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职称应该是“聘”的,而非是“抢”的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职称应该是“聘”的,而非是“抢”的

  文/虹野

  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退休时仍是讲师。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近日,学校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高校,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是很大的,而常萍却说:“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多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也没有打听过。”

  这则消息和中山大学教师因为申报职称而掌掴院长一事相比出现了鲜明的对比。可见,职称是需要“抢”的,慢了啥都没有了,另一方面,却体现出了职称作为一个岗位是需要学校“聘”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职称评聘和岗位需求没有什么关系了,教授变成了工作轻松待遇高特权多的象征,讲师们则成为了工作重待遇低的象征。在大学职称评聘过程中,劳动报酬和劳动价值严重的脱节。即便是河大常老师也算是特聘,是打破了职称聘任常规制度而得到的。固然常老师高风亮节不计较个人收入高低乐于教学,但是退休方才“幸运”遇到伯乐“特聘”而为副教授也伤了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心。“职称有限,先到先得”的观念恐怕会深入人心。

  现在职称制度实行的是聘任制,可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聘”在职称制度实行过程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是学校管理部门制定越来越高的标准,让不甘于贫困生活的讲师们去“抢”。

  “聘”需要校长、院长们对学校的岗位职责、教师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要对教师是否能够胜任岗位职责承担一定责任。而建立在“抢”的基础之下的职称制度,也算是另类的“严进宽出”,评上教授之后其职责不增反减,即便是没有完成岗位任务,也仅仅罚款一两千块钱了事。

  可见,当前的职称聘任制度根本就不是“聘”,而是大学管理者的集体懒政,或者没有能力在教师和岗位之间建立联系,只能用“集体”的标准来让教师去“抢”职称。

  在这种懒政之下,所有的教师被简化为教授、讲师而丧失了教师自身的特色。否则,河大的常老师也不会被埋没至退休,中山大学的讲师也不会因抢不到职称而掌掴院长。

  所以说,无论职称评聘的条件如何改变,都无法改变“抢”职称的本质。只有杜绝“集体”懒政,让职称回归岗位本质,真正落实“聘任制”中的“聘”,让校长和院长真正履行其聘任职责,而不是用同一标准来减轻他们在聘任中的责任。(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