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成果】不陵节而施——关于设置探究问题的案例分析

 囡波湾生物 2021-03-0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任务群”概念的推广,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日益常态化。如何设置探究性问题成为了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反思自己设置的两道探究题的课堂效果,总结出自己对于探究性问题设置的心得,旨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力求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立足学情,建立难度适宜、贴近生活、服务于课文的探究性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而探究式学习因其本身具有的主动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受到了课堂的青睐。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小组讨论已经变得常态化。所以,如何设置探究问题成为了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我四年的教龄中,虽然设置过一些探究问题,但大多都是为了公开课而准备,并且接受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如有不恰当的设置都能得到及时的提点,进行修正。所以,在课堂中呈现出的效果都比较理想。但是,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就需要自己具有独立设置探究性问题的能力。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在课上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在课后要及时反思改正。一次并不成功的实践让人挫败,也促人反思。一次成功的实践让人振奋,也令人成长。《学记》中讲到“教之所由兴”的方法之一是“不陵节而施”,即不超越学生的年龄、能力而进行教育。这可以说是我在思考如何设置探究性问题时最大的收获了。

在准备《滕王阁序》一课时,我产生了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想法。《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虽然它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靠后,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给学生在理解字词和揣摩情感上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在阅读文章这一环节就出现了畏难情绪。所以我希望可以设置一道探究题,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激发学生主动理解文章字词、了解作者生平的兴趣;二是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个性化的解读。在查找资料后,有了如下这个设置: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找出适合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卷五

预设的答案是: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答案不唯一)

当时,授课班级为文科班,学段是高二上。这一题设置在了第一课时,全班齐读课文之后。

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我到各个小组进行观察和引导。虽然是在文科班级授课,但是发现因为学生文言积累情况的差异,导致有一些学生对于给出的材料不能完全的理解,所以必须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完成疏通段意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拉长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在小组成果汇报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答出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为设置此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理解文章,并且借助材料中“都督阎公”的反应,找到学生们自己心中的能够体现王勃“天才”的句子。这一标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在回答的过程中,那些文言知识储备充足,善于思考,乐于发表观点的学生展示得非常精彩。有的学生的答案和材料原文大相径庭,甚至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理据对传颂至今的名句提出质疑,获得了全班的掌声。但这种精彩的回答只是个别小组的展现,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对课文没有进行统一的梳理,所以出现了对于课文内容和情感掌握不准的现象。所以,在点评学生讨论成果的时候又要进行了对课文字词的疏通。这些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成果展示环节进行得不连贯,课堂的节奏受到了影响。最后,因为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所以导致学生的很多回答都超出自己的预设。原本,学生的多元回答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契机,但是因为自身预设不足,导致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严重影响了探究的效果。设置探究问题时原本是希望借助《唐摭言》记录文人轶事的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好。

这一次充满波折的探究,鞭策我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方法进行一次反思。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探究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以学情为出发点。《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本身难度就很大,而引入的资料又是文言文,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在没有认真阅读之前就产生一种排斥情绪。本想借此激发学生兴趣,反而拉大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而材料有没有用,有没有趣绝不能仅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必须站在学生的层次进行筛选。其次,探究题的设置不能独立存在,它是整个课堂的一环,与课堂的节奏、重点息息相关。一道题目的设置位置不能随意而为。尤其是探究性题目,活动所占时间长,内容丰富,本应成为课堂的亮点,但随意的设置只能落得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把这样一道题直接设置在第一课时,并且只在齐读课文之后就进行讨论实在是揠苗助长,让刚刚开始预热的课堂产生了许多的波折,在这波折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老师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最后,探究题的设置确实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要求学生得出唯一的“正确答案”,也确实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但它对教师的预设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依据学情全力完成预设。全力完成不仅仅是要预估出可能出现的答案的数目,更需要的是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答案预设出点评的角度和引导的途径。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方法的建立者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建设,才能为课堂锦上添花。所以,在准备这一道探究题时,自己甚至应该把每一句都带入到材料中,去思索其可能性,去思索引导的途径。

虽然,目前没有机会马上再进行《滕王阁序》的教学,但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调整。首先,降低材料的难度,让材料真正具备学生需要的趣味性,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助资料,而不是“拦路虎”。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给出适当的注释,或者在小组讨论前先找文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语段的疏通。如果在理科班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考虑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这一材料。毕竟提供材料的目的不是为难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较为生动、具象的情境。第二,改变抛出探究题的时机。可以在学生疏通文章大意、解答完重点字词后再抛出这一问题。或者,在谈及王勃英才天妒之时作为英才的证明,提出这一材料,会稍微自然一些。最后,既然鼓励学生答案不唯一,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教师自己更要多思考,全面预设。在引导时,可以更加关注文章的文体特点、文学常识、意境营造、句子位置等,强调回归文本,关注文体的重要性。点评上要增强总结性,提高启发性,自己先去细致的分析文章各句的内容和效果。

经过反思,在准备《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又萌生了再次尝试设置探究题的想法。在课堂呈现的过程中,课程前半程,依据课文文体特点,借助课件将课文内容改为微信群聊的形式。在讲到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哂”的时候,在PPT的微信群聊界面上给出一个表情“”,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个表情背后的含义。此次授课的班级是理科班,学生们对于这道题的兴趣非常的浓厚,回答异常积极,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这一探究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之前的失败之上的。首先,这篇文章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册中,属于选修内容。此前,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足够用来疏通这篇课文。而《侍坐》本身的难度也不在于文言字词的理解,而在于通过孔子对各弟子言志的反应来了解孔子之志。所以在进行探究问题前不需要进行过细的字词梳理。其次,这一次探究问题的设置没有局限在书本资料之中,而是选取了学生非常容易接触到的、感兴趣的的微信、群聊和表情包。同时,利用了表情符号的多义性,借住表情符号含义的演变来引起学生的讨论,为这次探究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预设的了学生的多种回答。在学生出现多种解释的时候也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采取存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后半程的第二次探究,即探究“孔子之志”。这时,抛出五位现代学者对于曾点之志的解说,让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选取现代学者的解说不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是真正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梯子”的材料。最后,学生在选择支持哪位学者观点的过程中就较为自然的理解了孔子之志。当理解了这一关键问题后,微笑背后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整体上,这堂课也就形成了环环相扣,逐层加深的结构。虽然最后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但是因为前一个探究题的存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大增,有了不断探究的动力。最终,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到拉近学生与经典课文、传统文化的距离的目的。

探究式学习不仅非常适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实际学习情况上看,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大但高中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不再像小学、初中那么积极。所以高中课堂需要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积极表达观点的学习模式。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调整教学内容。从新课程改的角度上看,探究式学习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需要经过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展示等过程完成探究式学习的任务。这些环节恰恰满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项要求。正因为如此,就需要在设置探究问题时慎之又慎。经过这两节课的实践,我认为在设置探究题时,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量为出发点,以此搭建学生能够踏得上的阶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尺,以此设定探究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有可能设置出一道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题目。当然,在设置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课文本身的重点、课堂的节奏等等。

总而言之,在学习的道路上,学生才是自己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不急不躁,不陵节而施,这样才能设置出适宜的桥梁让学生跨过天堑走出一条灿烂通途。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