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详解

 柳该升书馆 2021-01-29

曹刿论战》详解

    

    十年春,齐(军队)(攻打)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划 )之,又何(参与)焉?”刿曰:“肉食者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深谋远虑)。(于是)入见。问:“何 )战?”公曰:“衣食所安 养生的东西 ),弗敢(独占)也,必(拿 )分人。(回答)曰:“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帛,弗敢(虚夸)也,必以(言语真实)。”对曰:“小信未(为人所信服),神弗(赐福、保佑)也。”公曰:“小大之 案件 ), 即使 )不能察,必 根据 (实情)。”对曰:“忠之  )也。可 )一战。战 )请从。”  (第一段段意:写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击鼓、擂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溃败)。公将(追赶)之。刿曰:“未可。”下视其 车轮压出的痕迹),登轼而望之,曰:“可矣。”(于是)逐齐师。 第二段段意:写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取胜、攻克),公问其(原因)。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第二次 )而衰,三而(衰竭)。(他们,指齐军)竭我(充满、旺盛),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怕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倒下 ),故逐之。” (第三段段意: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一、识记 

1.本文选自 左传 。该书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记 ,传说是 春秋 时期 左丘明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历史散文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本文 国别 体史书。

2.成语: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二、用原文回答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具体内容(政治上取信于民的依据)(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或“忠之属也”的“忠”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具体指的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确定可以追逐齐师的原因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彼竭我盈。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 ,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  辙乱旗靡  

    8.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句子是: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问题:

1.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3.曹刿分析战争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因素?(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鲁军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要选择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选择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和追击开始的时机。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 答: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答:辙乱旗靡。

5.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答: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6请你对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作一些评价?

答:曹刿忧怀国事、深谋远虑、见解精辟、才能卓越。战前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战前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战时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后论战,表现他过人的军事谋略和经验。

7请你对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作一些评价?

鲁庄公:有些卤莽,急躁冒进,但能体察民情,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战前接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8. 曹刿远谋”表现在哪里?鲁庄公的“鄙”又表现在哪里?(可根据6.7题归纳)

9.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曹刿作战中注重观察敌情,考虑周全、知己知彼、行动谨慎,善于抓住时机。

四、列举拓展: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答: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

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答:①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③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五、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