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huifedema 2021-03-11

破译五运六气(5):

第二章 生命与运气(上)

作者:高儒贵

正文: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

所谓“上下”,指的是地球系统;“气交”指的是地球的气化系统;而“人气”则指人的生命系统。人居天地之间,气交之中,一句“人气从之”,就鲜明地告诉我们,天地、气化与生命,是三个不同等级的存在系统:天地、气化是第一性的,生命是第二性的,人的生命由天地、气化派生而来,生命运动仰赖和遵从于天地、气化运动。

人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必须顺应自然。所以《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时摄生法则。

今天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面认识,还不能彻底解释神秘复杂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第二节 天人合应的运气实质

如前所述,系统分为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目前人工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可是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属于自然的自组织系统。西医采用人工系统的方法研究人,进入了误区。中医所以不同于西医,是把人看成附属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自然之物。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产物,“人是一小天地”,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完美复制。

《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认为人是一小天地,则人应与天地具有共同特征,包含有自然界的全部信息。《内经》所以用河图解释人与生命,即基于这一立场,是对人进行“道法自然”的深化剖解。

那么,人与自然统一性的根本体现在哪里呢?《生气通天论》中的一段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此寿命之本也”。

“其生五”就是五运;“其气三”就是六气。“此为寿命之本”,即是说五运六气是生命的本质。天地、气化以自己的本体样式复制了生命,人体的功能活动表面上看虽然多种多样,但五运六气是最潜在的和最根本的生命机制,人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在五运六气的制约下进行的。天有五运六气,人也有五运六气,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其实质是以此五运六气相合相应。

(一)天人合一

人体有没有五运呢?《气交变大论》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五运更治”,显然说的不是季节五运,根据后文“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等语的论述,这个“五运更治”,是指人体五运。《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则更具体地指明了天人相合、相通的途径和方式,并将人的五运落实在五脏之上。

五运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潜在形式,五脏的关系首先是五运的整体统一关系,五行则是在五运基础上所发生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如果脱离五运而论五行,五行就是无根之水和无本之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天人合一的实质,还体现在天人以六气相合。因天之五运产生六气,而人之五运亦必化生六气。故《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论点后,又在《五运行大论》中具体讨论了“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的问题:“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天有五运,人亦有五运,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二者以五运六气相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结构同一性和运动的同一性。它是天人相应的基础。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二)天人相应

所谓天人相应,即天人之间的感应或呼应。而感应的契合点亦在于五运六气。

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肺应于秋,肾应于冬,脾应于四时而寄位于长夏。天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更替,在人的心理上,则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变化。而在人的病理上,则春病在肝、夏病在心、秋病在肺、冬病在肾。《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以及“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就是人之五运与天之五运在病理上的感应。

在气化的感应上,《金匮真言论》在论述一日之四时时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而人亦应之”,即指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转化变生六气,而人体内的阴阳亦同时进行着消长转化,也以六气与之呼应。《五癃津液别》又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就是天人之间在气化感应方面的具体生理表现之一。

(三)天人合应的机理

生物钟现象在《内经》中属于常识性的知识。如《内经》中反复强调的“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是为周年节律。《岁露》说的“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是为周月节律。《生气通天论》说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为周日节律。

天人之间为什么能感应?根据现代科学的“场”叠加原理,是因为人与天叠加在一起,存在着密切关联的相类的结构方式和运动形式。《易经》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也”,强调指出,事物之间,只有属于同类,才能相合、相应。《吕氏春秋》则以生动的例证说明了这个道理:“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物类相同的会彼此召引,气味相投的会彼此投合,声音相同的会彼此响应。敲出宫音而宫音共振,敲出角音而角音共鸣。在同样高的地面上倾水,水自然流向潮湿的地方,在同样的木材上施火,火就先向干燥的地方燃烧。

以此道理验之于人,则春夏天阳升发,与之相应,人体内的阳气亦升发,代谢旺盛,产热增多,故春夏时人易汗出。秋冬天阳下降,人之阳气亦开始收藏,则代谢水平低下,产热减少,故人秋冬时皮肤闭敛而无汗。人体正是以自己的五运阴阳呼应着自然界的五运阴阳,才发生了与自然同步的周期性生理现象,至于寤寐之理,概与此同。

以钟的形式模拟生物的周期现象,实是一个高明的创意。钟盘如环无端,钟针周而复始,活脱脱就是五运阴阳的标准模型:钟盘的上下左右中,犹如五运之五方,钟针的旋转过程,犹如阴阳之运动。地球自诞生始,就以五运阴阳的形式运动着,地球以下各层次系统的运动,亦无不是五运阴阳的模式,子系统具有母系统的特征,母系统规定子系统的特性。

故天人相合者,以此同构相合也;天人相应者,亦以此同气相应也。五运阴阳就是这样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它不是某一两种物质可以替代的,而是无所不在的整体效应。冥冥中它主宰着世上的万事万物,整个宇宙都在它的指挥下同步运行。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第三节 五脏运气

《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有运气,人亦有运气,人之运气与天之运气在存在方式与运动形式上是根本一致的。《五运行大论》在介绍完了天地、气化的存在及运动形式后,即开始论述人的运气,首先提出并解答“风寒暑湿燥火,在人合之奈何”的问题。

“神(这里指阴阳变幻的五运秩序)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内经》以天人相合、相应的观点,将天之运气与人体五脏进行了严格界定。这种界定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与前述经文“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及“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所反映的天地、气化的存在方式与运动形式相联系,在我们面前又展现出一幅与天地、气化相一致的人体生命存在与运动的立体图像。

肾属水,其气为寒;肝属木,其气为风;脾属土,其气为湿;心属火,其气为热;肺属金,其气为燥。“风寒在下”“下者左行”,则肝肾之气自下而左升;“燥热在上”“上者右行”,心肺之气则从上而右降;脾为湿土,“湿气在中”,故脾居上下之间,左右之界,为肝心肺肾之中轴、五脏运气之枢纽。

以五脏五运构筑的生命模式,是人体阴阳运行于五方,二气分化为六气的综合体现(五脏五运而有五气,但火分君相,言五脏之气即包括相火,实质上是六气。人体相火另有特殊意义,故另辟一节专论)。故运气学说认为人的五脏运动,不是形质的运动,而是气化的运动。

气化运动的实质,归根结底,是阴阳的运动。黄元御对此阐述精湛。他说:“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金木水火,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一)“神机”破译

天地阴阳运动的核心机制是“天枢”,而在人体,阴阳运动亦有它的“天枢”。如《至真要大论》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那么,人体的“天枢”指的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

《五常政大论》有一段藏有极大玄机的话。其文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直译为:神机是中的根本,若神气亡逸则机转停息。气立是外的根本,若气不外立,则生化灭绝。如能准确解读“神机”与“中”,“气立”与“外”的奥秘,将可能打开通往生命之旅的神秘之门。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而稳定的系统。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吸收与排泄,机体内部以分解与化合为形式的同化、异化,是这一系统的二大基本特征。

同现代认识如出一辙,《内经》对人体生命的基本活动,则概括为升降与出入两个方面。如《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指机体与外界环境间能量与物质的互相交流;“升降”,指机体内部能量与物质的生化活动。前者即为开放,后者可理解为稳定。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内经》并没有将人体生命的基本活动,停留于升降、出入的表面认识,而是进一步追寻其发生机理,发现了这两个方面与神机、气立的密切关系。正如本论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那么,升降、出入与神机、气立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对此,《五常政大论》则提出了“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的论断。所谓“根于外者”,即指出入的根据;“根于中者”,即指升降的根源。将上述经文综合体会,《内经》所要表达的意图已经十分清楚了,即:主持升降的,把握在位于机体内部的“神机”。制约出入的,决定于位于机体外部的“气立”。由此可以推断:神机与气立是升降与出入的主导机制。

既然神机、气立是升降、出入的主导机制,就一定在人体有其合理的生理存在基础。那么,它们的存在基础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这两种机制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呢?

《营卫生会》有一句话:“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若把这句话与神机、气立相联系,那么神机主内主升降,气立主外主出入的全部意义就豁然明朗了:太阳就是气立,太阴就是神机。太阳主外,以寒水司气,行立一身之表,主皮肤而统营卫,人体的内外环境,赖此以交流,太阳就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的生理基础(气立的机理与意义将在后文讨论)。

何谓“神机”?《五运行大论》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阴阳变化于五位,在人而为五脏,故神机的“神”,在广义上指人体阴阳的运动秩序。机者,机关,机要,机制,机枢也。

所谓“神机”,即主导五脏阴阳运动并确立秩序的枢要机关。人之五脏,脾为太阴而属土,太阴脾土主内、主运化,以湿气当政,主持和调节人体内部的脏腑气化运动,处于气交之中的关键位置,为上下之中轴,左右之枢纽,交通水火,转运金木,故太阴为五脏阴阳运动的枢要机关。分析至此,已经有理由确信,“神机”即是人体的天枢。天枢、神机,同一义也,俱指太阴脾土而言。

神机转运,如轮之毂,如户之枢。上下之升降、左右之回旋、阴阳之互根互生、彼此之消长转化,皆赖神机健运而实现。

五运六气中寻“神机”

(二)黄元御的中气理论

神机虽记载于《内经》,但并未引起后世的关注。真正发现神机精义并与脏腑机能密切结合者,功在黄元御。他将神机称为中气,并使之系统化并创立了中气理论。他在《四圣心源》中有详细论述,节录如下。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意精矣……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元御对“神机”的发展,是将阴阳胃土纳入中气之中。脾与胃以膜相连,共处中焦。一阴一阳、一燥一湿,阴阳互动,燥湿相济,二土亲合,共同构成脏腑气化运动的核心,协同完成转运机能。中气理论体现了事物普通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符合《易经》河图的世界本体样本,以及《内经》五运阴阳的自然模式,因而也就能够正确反映人体内部脏腑活动的真实机制,它对生命本质的揭示是透彻的。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与《内经》的神机概念并不冲突。因土性本湿,故湿为太阴脾土的主气。又因“湿气在中”,故《内经》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土为枢机而主持人体内部的阴阳运动,故又曰“太阴主内”。

阳明胃腑,虽亦属土,然是燥土而非湿土,湿为主令之气而燥为从化之气(燥湿主从,亦即六经标本中见之义,详见后文)。燥与湿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湿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燥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故燥湿同宫,总以湿气为主。《内经》略燥而言湿,乃是表达偏重之意。脾湿胃燥,均为土气,土居五运方位之中。既曰“在中”,未尝不包含燥土在内。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既强调了太阴湿土脾,又阐明了阳明燥土胃,是在全面、完整地理解《内经》“神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而形成的。

《易经》的河图、《内经》的五运阴阳、黄元御的中气理论,一脉相承,体现了一个普遍真理,即物质运动的核心系统形式。从天地运动到气化运动,再到人体的生命运动,是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自然系统。而任何自然系统的有序水平,都来源于系统的核心运动,都不能脱离和违背这一自然法则。

人体是最高级、最复杂,也是最有序的生命系统,生命运动的微观细胞水平上是有核心的,人体就相当于放大的细胞,在宏观整体上的运动也必定遵循系统的有核原则。则《内经》提出的以阴阳为内容,以五运为形式,以“神机”为核心的人体生命运动立体模型,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核心理论不谋而合,不能不令人慨然钦叹!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