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7,28)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字意双解:

大善不留痕迹,美言没有瑕疵;好的“算术家”不用竹码(心算),好的“守门人”不用栓梢而他人不能开启;好的“打结人”不用绳索而他人一样不能解开。所以得道的人常善于“救”人,在他们看来世人都是有用之才;同样,世上的万物都有各自的价值。(上述圣人所为)这叫做内慧。所以说得道的人既可以做常人之师,又能够在常人身上取得自己所需。不知道自己与其他的相互影响,这样的人即使有智慧也仍然充满迷惑,个中“玄机”是非常微妙的。

旁注:

本章出现了不少“善”,就词性来说或动词或名词或形容词。而有的可同时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比如“善行”、“善言”等词中的“善”。有不少人译为:善行行走的不留痕迹……这在对句子的本意传达上存有欠缺!

在得道的人看来,万物的“一”(共性)比万物的“二”(差异性)更多些。于是他们认为人人皆可造就,物皆有其用。而常人则多强调物的“二”(差异性),于是一系列的“不平等”就会困扰自身。得道的人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给他人以帮助的;同时得道的人会看到自己的短处,即使在不及自己的人身上也有值得自己吸收、借鉴的“宝物”。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字意双解:

深谙雄强、安守雌柔,如作缓缓的溪水。溪水潺潺如婴儿般朴真,它在自然守持着自己的“天性”。知白守黑,这可以作为宇宙万物遵守的“道”。作为“道”的“天性”没有什么“偏差”,它充盈于广袤宇宙的各个角落。知荣守辱,如谷地般低微。这样“天性”才会充盈不息,它回到自己的“原始状态”。“混沌”经过发展演化后成万物,得道的人“运行”万物则可以统帅众生。所以说,大道(包括法理、制度、原则等)应具有连贯性与统一性。

旁注:

人们常讲自然淳朴的可贵,的确“清水出芙蓉”令人惊叹。更令你我惊叹的是,明知道妩媚的“好处”并且可以享有妩媚却主动“抛弃”妩媚的难度比不知妩媚的“好处”且无法享受妩媚而坦然于淡雅的难度要大的多!换言,明知雄强的好处却安守雌柔,明知白的妙处却静守黑;若此,怎样才能做到?必须要把世间的“对立”因素做到融会贯通的全盘考虑才行!否则谁乐意明知其荣却甘守其辱?

同样的事物经得道之人的使用就给你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了,用处大增。一个人能把他人看似无用的事物变的威力无比,此人不为官长谁为官长?以此来看,要想得到大道必须要通晓事物本质、看问题有深度、做事情有统一的大局观才是。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