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雨农   六、崩漏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1-21

六、崩漏

(一)概论凡非时出血,淋沥不已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即大量、持久的子宫出血。崩证来势急,出血多,是较严重的一种妇科疾病,如果发生于产后,则更显严重。患者发病的年龄阶段有青、中年之分,胎产患者的发病时间有流产后和生产后之别。注意崩漏与月经过多不同,月经过多只是月经量多,而月经周期正常,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有异常。此外,尚有肿瘤等所致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应予以鉴别。


(二)因机详述《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阴虚阳搏谓之崩”。卓老认为崩漏乃冲任不能制约经血,升降失度,阴阳失调所致。辨证应重在观察血量之多少,血色之浓淡,病程之新久,见症之短长,来势之缓急,并注意有无腹部胀痛及杂色带下。对病情的鉴别,古人有漏轻崩重之看法,卓老认为这并不够全面。证候的虚实和病程的新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属实属热的新病,正气未伤,虽来势汹涌,但易于治疗,应列为轻证。属虚而病久者,元气亏损,虽病情缓和,但治疗比较困难,预后多不佳,应列为重证。临证当具体分析,不可轻重倒置。

1.气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劳役过度或饮食不节等,可致脾肺气虚,气不摄血而致出血不止,遂成崩漏。

2.阳虚气生于下元,血化于中焦,气虚久不恢复,进而使下元阳气亏损,命门火衰,不能温暖胞宫,调摄冲任。阳气不足,则阳不化阴,阴盛格阳,阳气不升,形成崩漏,多见于久病。

3.阴虚多产、房劳或久病等耗伤阴液,阴虚火旺,损伤冲任,使阴血不守,形成崩漏。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言“病阴虚者,单以脏气受伤,血因之而失守也”。

4.血热《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病阳搏者,兼以火居阴分,血得热而妄行也。”心热或肝热较重,壅于内,热劫胞宫,迫血妄行而成崩漏。

5.湿热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湿从中生,湿蕴生热,或出血日久,胞门开放,湿热之邪乘虚入侵,湿热炽盛,迫血妄行,遂致崩漏。

6.血瘀经期产后恶血内阻,瘀血不去,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致崩漏。

7.气郁怒气伤肝,肝火郁结不散,经脉壅遏,气阻血积,血不归经而妄行无常,因而下脱成崩。


(三)治则治法根据血量之多少、血色之深浅、血质之稀稠、病程之新久、见症之短长、来势之缓急等进行辨证,并注意有无腹部胀痛和杂色带下。崩漏属血证,其治重在气,善治血者治其气,血脱者益其气,血随气引,气赖血补,不补其气,无以摄血,不补其血,无以化气。若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则当甘寒壮肾水以镇阳光,使阳从阴化,佐以酸涩,敛肺气以摄血,使阴为阳升。崩漏以失血为主,治疗上必须遵循塞流、澄源、复旧三个原则,并且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的。卓老在此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治崩六法”,即补气、理气、降火、升提、涵敛、行滞,使冲有所安,任有所负,带有所束,皆有所统。补气法:崩漏以失血为主症,止血是首要办法,否则可致虚脱。气可帅血,补气即是止血,古人云“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大出血时当以补气固涩为主。理气法:调气即是和肝,但不可破气,重用乌药、香砂、青皮、陈皮等香燥耗散之品。调气血失常所致的崩漏,拟定化气行滞、调畅情志之法,予加味乌药散主之。气郁者,宜行气舒郁。降火法:火热之邪易入血分,伤及冲任,使血海不宁,迫血妄行,冲任不固,经血失约,发为崩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其病血崩胁满”,指出火热之邪可致血崩。故血热者,应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升提法:《万氏妇人科》曰:“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气可载血、统血、帅血,中气不足,气陷则血失所载、所统、所帅,脱陷妄行而为崩漏,故治应补中益气、摄血固脱。涵敛法:即收涩止血。叶天士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故辨证无寒热瘀象时均可酌加收敛固涩之品。行滞法:《妇科玉尺》指出,“或瘀积久而血崩,脐腹疼痛”。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而发为崩漏。唐容川亦有言:“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宜决之”,故治疗上强调通因通用。卓老认为上述诸法是治疗崩漏的基本原则,其中尚有偏热、偏寒、偏虚、偏实等兼证,仍须根据病情的变化,详细审查体质的虚实和病势之缓急,以证的寒热虚实来决定治法。切忌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引起不良后果。卓老还强调,元气的恢复主要依靠饮食营养,而食物又靠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如受纳运化的力量减弱,饮食药物都不能发挥作用,故治疗本病后期应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


(四)证治分型

1.气虚证症状:骤然下血或淋沥不尽,色淡红而清稀,精神疲倦,气短懒言,颜面苍白,甚者昏倦,神志半清,舌淡苔薄而润,脉大而虚或细弱无力。治法:益气固脱。方药:

独参汤主之(《十药神书》)。大人参20~30g。

此外,急可用固本止崩汤,缓可用加味补中益气汤Ⅰ(自制方)主之。

加味补中益气汤Ⅰ:黄芪18g,白术18g,广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党参60g,秦当归6g,乌贼骨60g,茜草根12g。


2.阳虚证症状:崩漏久而不止,血色暗淡,或黑多红少,少腹冷,胸腹冷痛,喜热熨,腰脊酸痛,形寒畏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弱。治法:温经补血。方药:

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阿胶12g,醋艾叶3g,干地黄12g,当归3g,白芍9g,甘草3g。加减:冷甚者加附子,或红参汤加艾叶、附子或鹿角胶。

3.阴虚证症状:崩而量多,继而淋沥不断,色红,或夹少量血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心烦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治法:滋阴泻火,秘气涩血。方药: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注意:阴虚血崩治疗上着重于厥阴、少阴,补真阴泻相火。因真阴不能自固,阳气不藏而浮动,阴气既虚,肝阳不藏,疏泄太过而成崩。

4.血热证症状:骤然下血,或淋沥日久,色深红,烦热口渴,精神兴奋,头眩晕,唇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法:清热凉血止血。方药:

清经止崩汤(自制方)。生地黄18g,牡丹皮6g,黄芩9g,黄柏12g,白茅根15g,地榆9g,炒蒲黄9g,益母草12g,棕榈炭6g。临床亦可用黄连解毒汤。

5.湿热证症状:崩漏量多,色紫红而黏腻,面色垢黄,眼睑浮肿,小便不利,便溏,苔白腻。治法:清热除湿,止血调经。方药:

调经升阳除湿汤(《兰室秘藏》)。羌活4.5g,柴胡4.5g,苍术4.5g,炙黄芪4.5g,防风3g,升麻3g,藁本3g,蔓荆子2.1g,独活1.5g,当归1.5g,炙甘草3g。

6.血瘀证症状:大量失血或淋沥不绝,色紫黑有块,少腹疼痛拒按,块去痛减,舌苔正常,脉沉涩,或沉弦滑有力。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方药: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蒲黄或炒蒲黄6g,五灵脂6g。临床亦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四乌贼骨—藘茹丸。

7.气郁证症状:暴崩下血或淋沥不尽,色正常而有血块,胸胁苦满,小腹胀痛,性情烦躁,舌苔黄或厚,脉弦或数。治法:疏肝解郁,调气止血。方药:

开郁四物汤(《医学正传》)或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开郁四物汤:香附(炒黑)3g,归身3g,川芎1.5g,黄芪1.5g,白芍药(酒炒)3g,蒲黄1.5g,地榆1.5g,人参1.5g,熟地黄3g,白术1.5g,升麻0.9g。

丹栀逍遥散:牡丹皮10g,炒栀子10g,北柴胡6g,赤芍15g,白芍15g,茯苓12g,全当归10g,薄荷3g(后下)。

加减:兼脾虚者,土衰木旺,可用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艾叶、蒲黄、血余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