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如果遇到【难读的书】

 长沙7喜 2021-02-19

之前,我建议大家趁着假期,集中阅读1本有强度(难度)的书,也建议了一个阅读方法:两轮阅读法(点击可达)。今天我们再继续来谈谈,遇到让你觉得有难度的书,还可以怎么办。

有两个看似相反的建议,分别适合第一轮、和第二轮阅读。

建议-1:快速刷完第一轮

很多人遇到难读的书,很容易放弃,因为往往第一章会“重启”很多次……就像背单词,翻来覆去都在A的第一行……跟鬼打墙似的,几次下来就坚持不住了。怎么破?

首先,咬牙熬过头两章

如果是小说的话,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刚开始读,就像你在旅行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空间、对周围的人、对当地的风俗,都是陌生的、简直一无所知,这时候你的感觉当然会……有点蒙。

但只要熬过这两章,就好像你对旅行目的地渐渐熟悉起来,后面再读下去就会比较容易感觉。

非虚构类的书其实也差不多:

第一,跟小说头两章做人物设置、世界设置一样,非虚构类的书头两章会做问题设置、讨论方法与路径设置,往往都是陌生内容。

事实上,许多非虚构类书的头两章都是作者最花力气的,内容密度最高,只要翻过去了,后面就会轻松很多(有些书,翻过这两章你会发现,后面不过尔尔,甚至只读这两章就可以了……我就不点名了)

第二,跟小说头两章奠定叙述的基调一样,非虚构类的书头两章也会奠定论述风格——许多让你觉得“难”的书,原因之一就是论述风格跟你之前所熟悉的、所习惯的,很不一样。

同样需要咬牙熬过头两章,渐渐熟悉这种风格。这也有点像读外文书,刚开始因为语言的切换,你会觉得很别扭,读起来速度也慢,总之不是很爽,但越过语言门槛后,就会开始真正地关注内容。

而跨越语言风格,比跨越一门语言,那难度级别还是要低很多的。只要你硬着头皮、咬牙读完头两章,通常都能摸到点感觉。

其次,暂时看不明白的段落,可以先跳过去——当然,要记得做好记号。因为我们还有第二轮阅读,可以回过头来再处理。

这个道理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就不再展开。总之,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读完整本书——除非你读到一半判断:这本书不值得读,那果断放弃好了,买书的钱、前面所花的时间属于沉没成本。但我想一本有难度的书,往往还是值得读的:那就咬牙把它读完。

而且要尽快读完。这样你才能建立起:这本书我是可以读的。这样的信心。哪怕第一遍读完,只理解了10%,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学习的过程:不太可能只学一遍,就100%掌握。

建议-2:然后放慢阅读速度

从第二轮阅读开始,就要着手解决问题了:之前没读通的,要读通;还要设法展开有效思考。这时,就必须要学会放慢阅读的速度。

第一,对于特别难、之前没读通的部分,“一目十行”式的扫视会让你觉得“不管扫了多少遍,还是读不清楚”。第二,这种读法会让很多重要的细节从你眼皮子底下溜走,这样的阅读是没有质量的。

但是,我发现,缺乏经验的读者有可能不知道该怎么放慢速度。给大家一个建议:做伴随性的笔记。这也是我自己在用的方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笔记的首要目的为了帮助你读通书中内容。

第一,写字能有效地帮你放慢速度,肯定比眼睛扫过去要慢很多。第二,把关键词句、重要信息记录下来,能让你更专注在它们身上,对它们的印象一定比只用眼睛看一遍深很多。

正因为如此,这个笔记不需要讲究格式。不用整齐、漂亮,乱七八糟也没问题。也不需要完整摘录(我一般只摘录关键词、顶多句子的一部分)。但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点信息分类(比如我喜欢用A4纸,把同类型信息摘录在一起,东一堆、西一堆,还能自由连线)。

第三,这个笔记在后续的进一步整理和思考中,可以作为一份路标。通常我摘录下来的内容,是思考必须要涉及到的 (不是说其他内容不需要);而且如果需要重读书中的某个部分,这份乱七八糟的笔记也能帮我更快速地把它们定位出来。

你可以认为,伴随性笔记是一份中间产物,就像盖房子的脚手架,很有必要,不过等房子盖好以后可以拆掉,所以搭建的时候不必考虑美观,考虑实用性就可以了。


此外,在《织梦的男孩》阅读计划(点击可达)的第一课中,我也提到了,要对自己的阅读保持觉知,并且保持真实——也就是说,你要注意到自己读哪些部分时,是模糊的。

你也可以说,这部分我放弃。但你至少要清楚地知道这件事。

当然,只做到这一步其实仍然是不够的。再进一步,我们还得学会抓住发力点、提出问题、展开思考。但这部分真的比较难了。大家不妨借助我的阅读课,借助我提供的协助,来拓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