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气沉丹田”之必知、纠偏和体悟

 tjboyue 2021-01-03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内家拳包括太极拳之“气沉丹田”到底有何奥秘?且从形意拳大师宋世荣和“天下第一手”孙禄堂之一番对话谈起。

内家拳,皆重视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到底有何奥秘?

气,即气窍。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循环不息,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小腹正中为气海,即下丹田;额上正中为天心。

形意拳大师宋世荣以擅长内功而闻名于武林,“天下第一手”孙禄堂对其功夫亦是非常敬佩。

据说,当年孙禄堂老先生小腹练得坚如石硬,他去山西见到宋世荣前辈。宋老先生告诉他,气不能练到小腹,留在小腹会伤身,须松沉到脚底。

另说,吴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亦曾用长烟袋敲打鼓着小腹练功的徒弟说:“想找死啊?”

气不能刻意练到小腹,更不能用意留在小腹。此乃气沉丹田要义之一。

《蛾眉拳谱》言:“气沉脚跟,入地三分”。

《内功经》亦言:“足为劲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涌起。劲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而伏”。“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从内家拳名家到内家拳经典拳论,皆认为行拳应气沉脚底,而非气沉丹田。有拳友会问,为何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吾之体悟:王宗岳先生之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是互为对应之关系。气沉丹田,练得是任脉之海底;虚领顶劲,练得是督脉之百会。两者合二为一,练得是中气和任脉、督脉。

最近行拳,吾只打养生架,共七招二十八式,大约半个小时。行拳之中,吾对“气沉丹田”和“气沉脚底”亦有新的体会,和拳友分享之。

其一。若想气沉丹田,须松透两个部位,即肩膀和膻中部位。

肩膀为丙火,小腹为丙火,二者相通,肩不松透,难以气沉丹田。

膻中部位,为丁火。丁火须下行,下行入中脘,中脘为戊土,阴火生阳土,于身体有益;丁火若上行,喉部为辛金,火克金,则容易引发嗓子上火等问题。

丁火为地二,拳型为莲花拳。戊土为天五,掌型为八字掌。以此拳和此掌行拳,可辅助气沉丹田。

其二。若想气沉脚底,在第一、第二的基础上,尚须松开尾闾和骶骼关节。此处不松,气难以沉到脚底。

因为,尾闾属天一之壬水,小腿为天一之壬水,二者相通。尾闾不松,行拳分为上下两截,气是难以沉到小腿和脚底的。

肩不松则难以气沉丹田,全身不得力,松肩非压肩。此乃气沉丹田要义之二。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言:“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杨师拳论启示有三:之一,不松开肩,则难沉肩。须注意,沉肩,非压肩。之二,不沉肩,则难气沉丹田。肩为丙火,丙火之气下行,涵养己土即脾土,故养神养根。之三,气不下沉,则全身皆不得力。

因此,之于太极拳,松肩至为重要。松肩之法颇多,吾不细说。吾之体悟,河洛太极之松肩法,即以天七式即牛舌掌法松之,松得彻底。天七式之牛舌掌,即四指并拢,大拇指扣于无名指之指根下寸许。

吾之体悟,肩松开之感觉有三:一是锁骨松开;二是肩胛骨松开;三是腋窝处气似充满自然膨开,上臂难以贴肋。

除非功夫极为高深者,莫要轻易丹田发劲,一旦被对方原路击回,易致丹田气受伤。此乃气沉丹田要义之三。

形意拳大师宋世荣言:“静坐工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吾之体悟有三,与拳友分享。

之一。呼吸为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呼为阳,但呼出的是阴气是浊气;吸为阴,但吸入的是阳气是清气。息有多深,寿有多长。少儿,吸长、呼短。成年,呼吸几近均等。老年,吸短、呼长。到最后只剩一口气在喉头打转,此时人才明白“人活一口气”之真谛所在。

之二。太极拳之太阳架、少阳架为呼,太阴架、少阴架为吸。练拳之时间、架子,亦须阴阳平衡。譬如。太极拳之搂膝拗步,为少阳架,为呼。提手上势为少阴架,为吸。若连续打100个左右搂膝拗步,须配打100个左右提手上势,如此方可做到练拳之阴阳平衡,亦对养生有益。

之三。行拳之时,莫思呼吸,因为,不同之拳架,自然调整人体之呼吸。若以呼吸行拳,一旦闭气,极易伤身。尤其莫要轻易丹田发劲。虽有拳诀“丹田一较劲发人”,但吾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因为,除非功夫极为高深者,一旦丹田发劲,易被对方原路击回而致丹田气受伤。即使蓄发丹田之气,亦应是“腹内松空气腾然”。

气以直养而无害,气沉丹田不宜以意导气,以动桩行拳自然而然为佳。此乃气沉丹田要义之四。

《内功经》言:“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气下于海,可理解为气沉丹田。气海,乃小腹之正中。

郝少如先生曾论及“气沉丹田”,他说:“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太极拳论》言:“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以意引气之练法,师傅和吾皆不提倡,因为,若不得法,容易走偏。

怎么做到气下于海?

吾之体悟:肩不松,胸不空,气沉丹田枉费功。须先松开尾闾和肩,真正松开此两处之后,然后有意无意地虚领顶劲,一旦舌抵上腭,便感觉舌头被一股力牢牢吸住,此时气沉丹田自生,并非必须以意引气也。

“光聚天心”四字,不易理解和体悟。天心,一般理解为额上之正中。亦有人理解为神庭穴处。

有人认为,气充于内,自然形光于外;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此观点把光聚天心作为气下于海之结果。

还有人认为,此四字可理解为,练至内气充足,人之目光便自然闪耀、尖锐、明亮。

吾之观点,真气充足之后,人之整个天庭便会更加饱满,观察诸多武术大家之额头,额头骨都是外凸,且颇具光泽神采。因此,不必纠结于天心是额头哪个部位,可理解为整个天庭,更不易走偏。

怎么练?

吾之体悟尚浅,与拳友分享,亦欢迎功夫高深者不吝赐教。人体之命门,之于脸部之反射区,即为额头之天心。此两部位之练法,吾不提倡静功和意守,因为容易走偏。

吾喜以动桩或行拳练之,此种练法虽然慢些,但符合气宜直养而无害之理。以何手法行拳?八卦掌之柳叶掌,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阳掌,吾练之颇有成效,但并未体悟到光聚天心之神采,或许时机还不到吧。

“炼气不存气,炼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炼血不存血。”此为太极拳“丹田四不存”之上乘功法,亦是气沉丹田要义之五。

吾之体悟,与拳友分享。

之一。气沉丹田,非气存丹田。气沉丹田,与虚领顶劲相对而言。无虚领顶劲,便无真正气沉丹田。气沉脚底,才能劲从脚起,然气沉脚底,须意念入地三尺。

不管气沉丹田还是气沉脚底,吾之体悟,是指吸气,非呼气。息有多深,寿有多长,即为此意。若以呼气之丹田发劲,危害大矣。

之二。意属阴,想哪紧哪,故行拳之意念应置于体外,非存于身上。吾现在随意看四周方位之任何一点,皆有一个动作自然而出。故太极拳有无数招式。

之三。劲者,非单纯筋骨肌肉之力量,当拳架之双螺旋形成之后,浑圆劲便出,如水漩涡、气旋,整体之离心力、向心力便剧增,一拳打出,劲力可达体重之几倍。

之四。《黄帝内经》有言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吾于练血不存血尚无太多体验,只知道用神过度则血亏,欢迎拳友分享。

存想真气元神藏于下丹田即而神炼。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此乃气沉丹田要义之六。

《内功经》言:“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

龟尾,乃尾骨之尽头处,亦是督脉上升之处。怎么升气?《内功经》释义:龟尾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当然,向上翻起并非易事,须真正松开尾闾。

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二分,亦是任脉宿气之所,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怎么练神?《内功经》释义:存想真气元神藏于下丹田即而神炼。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

或有拳友疑问,如此玄之又玄?然也!信与不信,全在个人。

吾之练法,与拳友分享。

静态之练法,包括静桩或静坐。道家之导引练法,吾不提倡,因为容易走偏。古印度瑜珈之静坐配合手印练法,吾认为十分方便且有效。

动态之练法,包括行拳或动桩。龟尾升气,以龙爪掌行拳即可。此掌纳卦为复,不仅是“龙虎劲”之掌法,亦是太极拳“松尾闾”之筑基行拳手法。吾以前文章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丹田炼神,之于行拳,吾喜以河洛太极地六式炼之。之于动桩,吾喜以《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炼之,此式甚佳,有缘者得。

河洛太极之地六式和《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手型皆为癸水拳,即四指轻握,大拇指翘起。

丹田炼神,与气沉丹田是两码事。与丹田发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看到本文之最后者,亦是有缘,那就送给拳友一个练习气沉丹田之动桩吧。此动作来自《易筋经外经》之第二式,与吾所学之地六式癸水拳之理相同。如下图:

太极拳“气沉丹田”之必知、纠偏和体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