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出劲谈

 张孟龙58 2019-10-20

太极拳出劲谈

                                      ——张孝民习练杨式太极拳体悟谈(三)

习练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也有说“用劲不用力”的。“用意”、“用劲”,这两种说法都对,但对不同阶段而言。当没出“劲”的时候,说“用意不用力”,避免使用身体中拙力、僵力,是正确的练拳之道。当太极拳的劲出来了,说“用劲不用力”就合适了,也是指不用身体的拙力、僵力,而用太极拳的劲。但太极拳的劲怎样才算出来呢?或者说什么时候要讲究“用劲不用力”呢?

太极拳的劲十分抽象,又难以捉摸。什么是太极拳的劲呢?出劲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是个复杂又微妙的问题。本人在此不自量力,仅凭一点粗浅体会来谈谈这个复杂又微妙的问题。错谬不实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在练拳过程中,个人体会太极拳出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力,气,劲。

一 力

在上一篇《再谈松,沉与换劲》一文中,谈到人的一生中松的最好的状态是婴孩时期。文中这样说:

“婴儿的气血经络畅通自不必说,关节骨缝都是松开的。你让他紧他都不会紧,他连一片纸片都捏不起。因为捏再轻的纸片也要手指紧一下,就是手指这里要局部用力一下。但他一点也不会紧,不会在这个部位局部用力,所以捏不起。甚至他根本都不会做“捏”这个动作。但他的身体会扭动,象虫子一样蛹动。说明他会全身用力,这时出的是整劲。”(参见《再谈松,沉与换劲——张孝民习练杨式太极拳体悟谈(二)》)

婴孩不会调用身体某一个部位做单独动作,因为他不会使身体局部部位紧张用力,可以说他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但他能象虫子一样蛹动,这种蛹动的劲是全身的整劲,而不是分散的某个部位的力。

但是随着婴孩的逐渐成长,学会各种动作,进行各种活动,他的这种松的状态被不断破坏。文中这样写道:

“后来婴孩学会“抓”,学会“捏”了,他学会“抓捏”,也就学会了紧,学会了局部用力。因为做“抓捏”的动作,他的手指及相关部位就会紧一下,就要局部用力。局部用力,就会破坏整劲,破坏松,造成紧。人在以后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就是学紧的过程,学会局部用力的过程,就是破坏整劲的过程。局部用力,相关部位就要紧。久而久之,关节骨缝也就紧了,筋骨紧了,僵了,不通了。整劲就散了,不会用整劲了。”(参见《再谈松,沉与换劲——张孝民习练杨式太极拳体悟谈(二)》)

由于长期局部用力,人的体内四肢藏有大量力气,要做某个动作随时会调用起来。太极拳理论中称为僵力、拙力。人的关节、肌肉、经络也长期处于“紧”的状态,以至于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紧”的状态而感觉不到紧了。比如,成人的肩膀其实始终是紧的,称为“端肩”。即使我们什么也不干,也总是“端”着肩。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端肩”,反而会认为很放松。其实,“松”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始终是“紧”的。我们忘记了松的状态,而不知道怎么松了,一点也不会松(这里指真正的松)。所以,松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何其难啊!

不会松,身体四肢紧,还破坏了我们生下来就有的“整劲”。由于长期局部用力,我们与生俱来的“整劲”逐渐被破坏,被分散成“力”,藏在体内四肢各个部位,变成拙力、僵力。逐渐地,我们习惯使用拙力、僵力,却忘记了“整劲”。甚至我们大多时候故意训练拙力僵力,比如举重、投掷、跑跳,其实都是在使用拙力僵力。我们的拙力越来越发达,反而不会使用“整劲”,与生俱来的“整劲”早已被拙力僵力破坏得不见踪影。

现在看来,相对婴孩最佳状态而言,人的成长过程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紧的问题,一是拙力的问题。紧的问题破坏松,拙力问题破坏整劲。

习练太极拳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紧与拙力(当然还有别的功夫)。针对这两个问题,太极拳要出两方面的功:一是松,一是劲。

刚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没有劲,因为我们婴孩时期的那个“整劲”已经丢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用的都是深藏于体内四肢的拙力僵力。这些力撑起我们打拳的架子。架子往往很大,大而空旷、空洞。

这是力的阶段。

二 气

出劲的第二阶段是气的阶段,但气还不是劲。

如果我们只用力打拳,那是外家,与太极拳没有关系,即使打的架子很优美,也不是太极拳。我们要考虑把这个力去掉。

怎么去掉呢?办法就是“用意不用力。”

习惯了用力,叫你不用力,反而不习惯。岂止不习惯,甚至我们根本就不会不用力。我们动不动就用力,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用力。

——不用力成了最大的难题。

不用力怎么行拳?拳架靠什么来运行?答曰:松和“用意。”

当真正松下来,以意运行,以连贯的意行拳,就会产生气感。

气感产生,太极拳开始有奇妙的意境。

对不同的人来说,气感会有不同的感应。到一定阶段,感觉胳膊不是在用力使之运行,而是在气中自动漂浮一般,甚至好象不是自己的胳膊,而是身外之物,随气浮游。气感充足时,周身气感如气海,如气浪,身体在气海气浪中运行。更奇妙的是,身体一些线路竟时常有电感穿过。

各人感觉不尽相同,趣妙横生。我个人甚至体会过从后脑勺开了一道沟,这条沟一直开到上嘴唇人中穴,胸前任脉也有一道不可名状的感应。

这个阶段虽有如此气感,但我们还并没有松好,并没有出太极拳的劲。要出劲,还要有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三 劲

上面说的是气的阶段。气的阶段有一个特点,就是气海气浪如同旋涡运行在我们身上和周围,给我们带来各种玄妙的感觉,令人如痴如醉。(各人感觉不同,不可强求一致。不可拿一人一个阶段的感觉当作标准来检验大家,甚至进行推广,此乃大谬。)但如欲提高,这个阶段还要过去。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出来太极拳的劲。

气的阶段,持久练拳,继续求松求意,可能要出现换劲(又称为“换力”。参见《再谈松,沉与换劲——张孝民习练杨式太极拳体悟谈(二)》)这一环节。换劲之后,假以时日,习练太极拳又是另一番景象,进入下一阶段——劲的阶段。

这一阶段最先的变化是“出沉”。原来轻松漂浮的胳膊、身体,出现沉而下坠的感觉。身体胳膊下沉,身上的气也往下沉。原来浮在身上和周围的气渐渐沉下去,气海气浪随着气的下沉逐渐消失而沉入脚下,身上那些奇妙的感觉如电感等也随着气的下沉而渐渐消失。身上变得似乎一无牵挂,毫无瓜葛,渐空渐透。劲气沉入脚下。

这个阶段有几个颠覆性的变化:

一,身上的气沉下去了,身上的拙力去得更净,身体重量好象直接摊在地球表面(透过脚心)。

二,体内筋骨四肢僵力去掉(这些僵力在体内抵消我们对身体自身重量的察觉),身体重量如同摊在地表,仔细体察,地球对身体自会产生一种反弹力。

三,身上的气下沉,行拳时身体四肢下坠,如干衣服放在水盆里浸透,再提起来往下坠的感觉一般。但在阴阳转换中,又从脚下涌上一股能量,与下坠的身体四肢形成对流。

四,这股从脚下地面涌上来的能量,似气,似劲,又似夹杂着地球对身体的反弹力,通过变空变透的身体,直达手梢。

——此乃疑为太极劲。

此劲纯清,纯净,无丝毫混浊芜杂,随应阴阳转合,游于体内四肢。

此劲为极整的整劲,好象没有分叉的一股风,随意飘忽吹送。行拳身肢,随气而形,起舞弄影,非似人间。

                                                   张孝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