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理】明师解析太极拳训练的“主要矛盾”——“放松”与“用力”

 武谈 2021-01-21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一定不要被太极拳“不用力”这类口语化、不严谨的说法所误导。显而易见,在使用太极拳技术时,不可能没有力的作用。太极拳的特殊性在于:第一是不以先天自然之能的方式用力;第二是在避免与对手直接对抗的前提下,追求最高效率的用力方式。因此,太极拳注重的是力的质,但是对力的量并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需要的是因人而异、因敌变化。

从理论上讲,太极拳中的体能训练与基本功训练,比如力量与松柔等,并不矛盾,不是说练放松时就不能练力量,或者说有大力量的人就不能放松。可是在实际训练中,具体的力量练习与松柔的练习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即质与量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或者说如何解决训练中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的矛盾,是太极拳训练中的重要问题。

赵泽仁与张云演练太极拳

首先必须理解,力量是从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活动中产生的,这种收缩与放松的范围越大,转换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大,运动就越灵活。其次要明白所有的肢体运动都是力的作用,没有力量就什么也做不了。在太极拳中,所有的技术归根到底也是要通过肢体运动实现的。虽然常常所需的力量可能极小,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太极拳中对力量的使用中,更注重的是用力的方式,以及用力时身体的协调性,这样用力的结果就是“劲”,这是力的质。

本来质与量并无矛盾,问题是当人们练习力量时,总是会自然地选择了那些大众化的练习方法,比如使用哑铃等。而由于那些方法多是在遵循人的自然本能的运动规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会在练习中自然造成对“先天自然之能”的强化,进而会形成一些不利于太极拳技术的习惯。比如在练习时,常常会有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范围比较小,转换速度比较慢、不彻底等现象;另外大多数练习方法都是分离式的,即专门练习特定肌肉群,而忽视全身的协调性。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天生的不同外,一般力量大的人多是经历过比较多这类练习的人,故在他们身上这种自然本能的习惯更强、更难改变,因此造成了力量训练与太极拳训练似乎是矛盾的现象。明白问题之所在,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在质与量的训练中找到平衡点,解决好这些矛盾,达到既可以得到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又能掌握好太极拳的技击技术。

举个例子,现代体育中,有关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超量恢复”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练习时,比如用哑铃做上举,每次使用近于极限的重量,只做几组,每组五、六次的重复运动,每次练完后做一两天的休息恢复,而后再练。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对增加肌肉力量是十分有效的。问题是当使用极限重量时,放松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危险性太大,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使用这种练习方法时,必须要结合一些有效的放松练习。否则,以这种方法练习出来的力量,对于太极拳而言就会过于僵硬,会对正确地使用太极拳的技法造成阻碍。如何能够在太极拳训练中,正确处理好基本体能训练,既能获得强壮的身体素质,又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这是太极拳整体训练能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选自《说手——太极拳静思录》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