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过内经,试从根源品味伤寒--不读《内经》,免谈《伤寒》。

 九不同 2021-02-04

汤泼雪”,洗雪心头的中医疑云,聊天房间就是破疑生信的所在。我们只聊最打动自己内心的真事,包括求医之难、感悟、治病经历及各种见闻…总之内容翔实可信、去虚伪存真实,不以讲师居高临下,不讲课,我们只聊天。  每周六晚八点准时开聊,欢迎朋友们的到来。

进群学习请加微信

口令:汤泼雪

以下文字为分享的一分内容,完整内容请听上面音频

很多朋友问我学完《黄帝内经》有什么心得?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今晚就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分享吧。要说心得,总结一句话就是,《内经》是海,无边无际,学完内经,才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我们几个同学,拿起《伤寒杂病论》好像自己就能直接看懂了。

反观现在的医者,还有几个看《内经》,学《内经》的呢?网上看到甚至在一些中医药大学,《内经》反而成为选修课,这真是中医的悲哀啊。

先说学完《内经》后,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吧。

就举如何学习《伤寒论》为例吧。之前看《伤寒论》,看不懂的条文,不明白的问题,都会去查阅各个医家的注释去看,然后从他们的注释中想办法去理解条文,很多时候用药给亲人调理时,会出现有时病能治好,有时也有治不好的。当时只是在对照《伤寒论》条文去看,哪些症状对应哪些疾病,对上了就治好了,对不上就没办法。也有即使对上了,也没治好的,不过也不知怎么治好的,也不知怎么个没治好。总之,感觉对上了,才敢用方用药,没对上就连思路都没有。

真正的改变,是学完《内经》后,再去玩味《伤寒论》就另有一番心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习惯了用条文去对应症状,好像就是什么样的症状,就该用什么方。而现在不了,有了《内经》给的手眼,就能明了血气是怎么循环的,上下左右是怎样交通的,脏腑形骸内外是如何交流的。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就当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了什么样的脉象,在内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打个比方:

《伤寒论》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放以往,我会这么想,搭寸口脉浮,又有头项强痛恶寒。这个就是太阳病,接着就会去太阳病的条文里面找对应的去治。但学完《内经》后,就不会单一的这么去想了,反而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 为什么太阳病,会脉浮?为什么头项强痛?还会恶寒?

  • 太阳病多用汗法,为什么要发汗?用药的法度又是怎样呢?

有了这些问题,再去翻阅《内经》的相关文字,哦,原来是这样的啊。

先说太阳病,为什么会脉浮?为什么还有头项强痛和恶寒?

邪气,常指风寒,“邪气中人也高”故常从足太阳所主之上、之表侵入人体。

人身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循背走足,足太阳经受邪,则太阳的阳气因寒邪凝聚而不行,输布不利则头项强痛,这是阳气不得宣通的表现。太阳主表之皮肤,阳气不利,故恶寒。

为什么脉浮呢?《伤寒论》所言脉者,以寸口脉为主,按吴见非老师解读《内经》的理解,寸口脉侯中、候内。寸口脉之所以能候在中五脏的情况,以脏腑阴阳在中在主干,就是一个坎离既济的大象,寸口脉在手上,在枝末,也是一个小的坎离既济之象的呈现。脉浮,即代表在中离胜过坎之象的呈现。浮为阳脉,对应三阳,即太阳。邪在外,当补阴泻阳,驱邪外解。

有了这些认识,回过头来,再去看《伤寒论》是如何用药的。仲景先师立了汗吐下三法是驱邪,那么驱的是什么邪?邪气性质是什么样的?

邪在外,当汗解之,邪已入内,当下之,邪在中而上越者,当吐之。

《伤寒论》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个有了《内经》做手眼后,人身经脉脏腑的循环交通就会呈现在心里,再去理解这个条文就变得瞬间简单明了。去对应脉象,心中也会豁然开朗。先说太阳为三阳,阳气盛旺在上受寒凝聚不下,阳聚于上则头痛发热,而在下不得阳气之温煦疏通,故身疼腰疼、骨节疼痛。

阳盛则身热无汗。恶风者,风为阳邪,主疏泄皮肤,太阳主皮肤,受邪,故恶风。

喘者,以肺为皮毛之合,皮肤受邪,肺气不利,故喘。

有了这个认识,再去看麻黄汤证的脉象,多为浮紧之脉。心中即知是太阳为寒所束缚之象。所以邪气性质是以寒邪为主,客犯人之肌肤腠理的这么个情况。

明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仲景先师麻黄汤的用意。麻黄汤,用麻黄苦温,桂枝辛热,炙甘草甘平,杏仁甘温。宗《内经》法度,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

不读《内经》,免谈《伤寒》。

再看看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弃《内经》不用,搞什么方症对应,甚至用一些西医的病名去对应方证,其背离正道远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