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足少阳胆经五腧穴详细解析(收藏版)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灵枢·本输第二》:“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第45个穴,位于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释字:窍者,《说文解字》:“穴也,空也。”《礼·礼运》:“地秉阴窍于山川。《疏》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

足窍阴穴,五腧穴的井穴,五行属金,其性从燥气,其用为凉。足窍阴顾名思义在足部出气的地方,是指胆经可以调理气机。此穴主要用于燥湿于上,同时清少阳胆木之热,调理气机疏解木郁以息风。

【侠溪】

足少阳胆经第44个穴,位于足背外侧,当第4、第5趾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释字:侠者,《集韵》:“与夹通。傍也,丛也。”溪者,《说文解字》:“山渎无所通者。又水注川曰谿。”

侠溪穴,五腧穴的荥穴,五行属水,其性从寒气,其用为寒,热者寒之。顾名思义,侠溪是山谷中一条狭窄的小溪,具有水性,水之天气为寒,此穴的主要功能是清泄足少阳胆经的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正常来说相火以藏为顺,相火不藏逆于上,则形成上焦热证。临床上很常见由于相火的逆上,可以造成君火上浮,如果相火逆于胃还可影响到胃气,使之上逆,如果相火逆于上而侮金,则肺气上逆。这些脏腑气逆的病症都可以是因为相火炎上而形成。侠溪穴的主要作用就是清利少阳火逆之症,临床上可以配伍行间、阳陵泉、然谷等穴,以清热。

【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第42个穴,位于人体足背外侧,当第4、第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

释字:临者,《颜师古曰》:“众哭曰临。”《左传·宣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官,且巷出车,吉。《注》临,哭也。”泣者,《说文解字》:“无声出涕也。”《徐铉曰》:“泣,哭之细也。”

足临泣穴,五腧穴的俞穴,五行属木,其性从风气,其用为温,主动。足临泣顾名思义是哭泣在足上,头上还有一个穴位叫头临泣,这里应该是指汗出,或者利湿的意思。本穴为木穴,其在天之气为风,风主开泄,可以开泄腠理,发汗祛湿。《难经》云:“俞主体重节疼。”说明节中有湿,该穴有温散寒湿止痛的作用。

【丘墟】

足少阳胆经第40个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释字:丘者,《说文解字》:“土之高也。”墟者,《说文解字》:“大丘也。”丘墟,废墟,荒地。《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丘墟穴,原穴,五行属火,其性从热气,其用为热升。

丘墟是废墟荒地,有原始的意思,与原穴意思对应。由于其在天之气为热,可以祛寒温暖胆腑,利于胆汁的排泄,加强胆主决断的功能,同时可以温通足少阳胆经,治疗各种因寒瘀所致的疼痛症状。临床上有类似于温胆汤的功效。

【阳辅】

 

足少阳胆经第38个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释字:阳者,《说文解字》:“高明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辅者,《说文解字》:“人颊车也。”《尔雅》:“辅,小木。又指面颊。”

阳辅穴,五腧穴的经穴,五行属火,其性从暑气,其用为热降。阳辅是指面颊上的阳热,由于其性为暑气,虽然有热,但热已经开始下降,暑季是穿过夏至的季节,一旦过了夏至,就说明阳气由升转降了,夏至一阴生,也就是湿气开始出生。阳辅穴有引阳入阴的功效,可以治疗胆热逆于上而不降的症状,例如头晕、头痛、心烦、失眠等症状。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第34个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释字:阳者,《说文解字》:“高明也。”陵者,《说文解字》:“大阜也。”引申指帝王陵墓。泉者,《说文解字》:“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字亦作洤。”

阳陵泉穴,五腧穴的合穴,胆腑的下合穴,五行属土,其性从湿气,其用为平。顾名思义,“阳陵泉”是指在丘陵南部的水泉,本身有丘陵的意思,应五行属土。由于其在天之气为湿,有和缓胆气的作用,《难经》云:“合主逆气而泄。”正是此意。可以配合胆经其他五腧穴以缓和并加强其功用。例如,临床上经常配伍侠溪穴以清利胆的少阳相火逆于上的病证,单纯使用侠溪时,清泄的作用过于强烈,配伍阳陵泉后,可以调节胆腑之气,使侠溪清热变得柔和顺畅。阳陵泉穴又是胆腑的下合穴,治疗胆腑气上逆所形成的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气逆生热的少阳病症。下面是《黄帝内经》对阳陵泉的适应证的描述。《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中说:“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由于足少阳胆经脉主骨所生,该穴在利胆的同时,还有助于骨生长的功能,临床上多用于筋骨痿弱的病症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说:“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所谓“疾高而内”是指病在上而表现于内,例如,过敏性鼻炎、咳嗽有痰等病位在上而内有痰湿阻滞的病症,取阴陵泉治疗,阴陵泉健脾利湿,说明疾高而内是因脾虚湿盛而形成。“疾高而外”是指病在上而表现于外,例如,眼睛红肿热痛、耳部感染性疾患等病位在上而热散于外的病症,治疗用阳陵泉,阳陵泉以降少阳相火为主要适应证,说明疾高而外是由于相火炎上而形成。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