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图书馆

 昔我往兮 2021-03-16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八——读“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案笔记

此案二例均是三仁汤为主方治疗。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药为君药得名。其功效主要是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为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三仁汤虽然由吴鞠通命名,但叶天士却经常用此方。有文献指出:“在《临证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则医案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并命名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方而不给方命名,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天士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一是慢性肝炎患者,症见脘胀纳差,舌苔白而润,用三仁汤加味,处方如下:苦杏仁6g,薏苡仁6g,白蔻仁3g,梗通草3g,滑石粉9g,川厚朴3g,法半夏6g,淡竹叶9g,青连翘9g,嫩白薇9g,当归尾9g,太子参6g,甘草梢3g。此方药物用量很轻,与吴氏三仁原方用量比例很是不同,吴氏三仁汤中杏仁、半夏用至15g(五钱),薏苡仁、滑石用至18g(六钱),均用量较大,当然,临床用方不能拘泥于原方,根据需要进行药量加减以及药味加减是常有的事,也体现了灵活变通。岳老于三仁汤基础上加了清热解毒之连翘、白薇,还加补气之太子参,活血之当归尾,另外还加了少许甘草梢。一般认为湿滞者,邪未祛,补养之药不宜用,太子参之类当慎,甘草之甘碍脾,不利于祛湿,三仁汤本无甘草,但岳老这里仍然使用,也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可见活法在人,事无绝对。三仁汤是临床常用之方,使用范围广泛,如外感发热、痹证,皮肤科之湿疹、痤疮等,而不仅限于中焦湿滞,只要病机符合湿热为患,均可加减运用。

大通草

针对此患者平素喜食水果,岳老还特意嘱其“少食水果以免积湿。食用水果目前已是相当普遍了,然而水果并非人人皆宜。由于水果乃生冷之物,且多味甘而性寒凉,脾阳虚及湿滞者,食之有害无益。

例二为一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儿,西医治疗数月,谷丙转氨酶仍不能降至正常,患儿毫无所苦。对于化验指标有异常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如何辨证是个难题,如无症状的蛋白尿或血尿患者。岳老给我们作出了示范:通过细心检查,发现其上腹部皮肤较他处为热,且有脉象滑大,指纹略青,舌苔白,舌质红之表现。据此认为是“肝胃二经蕴有湿热”,而用三仁汤。在这里,岳老不仅诊查了舌脉,还做了腹诊,从而发现蛛丝马迹。正如案中所说:假使没有腹候、脉候、舌候之详细诊视,则不能找到治疗的目标,势必杂药滥投,很难期其必效。这确是经验之谈,对于看似“无证可辨”的患者,还需细心诊查,如果不能找到治疗依据,必定无从下手,何谈疗效?

薏苡仁

此二例共同的特点是不用所谓“护肝降酶”之药,而迅速降低了转氨酶,症状亦随之消失,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湿热一除,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肝功能也就正常了。最后按语中还提到了“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其意思是治疗应当先求病之本,求病之因,然后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观察到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于湿温,这也是这类患者病程长的原因,三仁汤在疫情期间也用得比较多,我们的体会是效果不错。

( 科普中医知识,分享实战经验。关注小柴胡,中医路上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