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松柔观(摘要2)

 tjboyue 2021-02-02
太极拳的松柔观(摘要2)

那什么是松呢?松既复杂,也简单。简单讲,从身体上看,就是让肌肉柔韧顺畅,把关节松开灵动,使心态平和自然。做到这三条,其实就是松了。

松也很复杂,要理解松,还必须先分析人体运动时“硬”、“懈”和“松”三种状态:

松和硬是相对的概念,容易区分和理解。所谓“硬”是指有意识用力或无意识用力时的状态,它是初学太极拳的通病。表现为肌肉扭曲绷张有力、关节紧固僵滞不灵、精神紧张慌乱无主。这类硬,若不是刻意追求,通过苦练,自然而然的就能解决,熟能生巧嘛。所以经典拳论明确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就是摆脱了身体僵硬进入松柔的状态。

太极拳的松柔观(摘要2)

硬容易理解,但“懈”未必能够觉察。松与懈最难区分,几无差别。因为松和懈在日常用语中往往是“松懈”连用的,它们的意义基本相通甚至相同。但是,李雅轩却严厉批评了懈:“要知道太极拳不用力,有不用力的道理,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可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鉴于此,“懈”应作为不合要求的“松”来讨论。

“懈”如果定义为“懈怠”“懈惰”“懒散”的负面含义和状态,表现为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像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尖、膝软,肌肉软瘫一堆,情绪不浓,无精打采。推手时松懈丢瘪、空洞如无。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其实,有懈必有硬,懈反映了身体的另一部位犯了硬的错误,只是原因不同。

懈的第一个原因是肌肉萎缩无力、关节锁闭和精神恍惚的状态。因其没有用力,也没有用意,故在懈处的前端,一定有支撑维系它的“硬”处存在。懈处的上端必然出现了关节锁闭或是肌腱紧缩扭曲,用力不均匀,更多的是兼而有之。比如说手腕“懈”,一定是小臂以上部位“硬”了;小臂懈,肯定是肩膀硬了,否则它们是无法“懈”的。解决这种“懈”的办法,不是把“懈”处用起力、鼓起劲来,而是把懈的上端即上一关节和肌腱放松,原懈处自然就不懈了。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骨关节没有松开,因而影响灵动。

懈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整体观念。太极拳的松,是一松百松,没有一处不松,这是与其它体育运动放松方式的本质区别。一处不松,相应就影响到整体的不松。而某个部位懈了,一般都是这个部位的肌腱群没有均匀发挥作用,尤其是相对的肌肉群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出现了“懈”。从而因懈导致出现了拳经所说“缺陷、凹凸、断续”之病。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肌腱不顺不匀。

太极拳的松柔观(摘要2)

懈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个部位没有意识的贯串,即丢了意。全身各部琐琐碎碎,零零当当,断断续续,散漫无收,仍然没能形成整体的完整一气。即没有做到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节节贯串的有序运动。这种“懈”即某个部位脱离了整体,不受心意的指挥控制,是局部的乱动或者板结而不能动。这类型的懈可归结为精神不振,意气不灵。

总括起来说,用意又用力谓之硬,不用意不用力谓之懈,用意不用力才能谓之松。所以经典拳论有“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等语,这需要老师指点,自己认真感悟。但是,“松”只是习练太极拳初期的是目标和手段,但绝不是太极拳的终极目的。换句话说,“松”只表明太极拳练功时的身体结构状态,只是太极拳的前提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未完待续3,全文12000余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