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松

 一代鬃狮100 2021-02-22

    太极拳可考的历史并不长。最早看到“太极拳”字样,是李亦畬前辈抄写流传下来的几本拳论。里面有一篇《太极拳论》,据说是武禹襄前辈假托王宗岳之名写的。反正在这之前,是看不到“太极拳”三个字连在一起的。

    在《太极拳论》以及后面的几篇老拳论里,是很少看到“松”这个字的。

    开始强调“松”的文字,估计要到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在《十要》中,很明确的提出了松腰。狮子我敢打赌,练太极拳的朋友,没有几个讲得清楚松腰怎么松。


    到了杨澄甫宗师之后,有两个学生李雅轩、郑曼青前辈,他们提出了相似的大松大柔理论。

    在我眼里,太极拳理论其实也是在进化中的。最初的理论并没有过分强调松,特别是理论最丰富的武家,几乎不提“松”。不提“松”不是不要松,而是把松化为具体的做法,落实在行拳走架中。

    当我按照武家的理论要求去做了以后,那种练出的状态,除了“松”,我也找不出更贴切的词汇去描述。但是,我之前的文字中,很少用“松”这个字,因为太模糊了。

    我把我练拳走过的路,写出来了一部分。对于没有机会接触真懂太极拳老师的朋友,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练出太极拳功夫的机会还是挺大的。注意: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关键是“做”,如果不做,那就永远太极拳是太极拳,你是你。

    我的故事中,很详细地写了一些重要的练法,如果当故事读了,那也没什么坏处,而我确实知道,有些朋友从我的故事中,看出了练法,也练出了东西。

    当然,对于有老师的朋友,我这些东西,不看也罢。


    一些朋友问我一些问题,其实那些问题,我以前都写过。从明天开始,我把以前的文字翻出来,再推送一遍。即使以前读过的朋友,我相信随着您功夫的进步,会看出不同的东西的。

    我呢,乘着一个人在中国,再来一个百日筑基,争取更上一层楼。希望,以后可以把太极拳写得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