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执医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流注好发部位是 A、头面部 B、骨关节 C、四肢躯干的肌肉深部 D、项后部 E、手足部 2、有头疽患者若伴有消渴病,最易出现的变证是 A、走黄 B、内陷 C、失荣 D、肺痈 E、颈痈 3、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臀部 B、面部 C、四肢部 D、项后背部 E、以上都不是 4、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病情发展则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在9~12cm之间的是 A、痈 B、疔 C、疖 D、有头疽 E、无头疽 5、一中年男性,下腹部生疮,初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抓破之后肿痛加重,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12cm左右,兼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应诊断为 A、疔 B、疖 C、有头疽 D、脐痈 E、胯腹痈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 外感风温、湿热邪毒,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或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房事不节,恣欲伤肾,劳伤精气,肾水亏损,相火炽盛;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均能导致脏腑蕴毒而发。 总之,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素体虚弱及消渴患者易并发本病。若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若气血虚弱之体,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疡科心得集·辨脑疽对口论》云:“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为四候,常需1-3周。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1.内治 (1)火毒凝结证 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溲赤者,加萆薢、车前子。 (2)湿热壅滞证 证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 证候:多见于消渴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证 证候: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1)初起未溃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 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用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 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 (4)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 流注 ![]() ![]() ![]() (1)暑湿流注 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2)余毒流注 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窜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3)瘀血流注 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 (4)髂窝流注 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 若溃后身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虚数等,可能他处另有新发,属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髂窝流注仅发于髂窝部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微汗,纳呆倦怠。2-3日后局部疼痛,大腿即向上收缩,略向内收,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倘用手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痛牵腰部,腹部前突,脊柱似弓状。7-10天,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质较硬,有压痛。约1个月成脓,但皮色如常。可在髂窝部或腰部破溃,溃后约20天可以收口。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难伸,往往要经过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 1.内治 (1)余毒攻窜证 证候: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局部漫肿疼痛,全身伴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脓成者,加当归、皂角刺、炙山甲,去鲜生地;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或紫雪散吞服;胸胁疼痛,咳喘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鲜竹沥、鲜茅根、鲜芦根等。 (2)暑湿交阻证 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布白㾦。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暑化湿。 方药:清暑汤加减。 加减:结块质硬者,加当归、赤芍、丹参;热重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脓成者,加皂角刺、炙山甲。 (3)瘀血凝滞证 证候: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涩或数。 治法: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加减:劳伤筋脉者,加忍冬藤、黄柏、薏米仁、萆薢等;跌打损伤者,加参三七;产后瘀阻者,加制香附、益母草、红花等;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 2.外治 初期肿而无块的,用金黄膏成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贴之。脓熟宜切开引流,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见结块两三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予以彻底切开后换药,可加用垫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