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无缘无故老先生 2021-03-10
原创书法屋2019-07-26 17:08:50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股墟甲骨是公元前130年至公元前1027年近300年间的商代王室档案,部分甲骨卜辞留下了“贞人”(主持占卜者)的名字。文字绝大部公被和其中可释读的有2000个。甲骨文中偏旁部首的结构、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很多结构自由而生动。甲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期,每期都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安静雅致有的严谨整饬、有的奔放恣肆。同一时期内风格也有变化。

二、金文

金文指金属器上刻、铸的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青铜器上的文字。

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青铜器上文字很少,商代后期字数渐多,有的多至40余字。由于文字是铸造出来的,笔画显得圆浑、敦实,但不同器皿的铭文风格各别。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商代金文代表作品如:

《四祀邵其卣》,憨厚质朴,外形随结构而自由变化,

各字只是朴索地摆放,处理各字之间的关系时似乎毫不经意,但客观上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各行之间有穿插,经意与端正紧密结合得极好。

从商代至战国,是中国书法史上铸造文字最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刻制文字的第阶段。它奠定书法中些极为重要的东西,特殊线条的审美趣味、神秘感、内部空间的均匀分布原则、根据结构的索复程度而处理外形的原则、行同与字间空间的灵话处置等。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金文大多铸造而成,再经过拓制,线条具有特殊的质感,浑厚而抽朴。此外,铸刻线条与书写线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件金文作品并未在书写上给出具体的范式,后人临写时,必须在笔法上作出自己的设计,于是不同的人去临摹同件金文作品,会出现迥然不同的风格。这为人们的想象力留出了施展的空间。

三、先秦墨迹

先秦墨迹包括从商代到战国的墨迹。它们与各个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属于同类型的文字,但又无法用甲骨文、金文的名称来指称。

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与铸造、刻制的文字笔画质感完全不同。

战国墨迹主要保存在帛书与简牍中。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20世纪30年代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是幅接近正方形的丝织物中间两段文字书写方向相反,四周环列12段文字,被各种神怪图像隔开。

简续的使用最早可能出现在商周时期,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是战国简牍,《信阳楚筒》. 1957年出土, 摆动的笔法与《侯马盟书》如出一辙,笔画熟练、匀称,书写精美,字结构趋于方正,与楚帛书一样,右侧略向上倾斜。

先秦墨迹的共同特点,首先,是作品的书写水平给人印象深刻。盟书字体密集,但依然条理分明,笔笔到位;而简书结构精美,字距疏阔,整饬、空灵兼而有之,流动中不失从容之致。

其次,不同字迹的书写水平比较接近,用笔方法也比较接近。很可能先秦时期掌握书号的人为数不多,但是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这与汉筒中所反映出的情况很不样。汉简书马水平差距很大,说明书写者已经包括非常广泛的人群。

再者,日常书写的笔法在铸刻文字中几乎没有得到到反映,映但是在简牍中却反映得十分清断。这是早期汉字书写的真实状况。

四、小篆

秦代统一文字,在秦系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统一异体字,简化结构,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小篆。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小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象形的意味,朝抽象符号迈进了大步:古文中幕形的成分被淡化,摹形的曲线和由线被其也形状的线条所代替;作品中所有线条能够统使用规范、简化的笔法:所有结构能够拨统的空间原则来处理。 它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古抽、神秘的氛围,但给技巧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使笔法能够朝流畅、就练、复杂,使结构朝自由、灵动、连续变化等方向大步推进。

小篆笔画匀称,粗细变化很少,结构上较大篆简省,构成规律比较清晰,装饰性强。它是后世使用古代文字时选用的主要字体。

《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立(公元前219年)。线条接近石鼓文,但笔画较为平直,结构较为方整(图4-16)。传世拓本残留一百余字。

读懂中国书法书体演化史(上)

《峄山刻石》亦为秦始皇东巡时所立,原刻不存,南唐徐铉募刻,基本上反映了秦代篆书的面貌。结构舒展,笔画均匀。虽然排列整齐,但每字的结体仍能随着结构而变化,笔画长短,各字外形、大小,均变化丰富而微妙。后世书写小篆,把这些变化全部抹平。

秦代统一度量衡时,在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颁行全国,诏书有的刻在标准器上,有的刻在所镶嵌的铜板上,这些刻有诏书的铜板被称为“诏版”,诏版文字刻制而成,笔画都尽可能化作直线,少量的曲线在其中特别醒目,起到调整节奏的重要作用。刻制时想尽力保持结构的规整,但又不容易控制,因此竭力保持规整的欲望和手工制作的不规整性,造成了作品特殊的生动感。

汉代,由于隶书的发展,篆书失去了它的地位,但人们目之所及,遗迹尚存,自然会受到影响。与当前的书写风格拉开距离,是人们容易产生的心理,也是某些场合的特殊需要。小篆在汉代某些场合一直被使用着。

文章内容较长,分为上下篇,敬请关注。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资料来源网络,为传播而发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凌晨

收藏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