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长立:【过年记忆】春节的早晨

 乡土大河南 2022-02-02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春节的早晨



作者 | 陈长立

原创 | 乡土中原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过年了。过年最难忘的,就是大年初一早晨拾哑炮,一种没有燃爆的瞎火的纸炮。
临近过年了,小孩们最上心的,就是早点准备好大年初一拾炮的照明灯具了。
手电筒在那个年代还是稀缺物,谁家要是有一把,那是让人眼馋的。很多家庭有一盏马灯就很不错了。
我家是最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父亲是老实巴交的人,这些灯具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
还好,家里土墙上挂着一个蒙上厚厚灰尘的四四方方的玻璃罩灯。
拿下来涮洗一新,找来一个小墨水瓶,一小片薄铁皮做灯芯管,一撮棉线做成了一个煤油灯,再用一截短竹杆做灯把挑着。
这样,简易的照明工具做好了,只等初一早上就好用它照着光亮去拾更多的哑炮了。
除夕夜大概有三点左右的时候,村里的伙伴们好像都约好了似的,陆陆续续都起床了,鸡鸣狗吠渐渐地热闹起来了。
村里人多年来,都习惯大年第一天早开门早放炮,可也没有这么早啊!大家冻得挤在一起商量着怎样让大人们早点放炮。
村里几家有在外当工人的农户,因有钱,每年买的炮多,挂鞭长,是我们年年关注的重点。
张黑蛋点子多,提议去刘老二家窗户下放零炮,催他起床放炮,我是执行者,微弱的灯光中,来到他家院里,点着炮扔到窗户下炸响了。
不大一会儿,刘老二开门,用长竹杆挂着大挂鞭。
鞭炮燃着了,噼噼啪啪的炮声引来了更多的小孩们。
我一手举着灯,第一个跑到正在燃放的鞭炮下面弯腰,捡着没响的哑炮,被你挤我抗的后面同伴们,把灯笼撞到了地上碎掉了。
哪顾上这事,就着别人的光不停的拾着。你争我抢,不大一会儿,地面上只剩下碎炮纸了。
有了第一家开始放炮,村里此起彼伏炮声不断了,可忙坏了我们这群不知疲惫的小家伙。
东奔西跑马不停蹄,天亮了,大家看谁的衣兜里装的哑炮多,那是一种难得的荣耀,比吃顿肉还开心。
最令我们这些小家伙向往的,就是生产队里要放的挂鞭了。
生产队每年春节放的鞭炮,最起码是万字头以上。
临近早饭吃饺子,大人小孩全部都起来了,村干部就会派一个利索的年轻人,爬到村中央会场边的树上,把大挂鞭绑在树杈上。
挂鞭最尾部是几个很粗的雷子,炸响时振耳欲聋。
当点燃时,才是村里春节第一天喜庆热闹的高峰。
大小孩子都穿着盼望一年的新衣服,挤在最前面,随时冲向挂炮点捡哑炮,大人们欢声笑语相互祝福,这才是过年啊!
这时,一个很要好的小哥们哭着从乱嚷嚷的孩子堆里跑出来了。
原来他在捡炮人堆最里面拾到一个没有响的大雷子炮,正笑着往口袋里装时,突然炸响了,新衣服口袋炸烂了,右手黑乎乎的,己经肿了很厚,疼得他左手捧着右手嚎啕大哭,他妈心疼得掉泪慌做一团。
小哥儿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新年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春节哪还看得到一群群孩子们跑着拾炮,也很少见到村里所有人聚在一起共庆新年的场景。
年味越来越淡了,最近几年出于环保安全的原因,各地又禁止燃放鞭炮了。
可那种喜庆的氛围和鞭炮燃放后的火药味,似乎还总让人们留恋着。

作者简介

陈长立,社旗县唐庄乡人。六零后,曾任乡村中学民办教师,现他乡务工,乡土中原是我的文学乐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