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雄志:伤寒论之平脉法总论 | 山海精舍

 ss 2021-03-28

图片

图片

图片
《伤寒论》原序讲:“勤求古训,博釆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的主要诊病方法是平脉辨证
 
又讲:“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脉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这段讲的是当时大夫诊脉的一些陋习。“按寸不及尺”,没有去比较寸与尺,这是阴阳脉法的问题;“握手不及足”,我们不只是要握手,还要摸足,来判断疾病是不是在少阴、厥阴,这一点我们在讲三阴直取少阴的时候已经讲过;
 
“人迎趺阳,三部不叁”,这是遍诊法;“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为什么要满五十呢因为有的脉要候,比如肿瘤的脉,要等它来。
 
我们先讲《伤寒论·平脉法》总论。第一“脉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说的是阴阳脉法。阴阳脉法有两种方法来定阴阳,一种是脉位,另一种是脉性。
 
“呼吸出人,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呼吸出人”指的是出入脉法,如“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这就是讲出人脉法。
 
“上下于中”指的是阴阳脉法,就是寸脉与尺脉的比较,如《伤寒论·平脉法》说“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这属于阴阳脉法的范畴。“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四时脉。
 
后面还有五脏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合起来就是四时五脏脉,是常象。“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尺寸参差,或短或长”指的是气运脉法,把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进行比较。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这也是气运脉法,讲脉的升降出入。“变化相乘,阴阳相干”,“变化相乘”指五行的生克乘侮,这是讲五行脉法;“阴阳相干”是阴阳脉法。“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是平脉的总纲,辨脉的太过与不及。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表里是出人,三焦是升降,表里三五章平焦就是气运脉法讲的升降出入脉知其所含,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我们说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而平脉总论包含了我们脉法里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下面我们一一详述。

1

遍诊法

《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遍诊法的原理。原序讲:“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是位于喉结旁的颈总动脉,寸口位于桡动脉,趺阳是足背的胫前动脉。
 
图片

张景岳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怎么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四圣心源》的解释是“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候六腑”。
 
人迎脉
 
《灵枢经》上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是因为寸口脉候的是三阴,人迎脉候的是三阳。这里要注意一点《脉经》里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很多医家都批驳《脉经》的说法。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有说:“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
 
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与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大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
 
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四圣心源》亦云:“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那么人迎脉怎么去和寸口脉比较,来断三阴三阳呢?
 
因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灵枢经·禁服》曰:“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两倍在太阳,三倍在阳明。如果大于四倍,叫溢阳,阳气外格,死不治,就是阴阳即将离绝。
 
同理,寸口大于人迎,一倍在厥阴,两倍在少阴,三倍在太阴。如果四倍是溢阴,也叫内关,也是阴阳离决,是因寒极而阴阳离绝。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桡动脉和颈总动脉,来判断三阴和三阳
 
趺阳脉
 
趺阳脉在足阳明经。《伤寒论》原序有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握足,实际上趺阳脉、少阴脉和太冲脉都在足。阳明经的趺阳脉可以候胃气。

《伤寒论·平脉法》讲趺阳脉的异常,都与脾胃有关
 
3 少阴脉
 
少阴脉在太溪穴,候的是足少阴肾经。《素问·三部九候》讲:“下部地,足少阴也”,讲的就是少阴脉。
 
第一,少阴脉细,“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第二,少阴脉涩,“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这与寸口脉讲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是一个道第五章平脉法理。
 
第三,少阴脉沉紧,“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第四,少阴脉滑数,“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就是摸到足少阴脉滑数者,阴中生疮。
 
实际上诊寸口脉也能知道,后面我们会讲怎样通过诊寸口脉来确定阴中生疮。由此可见,足少阴的脉与寸口脉的尺脉是同理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至于手少阴的神门穴是候心的,这里不再赘述。
 
4 太冲脉
 
我们讲六经化生时已经讲过太冲脉。太冲脉在哪里?
 
太冲脉在足的第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那里有条动脉,就是太冲脉。

《素间·上古天真论》有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说太冲脉是候厥阴经的。
 
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这也是我们的口诀,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殖系统,可以诊太冲脉来判断有无异常。
 
遍诊法还有其他的脉法,将来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因《伤寒论》《黄帝內经》中已经讲了一些,所以我不再详细讲,也不讲得太复杂了。

图片

2

阴阳脉法



接下来我们讲《伤寒论》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到“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阴阳是怎么定的在《伤寒论论》里第一用脉位来定,寸是阳脉,尺是阴脉。
 
第二用脉性来定《伤寒论·辨脉法》里讲:“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寒病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论研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伤寒论·平脉法》有言:“何以知究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这是在用脉性来定阴阳,主要有三种状况:第一是阴阳虚,第二是阴阳结,第三是阴阳搏。
 
1 阴阳虚
 
1.1 以脉位定阴阳虚
 
先看怎样用脉位去定阴阳虚。寸为阳脉,尺为阴脉。
 
《伤寒论·辨脉法》中讲:“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何谓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即寸脉微,阳气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阳不足,阴气从尺脉上人阳,发生恶寒。何谓阴不足?“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这是讲阴不足。“阳气下陷人阴中”,阴不足就发热。
 
阳不足是阳虚,阴不足是阴虚,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内热。这就是聚类法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脉理。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就是说如果只能摸到寸脉、关脉,关脉以下摸不着了,或者只能摸到尺脉、关脉以上摸不着了。前者是阳绝,后者是阴绝,都死不治。
 
图片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在寸为格,吐逆,不能进食;尺脉浮大为关,小便不利。
 
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来治脱发、失眠,如平脉尺脉浮大,就可知不只是脱发、失眠,患者更需要治疗的是小便不利。
 
这种患者初为早泄,久为阳痿,且导致输精管道炎症,也可能不育。目前男性卫生做得较好,大部分泌尿系统感染都是性病。
 
很多人来找我看病,说有失眠、脱发、疲乏等,实际上他是下身潮湿,阴囊汗出如油,臭气难闻,早泄,性功能异常,这种人以前有过泌尿系统感染。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讲:“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浮者在前就是寸脉浮的在表,尺脉浮的在里。尺脉浮的怎么样?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穴位定在哪里腰痛的穴位是腰阳关穴。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翕就是我们讲的浮。忽然之间浮,忽然之间沉,名为滑。
 
沉是阴脉,浮是阳脉,阴阳和合,故令脉滑。浮和沉搅在一起,就像一个球在转动。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即阴囊潮湿,汗出臭垢。
 
《伤寒论·平脉法》说:“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因尺脉是阴脉,而寸脉是阳脉,寸脉微故虚损多汗。
 
1.2 以脉性定阴阳虚
 
我们再讲怎样以脉性定阴阳。《伤寒论·辨脉法》上说: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前者在三阳,后者在三阴。弦指弦而无力的脉,病在厥阴经。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为什么呢?
 
阳病见阴脉的人,就是正虚。如果在三阳经见到细脉,都是正虚,不见得是死脉。比如说太阳病,脉当浮,如果脉沉,叫脉反沉,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此即太少两感证吴《伤寒论·辨脉法》也讲了阳气微与阴气微的特点。
 
述伤“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就是摸着像肥肉一样无寒力,书中认为这是阳虚。“脉萦萦如蜘蛛丝者”,这是细病脉,书中认为这是阴气衰。
 
所以“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杂论欲寐也”,微是阳微,“脉瞥瞥如羹上肥者”;细是阴细研究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2 阴阳结
 
《伤寒论·辨脉法》上说:“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阳结是阳明阳结,大承气汤主之阴结是少阴阴结,大黄附子汤主之。所以大承气汤证脉浮大数,能食,不大便。而少阴阴结,脉沉迟,不能食,大便反硬。
 
《伤寒论·辨脉法》中讲:“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阴阳结脉象的区别:阳结的脉是大脉,“脉蔼蔼如车盖”,“伤寒三日,阳眀脉大”;
 
阴结的脉是细脉,“脉累累如循长竿”,即“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是沉细脉。如果伴有疼痛,就可以出现弦脉或紧脉,这就是大黄附子汤有细辛的原因。
 
最后简单谈一下促脉和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3 阴阳搏
 
《伤寒论·辨脉法》中讲:“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关脉在指下晃来晃去,如一个豆子,或者说像有头一样,这就是动脉,叫阴阳搏,实际上这是肿瘤的独特脉象。
 
综上所述,阴阳脉主要是辨阴阳虚、阴阳结、阴阳搏
 
第一是阴阳虚,阳微阴细,寸微尺弱。在脉位上是寸微尺弱,寸是阳脉,尺是阴脉。
 
在脉性上阳微阴细,微是阳虚,细是阴虚。“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微是阳微,细是阴细,阳微阴细,寸微尺弱。但是细脉有时也主阳虚,寒性收引,如当归四逆汤证的脉细欲绝。欲绝之脉在厥阴经,除此之外就是阳微阴细。
 
第二是阴阳结,浮大数脉,是大承气汤证的脉;沉细弦脉,是大黄附子汤证的脉。最后一个是阴阳搏—动脉,形冷恶寒,“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这是肿瘤的独特脉象。

3

五行脉法

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右手的寸、关、尺,指肺、脾、肾,五行是土生金,金生水。左手寸、关、尺,指心、肝、肾,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代表冲脉。

火有三,君火是左寸脉,相火是左关脉,命火是左尺脉。把五行定在左右手上,右手、左手的寸、关、尺,分别是肺、脾、命门心、肝、肾。

右手主气、主水,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左手主火、主血,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

气、血、水、火,实际上就是阴阳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脉的相克关系。纵,指骄纵,乘其所胜;横,指横逆,反乘其所不胜;逆,子乘母。顺,母乘子。

脉的生克乘侮包含了以下几点:

图片

第一,四时乘侮。四时脉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夏天应见洪脉,脉反沉,是水来克火。因洪脉是心脉、火脉,沉脉是肾脉、水脉,所以夏天脉反沉,就是水来克火,叫作“纵”。

第二,脏腑乘侮。比如右手关脉候脾胃,如见弦脉,就是木来克土。

第三,脉证乘屬侮。如咳嗽因肺病,见脉弦,就是木火刑金。五行脉的生克乘侮,可见于四时乘侮,可见于五脏乘侮,也可见于脉证乘侮。

四时五脏脉法见于《伤寒论·平脉法》《素间·藏气法时论》。其中,“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是四时脉法;“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是五脏脉法。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由此可知,弦而无力是肝脉。

如果是“纯弦脉”,弦如刀刃“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这是真脏脉。其他脏器的脉法,可以类推。

《素问·藏气法时论》上讲:“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是在强调五行脉生克乘侮的重要性。

4

气运脉法

第三个脉法是气运脉法。气运脉法主要讲脉的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升降出入,是《伤寒论·平脉法》中讲的“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升降浮沉,是《伤寒论·平脉法》里讲的审察表里,三焦别焉”。表里是浮沉的问题,三焦是升降的问题。用脉的浮沉、长短、来去,定升降出入。

第一是出入法,用脉的来去定出入。

《伤寒论·平脉法》上讲:“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摸脉时,脉搏冲击手,如果来得很快,去得缓,这就叫“出疾入迟”。

图片

来是出、去是入,“名曰内虚外实也”。“来迟去疾,此出迟入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脉搏跳动冲击手的时候,如果缓缓地跳上来,很快又掉下去了,这叫“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

简言之,出人法是根据脉搏冲击手的来与去,判断表里的虚实问题。这种脉法可反映人体气机的出入,脉搏来冲击手代表气机的出,与表证有关系;脉搏掉下去代表气机的入,与里证有关系。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如果脉搏冲击手,来的时候力气不够,去的时候很大,就是里证。以脉搏来去的速度与力量辨别表里,这是出人法。表里是一个什么问题表里就是出人。

第二是脉位法,用脉位辨浮沉。

《伤寒论·平脉法》上讲: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菽就是豆,一个豆就是一个菽。“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这是根据脉力的浮、中、沉三部,把脉分了十二菽,可以辨别心、肺、脾、肝肾。心肺,轻轻地按,其中最轻的是肺,重一点是心;脾脉在中间,再重是肝,最后重到骨头是肾。由脉位的浮沉来辨我们的五脏,这是脉位法。

第三是脉形法,用脉形辨长短。

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气升则水布,肺为水之上源,脾主治水,肾为水之根。气机上升,肺则宣发全身之水,所以气升则水布。

左手的寸是火、关是木、尺是水,水生木,木生火,分述别代表心、肝、肾

人身的火,君火是心、相火是肝、命火是伤肾。心主血脉,肝藏血,肾精血互化,所以火降则血下。举个寒杂例子,女性排除少阴证的心烦失眠,如果舌尖红,那她就要来病。月经。如果舌尖红而月经不下的,是任脉不通,用牛膝一味论研60g,服药后月经就能下。月经一下,舌尖的红色就褪去了。

这就是所谓的火降血下怎么来判断升降呢寸脉过寸,气机上升;尺脉过尺,气机下陷。所以用脉的长短来定升降。

用脉位来定浮沉,就是以按脉的力量来定病性的浮和沉。

用脉的长短来定升和降,就是比较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定气机的升降。气机是该往上升,还是该往下降该用升麻、黄芪,还是该用牛膝、黄桕、泽泻可用脉的长短来定升降。

图片

用脉的来去定出入,脉的来去是脉冲击手指的力量和速度,定出入就是定表里,出入就是表里的问题。人体气血的升降浮沉升降出人,根据脉位、脉形和脉的来去,都可以判断出来。

寸关尺的脉象,可对应人迎脉、寸口脉、少阴脉和浮中、沉。其中,寸脉与人迎脉和浮取脉的关系最密切,反应的病机相似;关脉与寸口脉和中取脉的病机相似;尺脉与少阴脉和沉取脉反应的病机相似。

5

十二脉法

十二脉诀

浮沉定表里脉位,大细定虚实脉形

长短定升降脉体,弦软定阴阳脉力

滑涩定气血脉流,迟数定寒热脉率

十二脉法讲十二个重要的脉。《伤寒论》中有残贼脉,贼就是邪气的意思。《伤寒论·平脉法》中讲:“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能为诸脉作病也。”《伤寒论·辨脉法》上讲:
 
脉法“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这里讲了一些最基本的脉,由此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第一,脉位。浮沉定表里。
 
第二,脉形。大细定虚实。
 
第三,脉体。长短定升降,比较寸脉和尺脉长短,定气机升降。
 
第四,脉管。弦软定阴阳,脉弦在少阳,脉软在厥阴。
 
第五,脉流。滑涩定气血。脉流指脉管里的血液的流动是滑还是涩,是瘀血还是痰湿。
 
第六,脉率。迟数定寒热。所谓十二脉,分别反映了脉位、脉形、脉体、脉管、脉流和脉率,就是脉的位置、形状、脉体长短、脉管张力、血流情况和跳动速率。

6

伏气脉法

《伤寒论·平脉法》中讲:“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欲复下利。”这里说脉微,是在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处方是麻黄细辛附子汤。但是经过少阳就会化热,所以我们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为什么春天病温因为邪气伏于少阳以后,欲下利。《伤寒论·辨脉法》上说:“今复欲下利”,欲下利还没有下利,如果邪气发出来了,就下利。
 
下利脉促,那是葛根芩连汤证,用于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者病毒性心肌炎。这就是我们讲的伏气温病。

7

血证脉诀

平脉辨证,以诀生死

吐血之脉,数大阳亢

弦数肝旺,细数阴伤

芤为失血,涩多血瘀,微细气虚

左脉弦数,肝胆火实

右脉洪数,阳明火炽

平缓为应,浮大堪忧

上实下虚,出血不止

左寸脉盛,吐血频仍

吐血之脉,上循鱼际

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

沉小缓为应,浮洪数堪忧

弦细数防其失音,沉细弱防其泄泻

脉弦苔净,风动人眩。

“平缓为应,浮大堪忧”:吐血见浮大脉,是阳不恋阴,易转厥阴,甚者阴阳离决者死。

“上实下虚,出血不止”:何谓上实下虚就是寸脉大于尺脉,患者出血是不止的,这时要用平冲的药。

“左寸脉盛,吐血频仍”:左寸脉盛,吐血不止,一定要把寸脉降下来。
 
图片

“吐血之脉,上循鱼际”:冲脉是水、木、火的关系,泻火必先清肝,故泻心汤用黄芩、黄连,黄土汤用黄芩、生地。

“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如果左关脉是弦紧脉,会继续出血,因为肝藏血。
 
“沉小缓为应”:脉沉小缓,出血易停。

“浮洪数堪忧”:脉浮洪数,要么继续出血,要么阳不恋阴。

“脉弦苔净,风动入眩”:脉弦,舌上无苔,易动厥阴肝风,比如肝昏迷。

8

肿瘤脉法

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不全的人,面部有特殊表现。
 
这种人携带肿瘤易感基因,不一定此刻已经得癌症,但通过脉诊可摸出有没有得癌症,或者肿瘤是否复发。西医说,由肿瘤细胞的形成到影像发现肿瘤病灶,平均需要两年。
 
中医的脉诊有一个优势,往往可在肿瘤发现前两三年,就能摸出脉的改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让我平脉,我说可能还有胂瘤,她很不高兴,因为刚做了CT没有发现。大概两三年之后发现胆管上皮癌。
 
肿瘤的脉法,第一个是阴阳相搏名曰动,这是肿瘤的脉。还有诸积大法,《金匮要略》上讲:“诸积大法,脉来细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将来在肿瘤六经辨证法里,我们会详细讲肿瘤的面诊、脉诊和舌诊。所以,这里不细讲肿瘤脉法。

9

真脏脉诀

肝绝之脉,如循刀刃,多动风动血。动风,多见于肝昏迷;动血,多上消化道大出血。特点是“脉软者生,脉刃者死”

心绝之脉,其脉躁疾而豆。心衰与休克早期,心率都是增快的,如果不能纠正就进入休克晚期。特点是“脉缓者生,脉躁者死”。

脾绝之脉,软弱无神,胃气已败,不能受药。多见于吴述伤寒杂病论研胃肠功能衰竭,肿瘤恶病质。特点是“受药者生,拒药者死”。还有一种情况是“除中”。也是死证。后面在三阴死证章节中我们再讲怎样辨别“除中”。

肺绝之脉,浮散无根,多见于呼吸衰竭。心衰的早期,究其脉躁疾而豆,到了晚期,浮散无根。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常伴心衰,心肺衰竭。早期躁疾而豆,晚期浮散无根,这个时候心脏要停跳了,它的特点是“力回者生,力散者死”。如果脉力能够回来,就有生机;脉力不回来,就死亡。
 
肾绝之脉,从尺脉断,不沉反浮,浮不一定绝,浮而劲是绝脉。它的特点是“尿出者生,无尿者死”。治疗包括中西医的治疗,无尿者死。
 
还有命脉将绝,瞳孔渐大。这就是我们讲的形神分离。
 
记住真脏脉的特点:肝刃如循刀刃),心躁转豆躁疾肺散浮散无根脾漏 (软弱无力肾弹 (譬如弹指,都是败象。

图片

【声明】本文节选自《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吴雄志著

Shnnkai Vihara | 往 | 期 | 回 | 顾 |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