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科学化跑步训练?一文搞懂

 白驹的图书馆m 2021-01-14

/什么是科学化跑步训练?/

新生代的我们在选择跑鞋、跑表时总是充满着幸福的烦恼,选择很多。热爱跑步的文化氛围下,似乎任何天气也无法阻挡跑者的脚步,夏季的清晨,我们喜欢阳光下跑步补充维生素D和促进钙质的吸收,有些跑者则偏爱雨天训练,磨练意志、改善心情。那跑步训练呢?似乎还一直是那个严肃、枯燥无味的话题。不过,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通过这篇文章揭开科学化跑步训练的神秘面纱。

马拉松这项运动 

Marathon is a summer sport played in the autumn.

秋季的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夏季的运动(训练)。

“Running in summer can be a joy - if you have the right kit.”   - Run and Become

从身体的运动能力上看,马拉松运动,主要依靠的是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耐力水平是完成一场比赛的基础,跑者也应当花最多的时间去提升这个能力。速度、力量也很重要,但是作用只是辅助。当然,对于争金夺银的奥运选手、对力争PB的严肃跑者来说,速度、力量的意义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冲刺阶段毫厘之间、区分名次的关键。

“田径赛大概百分之八十靠体能,但马拉松则是体能占百分之六十,剩下百分之四十则是靠意志。”——优质偶像大迫杰在新书《跑过、烦恼过,才能发现的事》这样描述跑马拉松一事。虽然都是长跑,和万米有约3%依靠乳酸系统相比,更倾向于用到有氧系统。线粒体,是长跑运动员所依靠的细胞发电站。

而马费通博士在《耐力》(Endurance Training and Racing)中描述,耐力运动的铁三角,“The triangle of endurance sports”为跑者的生理结构,身体的化学反应,心理素质。生理结构包括肌肉和骨骼,化学反应则是能量的运用,心理素质表示跑者的意志力、耐挫力、耐心、好胜心等等看不见的因素。一个出色马拉松运动员一定是三者都没有短板。

《马拉松全方位科学训练指南》(徐国峰、罗誉寅著)将训练分为体能、力量、技术、心理四部分,代表了跑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根据徐国峰教练的定义,科学化的跑步训练包含三个重要的元素,个性化,数据化,周期化。下面,我们来一一解释三者的运用。

个性化

“We are all head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by taking different journeys. Along our journeys we sometimes cross paths.” 

— Goodreads 网友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Every runner has a specific individual ability” —Jack Daniels

比较配速,同样是20公里每小时的配速,奥运级别的马拉松选手可以跑两小时,普通跑者可能只能坚持两三分钟。训练有素的严肃跑者,可以用165的平均心率完成一场3小时左右的马拉松,而刚刚跑步两周训练不足的新手跑者,也许只足够坚持20分钟。这就表示,同一配速、心率对不同跑者的压力并不一样

与跑步体能训练类似的还有力量训练,同样是举起70kg重量杠铃的硬拉训练5次,对体重90kg和60kg的训练者产生的压力不一样。而同一个训练者,用20秒的时间,和40秒的时间来完成这5次硬拉,因速度不同,所用的功率,对身体产生的压力也不一样。

不同的跑者因生理结构不同,在马拉松比赛时步频也不尽相同,但大都落在175~190之间。关于跑者的落地方式,是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发表在2007年的《力量与体能研究期刊》一个研究表示,在某场精英级别的半马比赛15公里处,几乎75%都是脚后跟先着地,24%中足着地,而只有1%前足着地。并且,前50名完赛选手,有60%是中足着地。”因为这项研究也许分类方式就有争议,我们或许更应用另一个方式——足部落地点与身体重心的距离为依据,体现一个跑者的技术是否良好、不易受伤。

跑步是一项纯粹的运动,它带给我们每个跑者的快乐,有时候是相通的。每个初跑者,完成5公里欢乐跑,完成5公里、10公里的PB,第一次完成马拉松的时候,获得的喜悦,和我们的跑步偶像相比不多不少。在PW、退赛、受伤之后的沮丧,训练过度产生的厌跑情绪,也是如出一辙。但是每一个跑者,在面对压力、成绩退步的时候,心态和处理方式很不一样。有的跑者受伤了,用R.I.C.E. 方式完全休息,伤愈后花很久时间都很难恢复到先前的状态。而有的跑者,将受伤当作一次机会,用“surround the dragon”「围绕着龙」的理念,来仅对受伤部位治疗,而其他部位进行跑步之外的交叉训练,迅速返回到训练场和赛场,跑得比以前更好。而最成熟的跑者,往往更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也更理解这项运动,从不会让自己走到过度训练、受伤、厌跑这些环节。

独自训练的好处,在于每时每刻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训练,配速想跑多快、心率要达到多高,距离多远,热身、收操练习什么动作,都由跑者自己支配。Ryan Hall,是美国的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就是self-coaching(独自训练)的典范,并且他在采访中,认为许多约定俗称的规定,例如每周休息一天并非是必须的。不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跑者单独训练,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问题和阶段在哪里,如何更进一步。并且,缺少相互间竞争激励的氛围,进步的速度会相对较慢。

 跑步教练,除了依据成熟的训练体系提供科学化的训练方案,组织队员、陪伴训练,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还需要指导队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来进行针对性的提高。教练的存在意义更在于倾听、观察,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就深入了解训练者的身体状况,做身体功能筛查,在科学化训练过程中帮助跑者面对问题,从更客观的角度协助。跑者,才能在教练、学长、跑步数据分析软件的外在帮助下,做到自知、自胜、自强。

数据化

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压力如何量化?

How to visualize training intensity, volume and pressure?

大多数跑者在训练时都会用距离来计算训练量,比如周跑量是60公里,80公里,还是100公里,也有地区更习惯用英里这一单位。但其实这并不准确反映训练量,因为不同训练课表的强度、训练时间,对身体产生的压力不同。跑步训练,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是强度(Intensity)和容量(Volume),并且这两者都可以数据化。

了解训练量的第一步,就是量化强度,和强度相关的元素有很多,有配速、心率、跑步功率等。在心率监测方面,相比最大心率百分比数值,储备心率百分比HRR%(59%~74%~84%~88%~95%~)与VO2Max%完全吻合,更能对应VDOT训练表(VDOT和最大摄氧量VO2 Max不同,更能代表跑者的跑步实力。从800米到全马成绩都可以用一个VDOT数值表示)也是丹尼尔斯博士在过去三四十年,集大量数据分析后,用于指导所有不同水平跑者的通用公式。它的应用在于,跑者以过去实际PB成绩通过VDOT表格来对训练目标进行预设,在每次不同目的的训练中用固定的配速数值。

但是跑者当下、每天的身体状况、环境状况不尽相同,仅依据预设目标或过去的PB成绩,来对训练做配速设定,身体的反应也许是轻松,也许是困难,训练效果和压力就不同。RQ App中的*Run Level (当前跑力)*,则是综合跑者过去一个半月的训练水平(每次训练的即时跑力),并结合过去的个人最好成绩,对近期状态的更客观的衡量依据,若近期训练状态好,RQ当前跑力会高,状态不好,数值则会退步。一方面,依据当前跑力算出的不同训练的配速区间更贴切当前状态,身体的能力能够跑到,解决了跑者每次训练“我该跑多快才能进步”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当前跑力,可以“预测成绩”,跑者可以知道如果现在就去参加一场比赛,用什么配速策略才会合理、安全地发挥出水平。

训练强度(Training Intensity)

可以用不同配速区间储备心率区间的具体分值来表示。此外还可以用功率(质量*加速度*速度)来表示,并且功率/体重能准确代表努力程度。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追求成绩进步的跑者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根据丹尼尔斯跑步方程式的划分,多数训练可以用EMTIR这5个主要强度来划分,分别代表轻松跑、马拉松配速跑、乳酸阈值跑、间歇跑、短冲重复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10公里比赛强度A。丹尼尔斯对每一个训练强度,甚至每个VDOT/心率区间百分比,都设有一个非常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分值”。比较粗略的平均分值,EMTAIR分别对应0.2、0.4、0.6、0.8、1.0、1.5。

训练容量(Training Volume)

等于训练强度*时长(Intensity*Duration)。用它表示训练量,比单纯依据距离或时间更准确。

提问:有这样一个男性跑者,他周四跑了8趟800米间歇跑, 每趟用时2分45秒,周日跑了90分钟轻松跑强度跑了长距离18公里,距离远超过周四。抛开周四的热身跑、冷身恢复环节,他跑了6.4公里,周日跑了18公里,强度显而易见是周四大一些)那么估算出来哪天训练容量大呢?是周四的训练,因为周四的8躺间歇训练指数就大约有22,而周日的训练指数约是18。

*RQ训练指数(Training Points)*是衡量单次或一段时间训练容量的指标。

*训练强度比例(Training Intensity Ratio)*根据EMTAIR六个强度所对应的不同配速/心率区间下精确的强度数值,乘以训练时间得出。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跑者当天/当月是在练速度,还是在练耐力,和哪种类型的能量系统运用较多。

跑者想了解单次训练的强度,可以回顾当天的RQ训练日志页面,选择RQ分析图表*各强度时间图表**各强度训练指数图*当月训练强度,也可以从分析-体能页面,选本月/上月/其他时间段,看到*训练总览**各强度区间**各强度训练指数*

训练压力(Training Pressure)

也可以量化。状况指数的公式是由班尼斯特等运动科学家于1975年 正式提出,名为“刺激-回馈理论方程式” (Impulse- Response Model Function )

*RQ状况指数(Condition)*,是跑者训练所有阶段中的训练疲劳与恢复状况的监测指标。一般来说,0~-5是较合适的训练状况,-5~-10表示压力较大,低于-10则有过度训练的风险。除了避免过度训练,跑者还可以用状况指数来调整压力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去参加全马比赛。

状况指数=体能-疲劳(Condition=Fitness-Fatigue)

体能越大的跑者,一周内能吃的下越大的训练量,跑更多的里程数,跑更久时间。体能指数是通过训练量循序渐进地提升。训练量的减少也会让体能指数渐渐降低(不过体能指数不等于运动表现,在减量期、比赛前体能也会减少,但状况会上升,此时关注技术、力量、心理,反而有助于比赛发挥最佳运动表现)。但体能数值因人而异,和成绩并无直接的关系,19年北上广三场全马赛事中,男子Sub300、女子Sub325的选手,从体能不到10至体能25以上,都有分布。

疲劳则对应训练对身体带来的压力,相比体能,疲劳指数的提升与下降更快,一场2小时的长距离跑过后,第二天疲劳可能迅速上升,但休息一到两天后,又很快下降。

身体因训练产生训练压力,需要身体通过超补偿而恢复,产生生理上的适应,获得运动表现的进步。而压力,也可以细分为生理压力,化学反应的压力,心理压力。举饮食为例,我们都知道合理饮食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运动表现,六大营养素(碳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缺一不可。长期不良结构的饮食,例如Omega 6和Omega 3脂肪摄入比例的失衡,或太多精致碳水化物的摄入,产生胰岛素抵抗,血糖的波动,会影响身体的化学反应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生理压力,例如血管的轻微炎症。另一个例子是工作、家庭环境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训练。作为现代人我们担负着许多责任,而一个成熟有经验的跑者,应善于化解压力,做好恢复这一环节。

训练的效果需要通过合适的休息恢复,才会反映到身体的变强上。压力并不等同于训练效果和进步,而压力+恢复,才会进步。因此通过了解训练强度、训练容量、训练压力和状况指数,知道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训练,练多少的训练量,以避免赛前训练不足或是训练过度。

周期化

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Marathon

早在1964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周期化的问题》中,作者Leonid Matveyve分析俄罗斯运动员参加1952年奥运会的训练日志,就发现,他们已经在采用周期化的训练。一直到1983年后,周期化才在北美得到广大回应,在职业运动领域开始运用。小周期可以是5~14天,通常以7天为主。中周期的时间可以从2周到6周不等,但一般为3~4周的时间。为目标赛事建立的大周期,则分为准备期、比赛期、过度期。2019年RQ冬训营时间长度是14周,包括4个中周期。今年的RQ夏训营,则是23周,有6个中周期。

无论是丹尼尔斯跑步方程式、汉森训练法、姿势跑法课表等,都遵循周期化的概念,他们都是很有效在几个月内提高跑者能力的训练体系。上述的训练体系有的侧重于耐力的增强,有的侧重于速度能力的改善,因此跑者需要依据自身能投入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自身的短板来选择。周期化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有正规体系、尊重科学的跑步训练营,在竞争、热爱的氛围环境和教练的监督指导下,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肌力、速度、耐力都可以通过周期化的原理来变强。跑者因此让运动能力在比赛日达到最佳状态。周期化训练的原则有以下4点:运动表现的改善建立在运动潜能的增加上(用通俗的语言讲,跑者的训练,是提高比赛PB的几率),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通过训练和恢复两个过程交替进行,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增加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以及运动员无法长期维持高峰的运动表现。

不过,考虑到一位跑者在跑步训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生病、缺练、多练、受伤、准备期内频繁参赛),教练或跑者自身应该设计好大的训练框架下,沟通好定下明确的首要目标 ,过程中为跑者的各种状况予以纠正或协助。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精英跑者是怎么做的。以下是大迫杰关于设定目标的态度:“我设立目标的方式很简单。每半年或一年会有一个大目标 ,然后大致定好达成目标的流程。我会和彼得教练商量,决定好参加的赛事。”“进入赛季时,我会稍微和彼得谈一下要以什么为目标参赛,以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为单位定好这次的训练内容,然后讨论这次要不要增加练习量,大概就这样而已。”

“每次做决定时,都要以连结到最大目标为前提,这一点很重要。”“明明是为了达成大目标而参加当作练习的赛事,却有很多选手配合眼前的赛事作调整。如此一来,最终目的不就变得不明确了吗?”

除了频繁参赛对大目标赛事的影响,一味地进行肌肉训练改善生理结构,而忽视化学反应,就不能激发运动潜能。

又或者,跑者一味地进行某一个训练强度的刺激,而忽略了马拉松运动项目的能量系统整体原则,则会破坏身体对项目化学反应的最佳能力。而身体的化学反应即便是在休息中也在进行着,包括生长激素的分泌,它影响着训练,也控制着肌肉的生长,甚至心理状态。

RQ App的意义,是在于帮助每一位跑者进行更科学化的训练。而科学化训练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训练时间,取得最大的训练效果,实现进步取得理想的成绩。它适用于快节奏的现代工作生活压力下的绝大多数跑者。

跑步是生活的隐喻,训练过程中并存着风险和回报。跑者为马拉松运动挤出时间、付出汗水,忍受短暂的痛苦,为之早起、改善饮食,生活不由地变得更自律,收获着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健康、漂亮、强壮的身体和快乐、自豪的情绪。他/她们面对训练的态度,也是面对生活的态度。

文/丁丁

索引

·《跑过、烦恼过,才能发现的事》,大迫杰

·《马拉松全方位科学训练指南 体能 力量 技术 心理》,徐国峰 & 罗誉寅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Jack Deniels, PhD

·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Tudor Bompa & Carlo Bussichelli

·Hansons Half-Marathon Method, Luke Humphrey, Keith & Kevin Hanson

·How to Think About Exercise, Damon Young

·How Not to Di, Michael Greger, MD & Gene Stone

·The Big Book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d Racing, Philip Maffetone, PhD

点击开启科学训练👉

RQ 你的跑步教练

分析了解自己

期待更强的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