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激情的语文教育人

 新用户71967ebA 2021-04-03

做一个激情的语文教育人

激情是语文课堂最好的营养品,一节精彩的语文课需要老师的激情来灌溉。缺乏激情的语文课堂只是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被机械化,老师的教学也无生趣。相反,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却惊涛拍岸,卷起千层浪,有声有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语文教学的激情呢?

一、语文激情源于文本

文本的激情,首先蕴藏于作品所描绘刻画的大自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湖泊献给长空的激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山林献给大地的激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荒凉献给壮阔的激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优美献给崇高的激情。天生万物,总在宇宙的造化中,自得其乐地呈现着一份成长中的激情。这些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东西,又怎么能不让我们心驰之、神往之?所以,我们“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文本的激情,其次包孕在作品所呈现出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是少年怀春的青春之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烈士暮年的激昂之情;“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忠心遭厄的郁闷之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宏愿得偿的欣喜之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豁达人生的狂放之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坎坷征途的泣血之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精忠报国的豪壮之情;“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是英雄扼腕的慷慨之情。能够支撑起所有的岁月所有的沧桑的,只是那一口人生真气,只是那一份老而弥坚的信念与激情。也正因为如此,陶潜才在那采菊的闲暇,就那么悠闲地一瞥,便生成出了泽被苍生的闲淡与旷达;东坡才在那九死一生的劫难后,驾一叶扁舟,拨开尘俗的阴晦,走进山长水阔中的超然与不朽。

所以,语文的激情,需要在对文本的亲近中获得。要在亲近文本的同时,找寻并发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因为这些情感因素的碰撞而爆发出灵性的火花时,语文的激情,才能够焕发。

二、语文激情源于作者 

有人存在的地方,便有情感的存在。语文文本的激情之流,自然无法脱离文章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源。赏鉴语文的激情,就不能不关注作者,不能不关注古今中外那些用灵魂与血泪创造出不朽杰作的文人们,正是他们的敏感与激情,才为我们保留了无数的美好与丑恶,才使得我们能得以穿透时空,品尝到道道情感佳肴。

作者之于语文文本,正如同园丁之于鲜花。每一个从事语文学习活动的个体,又怎么能不去关注文本的作者?

没有“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爱国激情,屈原怎么能在那黑暗沉沉的日子里上下求索?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报国热情,杜甫安能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忧患终身?激情与热血,促使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这个“弱肩担道义”的进程中,多少人呐喊呼号,多少人呕心沥血,多少人前赴后继,多少人血染春秋。一个高尚的文人,就是一道生活的急流,他们在时代政治的铁幕下左冲右突,寻找着自身与民族的出路,而这道道急流的汇合,才最终形成了滔天的洪波,也才有了纵横决荡奔腾向前涤荡一切假恶丑的时代潮流。

所以,学习语文,品味语文的激情,就无法绕开对文章作者的纵深探究。不读《庄子》,便无从领会《逍遥游》中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不读《陶渊明传》,便无法解读出《归去来兮辞》中的厚重与飘逸。只有这些作者,以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了,我们才能在他们的作品里,品读出言语缝隙中的生命的活力、情感的激情。也只有如此,语文,才能成为激情的语文。

三、语文激情源于生活

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语文的内涵,固然不及生活的内涵那般深刻丰富,但语文的外延,却约略可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发现、感受、体悟语文的激情,如果不能将语文文本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表层的文字与深层的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语文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而仅仅是汉语知识的集合。

语文的激情,是需要在生活中获取的。原生态的生活,将现实人生的五味日复一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景观,正是我们走进语文文本的依托。没有经历过长久的离别与思念,便难以品读出《静夜思》中言浅意深的思乡之情;没有遭遇过生离死别的丧亲之痛,便难以感受出《祭十二郎文》朴实言语背后的骨肉亲情;没有亲近过名山大川,便难以体会秀美风光的怡情养性;没有历练过岁月的坎坷挫折,便难以领略《赤壁赋》参透人生后的顿悟与超脱。语文就是这样,没有了厚重的生活积累,一切的解读,便都成了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之举。

所以,语文的激情,是必须在生活的海洋中滋养的。唯有生活的阔大,才有语文的阔大;惟有生活的火热,才有语文的火热;惟有生活的激情,才有语文的激情。古人所推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在今天,也具有一种语文学习的真理性意义。

然而,今日的语文,却正在走向一条远离生活远离激情远离生命的路径。这条路,通向分数,通向名次,通向录取通知书,通向老师的奖金和学校的声誉,却唯独不通向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激情。

四、语文激情源于教师

失落的,需要找回;破碎的,需要重构。当语文已成为课程座椅上的一堆零碎时,重构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也就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曾在《教师博览》上看到介绍中国文人教书的文章,其中梁启超先生上课之情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试想,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能忘记吗?

再来看我们现在的课堂,我们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但往往是教师表情淡漠,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这样的课堂可谓波澜不惊,少有高潮,教师不会因兴奋而振臂,因情发而高歌,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学生自然也是中规中矩。像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说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失了激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激情的课堂,如同池中抽干了水;没有了激情的课堂,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没有了激情的课堂,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苍白无力;没有了激情的课堂,课堂不再活泼,学生不再生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这样的观点,也可以借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是什么?这把火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不断提升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能获得的自主学习、自行建构的能力。用什么去点燃?用教师的教学激情点燃、感染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得到的将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下的学习情商的提升。

情动,才有心动;心动,才有行动。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关注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课堂,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更是知情行意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的繁衍与滋生。为了承担这样的重担,为了让语文的激情,能够成为点亮学生的人生之灯的火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怎么能不在语文的道路上,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心灵阳光、激情四溢的人呢?做一个激情的语文教育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