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变教学方式,为啥这么难?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转变教学方式,为啥这么难?
作者:李广生

转变教学方式之难,并不在于操作方法和组织形式。技术上的难题,一线教师总能想办法解决。非技术难题,像一只无形的手,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魔力,阻止教学方式的转变。 

放弃一种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而去学习自己不太熟悉的教学方式,教师总会问一下为什么(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如此,不仅教师)。若是不能解开教师心头的这个谜团,他们总是能够让新的教学方式绕道老路上来,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的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的教学方式不过如此,或者,不是不想改而是不能改、没必要改。

继承与创新在教育改革语境中常被视为对立,推行新的教学方式则意味着与原有教学方式的彻底分裂。于是教师被引到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向左,要么向右,要么是锐意进取,要么是抱残守缺。由此带来的困惑和迷茫,课堂之外的人很难理解。于是,另一种声音又冒了出来,言之曰“回归”和“坚守”。在这面旗帜下,汇聚了很多人,其实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并不知道要回归到哪里、坚守什么。转变教学方式,也就成了原地打转。

毫无疑问,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知识,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石。淡化或弱化知识的教学,必然会触及教师的底线,也必然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在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有人不经意的流露出淡化知识和弱化知识的倾向,立即引起教师的激烈反对。已经有不少专家提出,要警惕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其中就包括对知识的态度。于是,大家都沉浸在知识是否有用的争论中,转变教学方式就被搁到了一边。

“倒逼”是现在教育界流行的一个词汇。用考试倒逼教学,考什么和怎么考都发生了变化,教什么和怎么教,若不随之改变,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从逻辑上讲,“倒逼”的思路无可厚非,而且非常巧妙。不是有很多人都这么说嘛——为什么要转变教学方式,因为考试发生了变化。可是,再往深了想一想,问题又随之出现:即使“倒逼”真的逼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也还是为了考而教和为了考而学呀,岂不是进一步加剧了备受诟病的“应试教育”。用“应试”的方式对付“应试”,最终得到还是“应试”,而且是更加激烈的“应试”。难怪有些人开始质疑,当初批评“应试教育”,是否是个错误。

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确实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那些被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带进课堂,但谁都能看的出来,这节课的效果实在难以恭维。教学研讨环节,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矛头指向教学方式,好像那些教学方式,都是卑鄙的骗子或是无用的花架子——还是老办法管用。

什么才是教师的“真本事”——学科知识还是教学知识?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都有些含糊其辞。二者肯定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二者的差异性,学科知识指向学科——教学知识则指向人。指向人的知识无法像指向学科的知识那样清晰的定义、准确的表征。人类对自身的研究,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隐性的、默会的知识,教学知识悄然退居幕后。人们习惯在“教师”这个称呼前面加上学科定语,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物理教师等。若是没有了定语,只剩下“教师”,很多人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学科知识为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转变教学方式,人们真的如所说的那样重视吗?

转变教学方式,为啥这么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