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山明:近距离看潘天寿

 彤彤的知识宝库 2021-02-09
吴山明 书画江山 昨天

图片

潘天寿作品 

图片



   我附中前就认识潘天寿先生,我跟潘老的渊源关系跟其他人稍微有些不一样。1950年前后,吴茀之先生帮我父亲介绍了他楼下的一套住房。这房子原来是潘老住的,他搬到荷花池头去了,我家就这样租住进潘老当年住过的房子。我觉得人生有时候很特别,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假如我家不住进这个房子,我现在可能不会有机会跟大家回忆潘老的艺术。我家住进去以后,一切都变得非常有幸。因为这使得我家当年能与吴茀之先生家为邻,并有机会见到潘老等一些老先生,他们经常来吴茀之先生家做客。在我的记忆里,他们除了聊天,更多的是谈学术上的事。

尤记得其中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是为学院收藏而收购古画。也许当年收古画看起来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但后来回想起来,尤其是自己毕业当了老师,教书育人,又做过系主任,组织教学十余年,我越发感觉到,这是一件具有百年大计意义的事。当年系里安排低年级临摹课与写生课时间的比例相等,这个安排是潘老、吴老那个时候就留下来的做法,他们觉得临摹对学生非常重要。那时又刚好是认为花鸟画不能很好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时期,老先生们就主动请缨去收购古画。记得当时卖给中国美院的画很多,加上早期存下的,系里先后积下约有1300件藏画。这1300件作品,似乎是一代代学子走进中国画传统精神的一条时空隧道,是跨入艺术殿堂大门之路。我觉得中国美院的师生,他们对传统的自觉和自信精神,是跟当年临摹课开设与安排分不开。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而严谨地去经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和研究,后来这种教学理念与实践成为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特色,也可能是全国美术院校中唯一的。

我为什么讲其重要呢?据我了解,西安美院收藏有3000余件古画,中央美院有2000多件。但是他们都放在院图书馆里,作为资料保存着,没有像我们这样一直由系里保管并频繁利用,随时可由任课老师借出来用于临摹教学。从潘老那时候开始就形成了这种将原作直接给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一直到陆俨少先生,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典中选出了十幅,要求学山水画的学生必须把这十张中国画都临了,从古临到近,这十张临下来,基本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么回事,以致对中华传统审美精神的先入为主,包括对中国画发展历史、传统元素、艺术特色都会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觉得潘老等前辈构建了非常有远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形成了我们学院中国画系教学的一种特殊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实话讲,有好几次学院想将这些画统一收藏,都被我以不当系主任为由给顶了回去。所以这个资料库能一直保留到现在。我觉得这对一个学校培养学生和教学机制的形成非常重要。这种临摹课机制的形成就是潘老他们定下的一种基本框架。就这一点看,我们学中国画的学子们真是非常幸运。

图片

潘天寿

上世纪50年代老先生们在选这些画的时候,我年纪尚小,经常会跑到吴茀之先生住的二楼听他们讨论,甚至争吵。他们的争吵其实都是非常认真的争论。一张古画送来,他们都非常严格对待。直到现在我还会记得当中某些画,如梅道人的毛竹,其真伪当时就争论得非常厉害,而且采取一票否决制,这张画后来没有买。吴茀之先生把这张真伪难辨的画自己买了下来,他觉得这幅画的水平梅道人画得也不过如此。

其实当时我对这些很懵懂,但为什么记得这张梅道人的画呢?我得讲一下。“文革”中某天清晨,我穿操场走过,潘老跟吴先生在操场边扫地。那天天色还很早,吴先生招手让我过去,潘老也在边上。吴先生说:山明啊,你能不能去找一找,梅道人的那张画千万不要弄丢了,这是张好画,教学上以后可以用的。我说不知道啊,我没有可能看到,因为是红卫兵抄的家。隔了几年,有一天系里派我跟刘江老师去打扫素描教室,在一只破箩筐里看到一大堆旧报纸包的册页。下雨天素描教室天窗滴下的水,已把吴茀之等先生被抄的那叠画穿了个大洞。我在最底层见有旧报纸包着的一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梅道人这张画。我拿来赶快交给系里,并告知吴茀之先生。先生交代千万不要再搞丢了,反复叮咛这张画将来同学们可以作为范本的啊!直至今日我回想起这些事情仍然非常感动,老先生都成“牛鬼蛇神”了,还牵念着有一张古画不能丢,将来学生们可以用。我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深感老一辈艺术家们对教育的可贵的敬业精神,这一切已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图片

潘天寿作品 

我再讲一件很特殊的事情:当年红卫兵要批判潘老,年轻的红卫兵拿着白报纸和写大字报的墨水,让潘老重画一张,以供批判。原画是大石下有一只螃蟹。潘老说:“小同学,你们假如真的要我画画,拿点好宣纸来吧,拿块墨和砚台来,我给你们好好画一张,不要用白报纸叫我画。”这个故事是学校当时一们帮助管“牛棚”的老同志隔了很多年后偶然跟我讲起的。每谈起这些时都会非常感动。在“文革”的困境当中,老先生受了很多苦,潘老居然在心中想的还是艺术,如果以后能拍部反映“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电影,镜头可从老先生在扫地开始,然后展开那些非常感人肺腑的情景。

年幼时有缘住进潘老曾住的房子,从而经常能聆听他们讨论艺术。直至当年我在地上画画,被吴茀之先生看见,要我考美院附中。这一切看似偶然,却是决定我后来艺术道路的重要机缘。

留校后我曾一度与先生们一起搞社教,当时要求老先生们也下去受受教育。有一天,党委书记高培明突然找我说,山明啊,我们陪潘老去临海走一趟好吗?我当然高兴,在搞社教的时候,居然还能悄悄地陪潘老出去转转。同去的还有周昌谷、张品操老师。后来我才知道,是一位叫周一萍的领导,刘少奇同志安排他到台州地区抓“水稻双千斤”,他提出要见潘老,他很喜欢潘老的画,所以我们的书记就叫上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临海,潘老画了不少画,使我也有机会看到潘老当场作画的场景。画作以册页为主,也画了一张较大的画。我们一直陪在潘老边上,看潘老画画,看到了潘老对艺术要求的严格。我原来以为潘老作画面简约的作品可能速度会快,但实际上潘老往往都是考虑再三才下笔。潘老下第一笔思考很久,第二笔上去就形成个大致格局,第三笔后,这张画基本的构图与意趣便定格了。

图片

潘天寿作品 

所以为什么很多后人学潘老学不好,至今很少能取到真经的,原因是没法学到他的特殊审美感觉。潘老曾在讲座中讲到过画跟纸边的关系,乃至跟角的关系,以及跟整个画面的大的构成的起承转合的关系,我感到潘老事先都会有一种灵性思维,在这方面潘老跟他人是很不一样的。用笔跟边平行又要不平行,与角形成三角又避开正三角状。他讲了这些道理,当时我们都听进去了。但毕竟是学生,理解不是很深。后来看潘老的画多了,才慢慢理解的。潘老作画的时候,经常考虑时间很长,处处注意这些因素的经营,然后果断落笔。气势和张力都非常强劲,我当时就惊叹并感觉到这种用笔的霸气,心想“哎哟,天哪,下面会怎么样收拾呢?”但最后完成,总有不同的和谐并产生一种超强度之境界,最初的构想得到理想的体现。后来很多人学潘老,这种强度(霸气)是很难学到的。实际上是对潘老的艺术精神理解不足。

潘老一生画了很多指墨,我曾有幸看到潘老画指墨。一次因系里有事我到潘老家去,刚好看到潘老蹲在地上用指墨法画丈二大松树。只见潘老脚着袜子,蹲在丈二大纸上画松针。他全神贯注,没有顾及到我的到来,我也就静静地待在旁边看他作画。因为我曾两次看到潘老画指墨,并且我自己也曾摸索过指墨画。现在很多人推测潘老指墨,往往会讲得太离谱。我在新加坡访问时,碰到过他们指墨画学会的友人,中国也有多个指墨画协会,我看看他们好像理解总是有些不对。他们曾请我和吴永良老师当顾问,但我们都没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感到历史上的指墨画,尤其是潘老的指墨跟他们追求的指墨理解上差距太大。当下美院看到过潘老画指画的人不多。因为潘老一般不在公开场合或课堂中示范指墨画,我也是偶尔看到两次,所以感到非常幸运。

图片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墨画

我进入学校读书时,经常听到潘老的讲座,当时潘老除讲座外还会经常跟同学们聊一些学术上的事。有一次在系走廊,潘老看到一张我们班很优秀的一位同学画的荷花,潘老说此画不错,同时他又指出,画画讲画理,要讲究生长的规律。比如这张荷花杆子如果延伸到画外便会悬在半空中,杆子的生长状态违背了荷花的生态。作为一个画家不能光注重画面好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多观察生活。讲这些似乎是很浅显的道理,但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非常深刻。画画不但讲画面内的好看,更要重画外生态的合理性,平时要尊重规律,更要研究规律。老先生有时候很平常的一句话,都会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后来看晚辈画的时候也经常想起前辈们讲的这些道理。当年吴茀之先生讲的一句话我现在还忘记不了,他说:画画要画你见到过的东西,要画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不要去抄搬。老先生的话语往往都很简单朴素,但在画理上都很深刻。现在我们面对上万考生的试卷画面,一直非常注重是否抄搬他人还是自己创意。同时也经常会在课堂中讲这些道理。记得一位已成功的学生隔了很多年跟我相遇时说,吴老师您当年曾说过作画要学会并习惯拉长线条,因为长线条中会包含着修养和造型,线性韵味的全部,长线拉好了,其他笔墨问题就不大了。对这些话我自己因时久想不起来了,但学生们一直却记着。就像我们仍然记着老先生们说过的话一样。

潘老对整个中国画的学科建设与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很大。方增先老师当年讲过,浙派人物画如果没有潘老他们,影响便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如果没有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与实践传统,可能浙派人物画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话非常辩证与实在,因为老先生们要求保持传统性,方增先老师等浙派初创者们则会去追寻时代,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师生共同催生出了学院派式的浙派人物画。前面曾提到我们曾陪潘老去临海作画之事,当我们陪潘老回杭时,在车里我们就琢磨着向潘老要画。当车子驶到学校旁南山路,靠近潘老房子时停了下来,我就壮胆请潘老为我和张品操各画一幅画,潘老马上就答应了我们。过了一个星期,潘老就叫人通知我们取画。潘老这么一位大画家,却这么真诚谦和,爱护学生,每每回忆起这些我总是十分感动。

下面我讲一下指墨画。历史上高其佩首创运指作画,潘天寿先生在此基础上大跨步地创造了一个指画的新高峰。以指作画是极难驾驭的。我曾探索好多年,才弄明白了指墨画的难度与可爱之处。因为用手指当笔使用,要驾驭画得有意趣又有表现力的好作品是很难的。但潘老指墨画跟他的笔绘一样,都同样处于绘画之巅峰状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指墨画真正了解仍然非常少。潘老的指墨画几乎占了他所有画的近一半,潘老的指墨画是以他笔画为基础又跨出另外一大步,产生另一种不同的韵味。像画面上这么长的指墨线,靠手指上的含墨容量绝对是不够的,高其佩表达出的手指作画的趣味,基本上限于用焦墨作画为主,因此相对好掌握,而潘老是全方位地运用他原先笔绘的基础,再把指墨画趣味成功地融入到他原先的风格中,并把指墨所产生的多彩的墨阶变化和趣味尽可能发挥到淋漓尽致,让笔墨出现浓淡与虚实的无穷变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学到潘老的指墨画的精神,因为实在难度很大啊!我们尽管也画过多年的指墨,但觉得要把控好仍需要努力。

潘老的指墨画中,所画的长线很多很自然,潘老是多个手指头并用。多指蘸墨,指背朝下,手心经常朝上,这样手心中间会变成一个略大的储存水的空间,把多指或以整个手浸墨,手上所有的皱纹都会变成细小的溪流,慢慢会集到要运行的指头尖上。相对多的贮墨,再加上运指非常灵敏,所以他运指过程中,能把一条长线画得接笔自然而自如,气贯而意通。潘老运指的水平、方式和艺术上悟觉性都非常高。他是一位有灵性的大师,他所有的画,都给人一种内在的灵觉存在。我们作画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但是最后必须发展到灵性,才可能产生精品。潘老的灵性在他指墨画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潘老所画芭蕉,基本上就是泼墨、指墨和灵性感觉的结合与张扬。

图片

《小憩图》 1954年 

潘老所作《小憩图》上的秃鹫,是泼墨加指墨的又一种状态,充分把握和夸张了形态。画的过程胆大又细心,否则墨渗化出去,形就走样了,就不是老鹰了。潘老把握形极为夸张而精准。后面一块一块都是淡的泼墨随指的画法而生发的。他的《老鹫图轴》也是泼墨跟指墨相结合,运指跟墨的泼洒结合,运指极灵活,甚至指掌并用,以控制物象的质感表现。用指墨之痕控制老鹫造型,追求一种生动鲜活的感觉。真正的好画家都能体会出潘老指墨画中的高妙之处。

图片《 梅月图》指墨 1966年  

《梅月图》也是指墨画。其实运指的难度比运笔更难。因为运指会产生更多的随机性。会产生一种不同层次,一种不同于笔勾划的痕迹美的层次。需随机发挥笔墨功底与想象力,因此手指画的自然性也更为鲜明。指墨的线和墨把控比笔绘难,又要从这种难度中去追求新的表现趣味。所有的境界追求往往都在可控不可控之间,随时、随性去追寻一种新鲜的艺术趣味。潘老因为笔绘能力太强了,所以他天生有很强的驾驭指画的能力。一划下去,下面该怎么画,他早已成竹在胸。《梅鹤图轴》中,鹤身很黑,必须腾出一些地方充分表现指画的艺术趣味与特性。指画的线条跟笔画的线条基础相类,但在审美上是不一样的。指画的线条主观因素更多,经常会出现画家临时抒发出来的难中而出奇的痕迹美感。尤其会产生极自然痕迹之美,这似乎是指画的天性,对这种自然美的把握,恰恰是一个画家追求高意境时的一种状态与心态。此图中梅花的结构、鹤的翅膀、毛等,其指痕墨迹跟笔绘是很不一样的。它当然也会随着宣纸的质地加工而应变的(如豆浆纸、矾宣等)。既会产生驾驭上可控一面,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不可控、随性的一面。画家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创造,潘老的水墨画已经是一个巅峰,但其指墨画又在自然美追寻中悟觉到了另一种新的高品味。这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我觉得一个画家,各人都会有不同的机遇,在不同的努力之中,机遇来了,不应放弃。潘老肯定也想过,指墨画可以发挥他另外一种灵性的美或者风格可延伸的新的境界,他很早就悟觉并去开垦了,他在原来笔绘才情中又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

图片《梅鹤图》指墨 1961年

《鱼乐图》,从这两条鱼的动态里看出,指墨画有多难。因为它需要简约而生动的造型,造型又必须符合生态的规律,他夸张的落墨,又必须都勾划到要点上。同时又善于利用绘画过程中偶发的东西,以新的指墨痕趣味表现新的感受。此图中有许多效果是潘老可把控的,有些则是随兴发挥的。指墨画是一门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传统绘画,在时代性发展中仍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图片

《鱼乐图》 指墨 1962年 

对潘老指画总体上研究与论述较少,大多是从绘画的角度看问题。我更希望理论家们对指墨画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探讨。潘老既创造了笔画的高峰,又推进了指画的发展,他实际上在原来高峰边上又树起了另一座高峰。他的许多技法与感觉,是高其佩当年没有涉及到的。潘老把中国指墨画推上了一个比较难以超越的高峰。

今天我讲的是我近距离接触到的潘老而结下的缘分和情谊。潘老的教育思想,他的绘画审美精神,他的人格对我们学生辈已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我就讲这些,供大家参考与研究。

附吴山明先生遗作:

图片


图片

吴山明绘画作品《蔡元培》

图片

吴山明绘画作品《寒之友》

图片

吴山明绘画作品《百草园》

图片

吴山明绘画作品《宋氏三姐妹》

图片

吴山明绘画作品《周氏三兄弟》

图片

《王国维》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陈毅同志像》75x90cm,1977

图片

《傣家女》68x56cm,1978

图片

《漆绿》57x41cm1978

图片

《傣家诗人》82x70cm,1978

图片

《湘西老农》68x65cm,1980

《百草园》128x62cm,1981

图片

《吴昌硕先生》68x51cm,1983

图片

《强巴》68x55cm1986

图片

《蔡元培先生》125x125cm,1991

图片

《草原无垠》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 99x95cm,1994

图片

《初雪》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 97x96cm,1994

图片

《造化为师》188x94.5cm,1996

图片

《天山老人》35x35cm,2009

图片

《黄宾虹》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辜鸿铭》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胡适》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康有为》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梁漱溟》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林风眠》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马一浮》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王国维》124cm x 124cm,2013

图片

《道法自然》125x125cm,2014

图片

《太行晨韵》52cm x 38cm,2017

图片

《大美太行》52cm x 38cm,2017

图片

《翔鱼》28cm x 60cm,2017

图片

《金龙鱼》28cm x 60cm,2017

图片

《海鱼》28cm x 60cm,2017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