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长春诊脉须识常与变

 als的图书 2021-01-20
  • 魏长春诊脉须识常与变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知常篇
    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
    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血。
    浮,为阳为表。
    沉,为阴为里。
    迟,为在脏,为寒为虚。
    数,为在腑,为热为实。
    滑为血有余。
    涩为气独滞。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
    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各别,因迟数以呼吸定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两脉,多主气血,故此两脉虽无所统,平列于浮沉迟数为六纲。
    1.浮脉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即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之上。浮为风、虚、眩之候,阳脉浮为表热,阴脉浮为表虚。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形瘦多气者大忌。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洪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躁,为口燥咽干。
    芤: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察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芤为失血之候,为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之征。火犯阳经则血上溢而见吐衄,火侵阴络则血下流,而见便血、崩漏。
    弦: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主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弦兼数为劳疟,弦兼长则中有积滞,两手脉皆弦为胁急痛。
    虚: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然空虚,不能自固。虚为气血俱虚之候,多为内脏不足之症,为伤暑,为虚损,为烦躁,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濡: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为虚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亡血少气。
    长: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长为气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热,为阳明经热盛。
    散: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散为气血耗散,脏腑真气消耗。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犹为平脉。倘病脉见代散者病危,主虚阳不敛,心气不足,多非佳兆。
    2.沉脉
    沉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间。沉为阴逆阳虚之候,主阴经病,主气,主水,主寒,主骨,为停饮,为癖块,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沉兼细少气,沉兼滑是宿食停滞,沉兼迟痼冷内寒,沉兼伏主吐泻,沉兼数是内热甚,沉兼弦是心腹冷痛。
    短: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短缩不满,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为气血不足之候,俱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气壅,宿食不消。短脉兼浮为血涩,短脉兼沉多痞块。短脉一般只见于尺寸,若见关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则是阴阳危绝之候。
    细: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主诸虚劳损。为元气不足,内外俱冷,虚弱洞泄,忧劳过度。或为湿侵腰脊,为积为痛,俱主在内在下之病。
    实: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实为三焦气满之候。俱主有余之病。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塞,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伏: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觉隐隐然。伏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见脉伏者,不可发汗。主痛甚,为积聚,为疝瘕,为吐泻,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营卫气闭而厥逆。
    牢: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以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牢为沉寒里实,或劳伤痿极之候。沉寒里实者,为疝 症瘕。劳伤痿极者,多近乎无胃气之危殆病证,是虚病反见实脉。此外,有见于骨节疼痛之表证。
    革:沉失常度为革,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两脉相合之象。
    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证。
    代: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良久方还,复动,前后歇止均匀,而有定数。代为脏气虚衰,气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见此,是为一脏衰竭之象。若因病气血骤损而至元气卒不相续,或因风因痛而致则为病脉,妥善调治,仍属无妨。
    3.迟脉
    迟脉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来去极慢。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居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主寒,主虚。兼浮为表寒。阳不足,身必恶寒。兼沉为里寒。阳不足,常脏寒下利。
    微: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按之如欲绝。微为气虚血弱之候,又主阴寒。亦有外感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不属于寒者,当分别之。总之,气血微脉亦微,主虚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
    弱: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轻取则无。弱脉为阳陷入阴、精气不足之候,亦主筋。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筋痿,为虚亏。弱而兼滑,为有胃气。弱而兼涩,多为久病。阳浮阴弱,则为血虚而筋急,恶寒发热。
    缓: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迂缓,呼吸徐徐。缓为气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无徐疾微弱之偏,则为神气充足,脾胃正常之象。倘为病脉则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为外感风邪,兼沉为血气虚弱。
    结:迟而时止为结。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又复来。结脉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此为阴脉之极,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积聚,为宿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食饮留滞,为七情郁结。兼浮为寒邪滞结,兼沉为积气在内,虽多因气血凝滞所致,但应注意其因阴阳虚损病变而来,以免贻误病机。
    4.数脉
    数脉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动疾速。数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为有热的征象。数而浮多为表热,数而沉多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
    紧:数而弦急为紧,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如牵绳转索之状。但至数却不及六至,又名急脉。紧为寒风激搏伏于营卫之候,主寒,主痛,内而腹,外而身,有痛多见紧象。亦有热痛者,但必兼实数。热为寒束,故急数如此,但须有神气为妙。紧而兼浮,为外感风寒身痛。紧而兼沉,为腹中有寒,或为风痫。
    促:数而时止为促,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之状。促为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之候。怒气逆上,亦令脉促。此阳脉之极,为气痛,为郁闷,为毒疽,为瘀血发狂,为三焦郁火,为痰积咳嗽,为喘逆。
    动:数见关中为动,其象数而独见于关。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动脉为痛,为惊,为泄痢,为拘挛,为崩脱,为虚劳体痛,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5.滑脉
    滑脉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滑脉为血实气壅,血不胜气之候。主痰饮诸病,为血瘀血盛。妇女经停无病,诸脉调,惟尺独滑,为有胎。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而兼数,为热结。
    6.涩脉
    涩脉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主血少精伤之病,为无汗,或为血痹痛。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为胎病。无孕而见涩脉为败血之候。
    第二部分:达变篇
    1.脉有疑似须辨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脉多热,迟脉多寒。弦紧为实,细微为虚,此为常理。然疑似之中,须当辨别真假,关系非轻,不可不察。
    如浮虽属表,而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其脉见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作为表证。
    沉虽属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则见沉紧。是沉不可概作为里。
    数为热,但真热者,未必数。而虚损症阴阳俱困,气血失调衰弱,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概作为热。
    迟为寒,但外感病初愈,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作寒。
    弦紧类实,但真阴胃气大亏,阴阳关格等症,脉多豁大弦紧。是弦紧不可概作实证看。
    微细类虚,但凡痛极气闭,脉络壅滞不通,常见伏匿微细。是伏未必为虚。
    由此推之,诸脉中皆有疑似,皆须详辨。
    2.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此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舍症从脉舍脉从症》)
    徐灵胎曰: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若辨证不明,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噎嗝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2.1舍脉从证
    脉浮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之,不宜发汗。
    脉沉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从汗解,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脉促为阳盛,当用葛根芩连汤清之。而脉促并见厥冷则非灸百会穴以通其阳不可。此等促脉,非阳盛之候,应当舍脉以从证。
    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身体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则迟非阴寒之候。
    2.2舍证从脉
    有表证应发汗,是为常法。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
    里证用下法,则属常规,如日晡发热,则属阳明,而脉则浮虚,则宜发汗,可用桂枝汤。
    结胸症具,当与陷胸汤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予桂枝人参汤温之。
    身体疼痛,当以桂枝、麻黄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
    3.切脉以有神无神辨吉凶
    李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神无不在。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有力”二字,最当细心体察。如实、紧、弦、牢均系有力,均属病脉,以是知力者非强硬之谓,是中和之谓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之脉。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脉也。若其太过,即弦紧真脏之脉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
    4.诊脉实践经验点滴
    4.1 热病脉伏乃火邪内郁。
    外感热病邪热内闭,有脉不起者,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此非阳证见阴脉,乃火邪内郁,血分郁结,不得发越,阳极似阴之候,必得大汗方解。治法当以凉药透达为主,忌用辛温热药。(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2 脉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
    临证遇到脉极粗大,重按无力,面色苍白,头部有汗,往往是阳气浮散于外的虚证。此等证候虽有外感,亦忌表散,须当急进纳气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脱(即休克)。(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3 脉极微,也有伏匿脉,为邪闭之症。
    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则现坚牢者,六部皆无脉,惟尺后则实数有力,为伏匿脉,不可认作虚寒,是实热邪闭之候。(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4 牢脉多主症瘕肿瘤。
    牢脉浮按不见,沉按坚硬实大有力触指。牢脉主实证。凡见此脉,其腹多有症瘕肿瘤或癌症。
    牢脉与革脉不同,牢脉沉坚有根,革脉浮坚无根。
    牢脉与伏脉不同,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则实大弦长重按便满指有力。(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5 革脉为大虚之脉,主亡血失精。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临证实践,革脉形状如按鼓皮,外虽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虚,虽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凡见此脉,其面色多苍白,按其腹必软,行动则气促,是外浮内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多见此脉,极难治愈。(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6 久病倦怠无神而见缓脉则是败症。
    《三指禅脉诀》说缓脉为无病之脉,最佳,诸病见此则无危险。临证实践,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纳日减,其脉虽见和缓,多致不救。因而深信《慎柔五书》查丁吾之言。他说凡久病之人,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见和缓,体倦者决死。实践证明确实可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7 暴病发热,脉虽弱,须从外感论治。
    治病必须详察外感与内伤,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同时兼察舌质与舌苔,外感发热,大多有苔或黄或白,内伤症发热,舌光无苔居多。其舌嫩红、淡红、绛赤,需分辨其血虚、气虚、血热,脉证合参,分辨益明。(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8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能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是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如火在下而以湿草盖之,则闷而不舒,必至烧干而自尽。故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9 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
    虞摶(天明)《医学正传》曰:“生成之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故多寿。”按脉急数多夭,验之临证确然。凡青年男女患劳损而脉大急疾者,证多难治。虞摶所云,急数者气血易亏,迟缓者气血和平,盖全在平日涵养功夫。要做到外动内静,心平气和,使自身气血调和,自然身体健康少病。(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0 寡妇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
    妊娠脉,以滑动滑疾居多,但寡妇及逾龄未婚处女,其两尺脉滑动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欲不遂所致。《褚氏遗书》曾有论及,凡临证必需细辨,切勿误诊为怀孕。故古人四诊望、闻、问、切,以察脉殿后,是脉有可凭,有不可凭的至理存在,应当通常达变。(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11 脉过旺与过弱,须细心详辨。
    老年人气血已衰,脉宜衰弱,过旺则病。若脉盛而不躁,健饭如常,此禀受先天特厚,是长寿之征。若脉强而躁疾,则为孤阳。
    青壮年脉宜充实。若脉弱则多病。青年气血旺盛之年,而见脉弱,是虚弱不足之象。若脉体小而和缓,寸关尺脉相等,此秉质清静有涵养,是无病之征。若脉细而劲急,,则为凶兆。
    执脉辨证是为常,随人变通,灵机变法。肥盛之人,气盛于外,而肌肉丰厚,其脉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气结于中,肌肉浅薄,其脉多数而浮。饮酒之后,脉必浮洪。远行初至,气血未宁,脉多见疾。(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2 秉体不同,脉有六阳、六阴、反关及无脉之异。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之脉,而不是坚硬脉,此乃秉体特征,而非病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与沉细细微脉不同。凡遇此等脉象,必须从整体考虑,并在平时注意。若初诊遇着脉象强大或细微,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平日脉象有无特殊。
    还有反关脉和终身两手无脉的病人,都是素体的脉象,临证均宜细辨。
    中医调理气机有方药调气、针刺得气、气功调息和太极拳运气等四种调理气机的方法。这里重点对方药调气一法进行探讨。
    如气不足而致的气虚之证,当采用补气益气;
    气虚下陷者则当补而升之,气脱不固者则又当敛气固脱。
    气有余而致的气实证,又当视其证候,分别采用宣气、镇气、降气、行气或破气等不同治法。
    如气郁气滞者,当予行气解郁;
    气结者则当宣气散滞,甚或破气散结;
    气逆者则又当镇气降气。
    为了删繁就简,从博返约,临床上可将调气诸法,概括为:补气、疏气、升气、降气等四类:气虚则补之,气滞则疏之,气陷则升之,气逆则降之。在补气类中,有补益中气,补气升提,补养肺气,益气固表,温补肾气等法;在疏气类中有疏肝理气,和胃理气等法;在升气类中有升提中气,升降气机等法则;在降气类中有降气宽胸,降气止呕,肃降肺气,平降冲气诸法。
    兹将盛氏在临床上常用的调治气病的法则方剂概要总结如下:
    健脾益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健脾理气———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
    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益气生津———生脉饮;
    益气清肺———人参蛤蚧散、补肺汤;
    温补肾气———肾气丸;
    补肾纳气———参蛤散、人参胡桃汤;
    回阳益气———参附汤、保元汤;
    益气补血———归脾丸;
    补气温中———理中丸;
    补气活血———补阳还五汤;
    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和解益气———小柴胡汤;
    行气解郁———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疏肝理脾———四逆散;
    疏肝理气———逍遥散;
    理气和中———二陈汤;
    温中行气———厚朴温中汤;
    清气化痰———清气化痰丸;
    行气导滞———木香槟榔丸、木香导滞丸;
    行气散寒———良附丸、暖肝煎;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金铃子散、丹参饮;
    理气养阴———启膈散;
    行气止痛———加味乌药散、七厘散;
    化气行水———实脾饮、五苓散;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补中升陷———举元煎、升陷汤;
    补中降气———大半夏汤、四磨汤;
    和胃降气———半夏泻心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
    温肺降逆———射干麻黄汤;
    降气化痰———旋复代赭汤;
    降气平喘———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