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菜越来越香,从重视这个“不重要”的环节开始

 文野 2021-02-20

烹饪是件小事,但鲜香是件难事。

自己开始做菜之前,看别人炒菜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把锅烧热,倒油炝锅,放菜下调料,炒熟出锅。

当自己动手做的时候,就事与愿违了。什么事都应了那句老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我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闯过了很多难关,刀工,掂勺,调味,去腥等等等等。难度有大有小,不过只要用心钻研,刻苦练习,拨乱反正似乎都是时间问题。


唯独有一关,像是踢到了铁板,任我怎么想办法都解决不了。而且闯过这一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急的我差点长出犄角来。

现在回头看,似乎只是一件小事,但就是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决定了一道菜的香味。起初我认为这个环节是炒菜最不重要的一步,等通关后回头看,才发现这个环节的重要,以及它背后藏着的烹饪原理和技巧。


食材下锅前,让带有芳香气味的小料或者香料打前站,跟油来个亲密接触。温度会让小料中的芳香味道得到释放,一部分挥发到空气里钻进我们的鼻孔。另一部分则被留在油里,解除油腻并且增加外来的香气。

等食材下锅,油脂在传导热量让食材成熟的时候,同时释放油香和芳香,形成融合味道。菜品成熟后,包裹着食材的油脂,承载着香味让每一口食材都具有芳香气息。

给菜品增香,便是“炝锅”最重要的使命。


北方产出的大葱和南方种植的生姜,是植物界两大去腥能手。更为称赞的是,它们还具有独特的辛香气味。基于这两个优秀的品质,葱和姜便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炝锅小料。

大概是因为南北口味差异,姜的香味不太被大部分北方人接受,所以姜在北方厨房里,常常伴随肉类一同出场,更倾向于它的去腥功能。

炝锅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常用于炝锅的“厨房三宝”葱姜蒜,它们含有的特殊辛香气味,来自于体内的硫化物。直接食用时呛味较大,经过高温的油炝之后,辛味挥发,香味就显现出来了。

当然了,北方范围内很大一批人喜欢生食葱蒜,也包括我这个典型的北方人。葱蒜生食别有一番风味,爱的人想起来就口舌生津,恨的人闻之色变。


炝锅用油炝而非用水炝的原因,在于油的沸点更高。

食材味道的激发需要温度,水的沸点比油更低,也就是说用油炝可以比水让小料获得更高的温度。而不同食材之间,味道的激发所需温度也是有差异的。

就拿葱姜蒜这“炝锅三兄弟”来说,蒜味的激发需要的温度就比葱和姜要低。很多菜品,在临出锅的时候加一点蒜末,遇热以后蒜香就能从锅里飘出。而据我所知,应该没有哪道菜是临出锅的时候把姜放进去的,温度低姜的呛味不能挥发,香味就被雪藏了。

这种菜品成熟后加小料的方式也是炝锅的一种,叫做“倒炝锅”比之炝锅香味保持更完整,后面有一节会展开说。


葱姜炝锅的时候,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感受下炝的过程,凉油的时候把葱姜下入,随着温度升高,味道会一层一层的释放出来。

首先闻到的是呛味,也就是硫化物产生的辛味。然后是小料中芳香因子释放的香味,再后面是小料味道彻底释放的本味。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葱的本味是甜的。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炝锅用几成油温?葱姜蒜怎么选取?所有菜都要炝锅吗?

现在我开始解答大家的疑惑,并且做延伸的介绍。



葱姜蒜怎么选取?

炝锅用的小料葱姜蒜到底怎么选取,并不是每道菜都需要同时请出它们三位,怎么根据菜品选择炝锅小料,咱们从葱姜蒜的差别说起。

  • 葱,可以去腥,本味微甜,香味偏于清香,缺点是很容易糊。

  • 姜,可以去腥,相对于葱和蒜来说,辛味最大,本味浓,辨识度高。

  • 蒜,本味微甜,辛味很容易挥发,香味被一部分人定义为“臭”,也很容易糊。


从以上特点可以归纳出大概的小料选择标准:

葱的特性居中,在需要炝锅的菜品中使用最广泛;

姜更倾向于去腥功能,搭配荤菜居多;

蒜的味道容易挥发,最适合在一些有异味的素菜中以倒炝锅的方法使用。

但是呢,我们常说重口难调,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我认识的很多南方朋友炒什么菜都放姜,喜欢那个味道。我老妈不喜欢葱甜味,爱用蒜炝锅。


一些复合味的荤菜适合三者都用,在配置比例上我个人经验倾向于葱:蒜:姜3:2:1。从味道挥发情况来看,姜先下锅,葱和蒜后下。若是全部切末,可以同时下。

小料说完,说一说香料炝锅。常用语于炝锅的香料是花椒和干辣椒,这两种香料最大的特点都是去腥增香。

香料炝锅跟小料相比使用上有些许不同,因为香料水分含量极低,油温太高的话很容易糊

在使用花椒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凉油下锅,小火慢慢升温,油温升高花椒的油囊爆开释放椒香气息,在花椒变色发黑的时候捞出,留下香味。

干辣椒因为表皮薄,油温高的话下锅就会糊化发黑,在制作卤料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前泡水再下锅。作为炝锅使用时,尽量控制油温不要太高就行。



所有菜品都要炝锅吗?

哪些菜需要炝锅,哪些菜不能炝锅,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炝锅的目的是增加复合香味,通常的情况来讲,香味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所以对大部分菜品来说,炝锅是需要的。

不需要炝锅的菜,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味道的辨识度很高。例如通过调味品调制出来的酸甜口儿的菜,或者是本味比较突出菜,或者非常清口的菜。


换句话说,在味道上比较专一的菜品,不需要炝锅。

像蒜薹鸡蛋这道菜,就需要突出鸡蛋的香和蒜薹的鲜,以及蒜薹本身微微的辣味。蒜薹的母体大蒜本就是炝锅家族的一员,再用其他小料炝锅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炝锅用几成油温?

借着这篇文章,大概说说油温。油温中的“一成”代表30度,也就是说,一成的油温是30度,两成油温60度,三成油温90度,以此类推。

粗略判断油温的方法:手掌放在油上方10厘米左右,感觉到温,是1-2成;感觉到热,是3-4成;感觉到烫,是5-6成。如果想精准的控制温度,可以用那种厨房专用的油温温度计测量。


炝锅的油温,需要一个比较居中的温度,太低的话味道激发不完全,太高的话容易糊。所以说以3-4成为最佳,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好掌握可以从低温开始练习,我取了个名字叫“慢炝”,用鼻子闻,呛味消失,闻到香味的时候最佳。

慢慢熟悉以后,用高一点的温度炝锅,味道释放完全,也能节省时间。

用香料的时候,最好是1成油温就下锅,慢慢升高,让味道释放。



倒炝锅

在做菜的时候,倒炝锅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技巧。炝锅以后,在炒的过程中,香味会有一部分挥发掉。在烹饪结束后,倒炝锅会让香味保持的最完整。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概念,就是味道的新鲜程度。味道在随着温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也会“老化”和淡化,像食材一样,刚从地里采回来的是最新鲜的。味道在刚刚挥发出来的时候,是它最新鲜的状态,而倒炝锅最大的优点是让食客品尝到味道的新鲜。


倒炝锅常用在非油炒的菜品,例如清蒸鱼上的葱丝姜丝用热油淋;水煮肉片撒上蒜末,干辣椒和麻椒,用热油泼。热油接触到小料和香料的瞬间,味道就能挥发出来。

蒜蓉油麦菜这类菜,出锅前放蒜末也是倒炝锅的方法。很多饭店的厨师炒完菜以后喜欢加一点料油增香,而料油的加入,也可以作为倒炝锅的方法。


料油的制作,是炝锅的延伸

炝锅的目的是让油脂作为载体,承载小料和香料的香味,一种通过炝锅的方式,得到含有小料和香料香味气息的油脂就是料油。料油是具有复合香味的健康调料,现在很多家庭大厨们也在制作。

选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蔬菜和香料,通过小火控制油温“慢炝”,让蔬菜和香料的味道完全释放,虽然会损失一部分,但大部分的香味会进入油脂“封存”,等到使用的时候,通过高温激发,香味就又重出江湖了。


葱姜蒜,芹菜,香菜,洋葱,花椒,大料,干辣椒,小茴香,香叶,桂皮,这类家庭常用的蔬菜和香料就可以制作料油,干料提前泡水,小火炝的时候水分挥发帮助带出内部的芳香因子,同时靠着水比热容较高的属性,保护香料不会快速糊化,给香味释放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

制作好的料油可以用来泼辣椒油,调制凉菜,热炒倒炝锅,包子饺子调馅儿去腥增香。



能炝的不止小料和香料

炝的目的,是为了用高温激发味道。炒菜的时候,还有一类调味料也适合用“炝”的手法。

酱油,醋,酒。在调味界的这“发酵三兄弟”,因为有着同样的成长经历,所以他们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张扬且内敛

说他们张扬,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特别鲜明的标签,酱香、酸、醇。说鲜明也好,说尖锐有时候也不为过。

说他们内敛,是因为他们在张扬的背后还有很多味道被隐藏了起来,甜,鲜等等。


通过温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去其锋芒的同时展现他们味道的多元化。

例如酱油炝后,酱香和醇香更为浓郁,醋炝后,尖锐的酸味挥发,留下醋香,酒炝之后,不会闻之上头,悠远的醇香会从锅中散发出来。


看似只是炝锅这么一个细小的环节,深究以后大有千秋。

“炝”与“呛”这两个字很像,关联也最为密切,需要炝的食材或者调料,往往都会“呛”。

用“炝”制“呛”,炝走辛辣,留下芳香。

炝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做菜的时候,多加练习才能掌握熟练。

温馨提示,炝的时候,小心烫。

我喜欢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旨在与大家一同提高厨艺。

觉得文章有些许受用的朋友,别忘了点个关注哈,不错过后面的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