾走过的路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教训,以改进工作,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必要任务。不断的经验总结,以辐射成功的经验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保障课改的健康、有效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