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科学——有头疽、流注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4-07

小执医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图片


1、流注好发部位是

A、头面部 

B、骨关节 

C、四肢躯干的肌肉深部 

D、项后部 

E、手足部 

2、有头疽患者若伴有消渴病,最易出现的变证是

A、走黄 

B、内陷 

C、失荣 

D、肺痈 

E、颈痈 

3、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A、臀部 

B、面部 

C、四肢部 

D、项后背部 

E、以上都不是 

4、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病情发展则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在9~12cm之间的是

A、痈 

B、疔 

C、疖 

D、有头疽 

E、无头疽 

5、一中年男性,下腹部生疮,初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抓破之后肿痛加重,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12cm左右,兼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应诊断为

A、疔 

B、疖 

C、有头疽 

D、脐痈 

E、胯腹痈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图片

图片

有头疽

图片

图片
要点一 有头疽的特点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图片
要点二 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湿热邪毒,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或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房事不节,恣欲伤肾,劳伤精气,肾水亏损,相火炽盛;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均能导致脏腑蕴毒而发。

总之,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素体虚弱及消渴患者易并发本病。若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若气血虚弱之体,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图片
要点三 有头疽的临床表现

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疡科心得集·辨脑疽对口论》云:“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为四候,常需1-3周。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图片
要点四 有头疽的治疗

1.内治

(1)火毒凝结证

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溲赤者,加萆薢、车前子。

(2)湿热壅滞证

证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

证候:多见于消渴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证

证候: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1)初起未溃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

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用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

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

(4)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

图片

流注

图片

图片
要点一 流注特点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图片
要点二 流注的病因病机

总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1)暑湿流注 

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2)余毒流注 

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窜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3)瘀血流注 

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

(4)髂窝流注 

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图片
要点二 流注的临床表现

初起,先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微热而皮色不变。2-3天后,肿胀、焮热、疼痛日趋明显,并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继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

约2周,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溃后脓出黄稠或白黏脓水,瘀血流注则夹有瘀血块。随之肿硬疼痛渐消,身热渐退,食欲增加,约经2周,脓尽收口愈合。

若溃后身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虚数等,可能他处另有新发,属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髂窝流注仅发于髂窝部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微汗,纳呆倦怠。2-3日后局部疼痛,大腿即向上收缩,略向内收,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倘用手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痛牵腰部,腹部前突,脊柱似弓状。7-10天,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质较硬,有压痛。约1个月成脓,但皮色如常。可在髂窝部或腰部破溃,溃后约20天可以收口。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难伸,往往要经过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图片
要点二 流注的治疗

1.内治

(1)余毒攻窜证

证候: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局部漫肿疼痛,全身伴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脓成者,加当归、皂角刺、炙山甲,去鲜生地;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或紫雪散吞服;胸胁疼痛,咳喘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鲜竹沥、鲜茅根、鲜芦根等。

(2)暑湿交阻证

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布白㾦。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暑化湿。

方药:清暑汤加减。

加减:结块质硬者,加当归、赤芍、丹参;热重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脓成者,加皂角刺、炙山甲。

(3)瘀血凝滞证

证候: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涩或数。

治法: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加减:劳伤筋脉者,加忍冬藤、黄柏、薏米仁、萆薢等;跌打损伤者,加参三七;产后瘀阻者,加制香附、益母草、红花等;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

2.外治

初期肿而无块的,用金黄膏成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贴之。脓熟宜切开引流,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见结块两三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予以彻底切开后换药,可加用垫棉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