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捡哑炮

 城北十五里666 2021-01-20
乡土散文:捡哑炮

爆竹声中辞旧岁,到了腊月,新春的气息渐渐浓郁,儿时捡哑炮的场景渐渐从我心中涌来。

“杀猪不如放炮”,这是流传于乡间的一句俗语。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显然是首要问题。但在庄户人家的意识里,哪怕除夕之夜餐桌上没一块肉,也不能缺零点钟声之际的一串炮。而小孩子对鞭炮更是爱之又爱,新衣仍未添置,他们先闹嚷着大人给买上一两盒鞭炮。大人一再交代要等到腊月廿三送灶王时才可燃炮,无奈一帮鬼仔早手痒心痒,村巷内不时传来鞭炮声,或成串噼里啪啦作响,或一粒一粒的点放。小盒子里的炮串约2到3厘米长,燃放过几串,便不敢再奢侈。把炮串拆下来,一个一个地消灭。原先小伙伴们各放各的,眼见鞭炮变少,只好合计着轮流放。如此能燃放久一点,可共同享受其中的乐趣。家境稍宽裕的孩子,手上的鞭炮自然多些,被同龄人前呼后拥着穿村过巷,俨然一副土豪的模样。偶尔,他会转让给张三李四王五一两个点炮的待遇。接受者欣喜若狂,心潮剧烈起伏,小手抖个不停,折腾一阵子才把鞭炮点着。

乡土散文:捡哑炮

日思夜盼,终于,除夕到了。炖肉香味让孩子们垂涎欲滴,而炮仗的硫磺气似乎更具诱惑力。傍晚,各家各户开始吃年夜饭,鞭炮声断断续续响起。一听到炮声,还在村巷里的、已围拢餐桌吃饭的孩子,如遵号令,立马飞奔出去,或多或少的哑炮在等着与他们相遇。由于跑得匆忙,常常判错方向,东边的炮响却往西边跑,难免相互碰撞摔倒。此时的孩子们,已顾不上疼痛,就连鞋子被甩掉,都无暇顾及。

那年头村道没有硬化,村民又习惯往门前倾倒生活污水,水洼处不免腥臭,弄脏了新衣服亦不觉难过。村庄共有六个小队,近二百户人家,约定俗成的仅在本小队内捡拾哑炮。其实本就僧多粥少,大老远地跑到别队无疑只剩捡纸屑的份了。捡哑炮须眼疾手快,伙伴间往往起争执。某粒哑炮确实是甲先看到的,乙跟着甲眼睛的朝向竟先下了手。有的农户很晚才吃饭、放炮,我们就责怪人家做菜太慢;有的农户门前哑炮极少,我们就埋怨人家怎么买那么好的鞭炮,叫大人们啼笑皆非。

乡土散文:捡哑炮

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二,小孩子们的每顿饭总被炮声打断。上蹿下跳中,收获颇丰的无比愉悦,战果不佳者一脸落寞。但那些哑炮后来都成了“集体盛宴”,炮捻还好的,重新点炸。没了炮捻的,折断炮粒,引燃令它射出火花。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当今年节村庄内的鞭炮声已稀稀落落,捡哑炮更是远逝的风景,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审阅:谢强

简评:文章细写了小时候放炮竹和捡哑炮的过程,情趣、感受,很有年代感。

终审:严景新


作者:潘仕栋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