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洪式太极第二代传人吴仕增先生演练洪式太极拳一路

 济宁大狮子 2020-12-25

吴仕增,1963年开始跟随太极拳名家罗基宏学习太极拳。后得吴崇奇、顾留馨、雷慕尼、冯志强、刘积顺等名家的指点。1984年正式跟随陈发科的得意高足洪均生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故而深得洪老真传,成为陈式洪派第二代门人中的佼佼者。在与洪老朝夕请教,更得洪老言传身教,悉心讲授,是以得窥太极拳高层次技法并悉心练习。吴老师对太极拳认识与技法运用也就更上一层楼,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1987年,吴老师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1988年,在墨尔本创建了陈式太极拳学院至今,积极从事于太极拳的授拳教学活动。曾多次应邀往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地教授太极拳及推手。1997年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太极拳杂志《TAICHI》(英文版)六月号发表在该刊的第一篇文章《陈式太极拳推手》,并作封面人物。以后陆续在该刊发表《陈发科和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等太极拳系列文章,为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仕增先生演练洪式太极拳一路

洪公著《太极拳手法三字经》

        讲手法,最复杂,顺缠逆,互交叉。

        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1);

        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2),

        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

        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

        顺缠逆,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

        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3),

        逆上出,顺下还,低平脐,高齐眼(4)。

        肘收沉,贴肋边(5),手开合,胸前变(6)。

        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

        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8)。

        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

        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

        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实践。

        正小头,心口前(9);反小头,齐眼变(10);

        或左右,或前后(11)。左右圈,正或反(12)。

        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13)。

        手逆出,后外偏(14),变顺回,经耳边(15)。

        另一圈,八法含(16),基本功,莫轻看。

   (注):1)指小指里裹,拇指向外上捻。

    (2)指拇指里裹,小指向外上转。

    (3)正旋一圈,必然半圈顺缠,半圈逆缠;反旋圈亦然。

    (4)高不过眼、低不过脐,是指划圈的极限。在这个范围里或大或小,要随着势子的需要,而加减之。

    (5)肘的位置也因敌而变,需要贴肘则贴,否则不贴。“肘不贴肋”之说不是陈氏太极拳的规律。

    (6)陈氏太极拳要求手不过中界,以手心斜对心口窝为度。

    (7)指一圈中顺逆各半,见注(3)。

    (8)肘收到乳前,手仍指原方向。

    (9)正旋的小头在心口前,大头高于眼平。

    (10)反旋的小头在于外上转到眼齐平处,转腕变顺缠之际;大头则在收肘经乳前,手缘胯外转。

    (11)如云手等。

    (12)如搂膝拗步,倒捲红等。

    (13)左右正反圈的缠法只一顺一逆互变,或双顺、双逆的变化,前后圈虽用反旋,但缠法变化至少四次,甚至多至五、六次如搂膝拗步、倒捲红,护心拳,伏虎等势。

    (14)反圈中,手走到胯的外下侧。

    (15)必须先收肘贴肋,然后手经耳边、腮旁,转向胸前,这是陈氏太极拳的规律。

    (16)指堋、捋、挤、按、採、列、肘、靠八种手法都随眼、身、步、法的转换,而因敌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