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的眼里,清明节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诗词中的意象,是课本中的节气,是郊游踏青的假期,是跟随家人回家祭祖的热闹。 但这些带给孩子的,更多是对现象的体验和感受,随着渐渐长大,他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疑问: 为什么说“路上行人欲断魂”? 扫墓祭祖不是封建迷信吗? 为什么清明节要踏青、放风筝? 到底能不能说“清明节快乐”呀? ………… 这……是不是被问住了? 事实上,今天的清明节早已不是历史上最初的那个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实则包含了很多文化、感情,以及历史故事,承载着我们的思念、爱和民族归属感。是时候抛开顾忌,解开误会,和孩子好好聊聊清明节了。 家国情怀: 清明扫墓,是爱把家族凝聚在一起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回家祭扫是许多家庭雷打不动的传统。 平时远离家乡的家人们从四面八方团聚到一起,在思念亲人的同时,享受大家族难得的团聚时光。 除了祭奠亲人,清明时,我们也会缅怀那些为我们带来和平安定的英烈们——无论是千古先贤,还是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豪杰,亦或和平时期为人民的幸福付出生命的平民英雄……正是这份共同的情怀,将中华民族凝聚到了一起。 无论我们的诉说、我们的心意,逝去的人是否真能收到,清明节都是一个充满爱意的节日,因为爱,我们聚到了一起。 比起沉浸在哀伤的情绪中,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生命教育: 生老病死不该回避 清明节,免不了谈及生死话题。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总是避讳对孩子谈“死”,和死亡有关的场合,总会刻意避开孩子,甚至提到“死亡”二字都会觉得不自在。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死亡这件事也终究会面对。而清明节,上一堂“生死教育”课或许是个不错的契机。 如果你不知如何开口与孩子谈论“死亡是什么”,不妨看看网友的答案:
当然还有一种更亲切的方法,聊天时,讲讲逝去亲人的故事: 太爷爷是个很受人尊敬的人; 奶奶生前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大伯小时候可是全家的开心果,特别逗; 对了,前年去世的小狗,和我们家人的感情可深了…… 在这些温暖的聊天中,无需刻意说教什么,如何看待死亡、如何怀念亲人、该以什么样的情感去面对死亡,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传统文化: 上巳、寒食、清明……你分得清吗? 接下来,就谈谈困惑许多人的问题吧:清明是个寄托哀思的节日,但同时又是个“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节气,到底是应该肃穆,还是应该欢乐?清明时节的快乐,合适吗? 这就要从清明节的前世今生说起,上巳节和寒食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又俗称为重三、三月节、小清明等,也被叫作女儿节、花朝节。汉代前,人们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就被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
《曲水流觞图》 局部 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节、百五节。现在,人们将寒食节的日期固定为清明前一日。
现在,寒食节早就没有“吃冷食”的习俗了,但这个节日却前后绵延两千余年,一度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如今,寒食节与上巳节都已淡出历史舞台,而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一跃而上,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集上巳、寒食于一身的清明节,祭祀是它,游春是它,欢聚也是它。别在意那么多,用心度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享受春光吧! 编辑:木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