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诺贝尔和平奖, 是世界公认的和平领域最高奖, 而迄今为止, 中国唯一一位, 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女性, 是她。 这一生她过得太累太痛, 可最终她带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 是最温暖最大爱的一束光, 今年她96岁了, 她值得全中国人认识并记住! 她就是:聂华苓。 1925年,在湖北宜昌, 一个军官家里诞生了一个女婴, 军官给孩子取名聂华苓, 这个孩子的出生, 既是这个家的幸运, 也是这个“家”的不幸。 因为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 母亲发现自己被“骗婚”, 丈夫隐瞒了他已经结婚的事实! 得知自己竟是“二房”的母亲, 一下子崩溃了, 就在她准备自杀的时候, 是4个多月的聂华苓哇哇大哭, 让母亲一下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聂华苓后来说, 母亲是一个被不幸婚姻折磨的可怜人, 而未来的她自己, 却又何尝不是呢....... 11岁那年,父亲阵亡, 聂华苓母亲独自携着自己的四个儿女, 离开了聂家。 孤儿寡母,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 过着颠沛流离的凄凉生活, 聂华苓3岁的弟弟,因无钱医治病死..... 接连失去至亲, 为寻安身之处, 聂华苓跟随纤弱的母亲, 在战火的夹缝中疲于奔命。 他们乘坐小船从宜昌溯江而上, 经过了大大小小的险滩, 好几次小船几乎要倾覆, 终于在惊心动魄中到达了三斗坪。 在这里, 聂华苓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河边玩耍,山上撒欢, 忘记了忧愁,忘记了乱世…… 但聂华苓的母亲感到了忧虑,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 却能感受到知识, 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影响。 14岁的聂华苓被母亲送到了镇上, 这是她第一次离家, 孤身一人踏上求学的路。 聂华苓哭着求母亲不要把自己送走, 母亲一狠心: “你非走不可,不读书没有未来, 我们一家人都活不了命!” 聂华苓在回忆中写道: “当年我十四岁,就在那儿, 母亲流着泪,看我搭上小火轮去巴东。 连连招手的母亲孤立河岸上, 在我的泪水中,越来越模糊了, 从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一次离家漂泊, 竟注定她这一生的流浪。 1926年,聂华苓母亲照片 1943年,聂华苓考上国立中央大学, 求学的日子艰难而又困顿, 馒头像石头那样硬, 被戏称为“啃炸弹”; 糙米、稗子、石子、沙子, 混合而成的“八宝饭”, 都成了人间美食。 为了填饱肚子, 她把锅底那一层糊糊都要细细刮下来, 甚至于,有时要跟狗抢食物。 聂华苓染上了疟疾, 好在她幸运地活了下来。 而山河破碎的痛, 更甚于忍饥挨饿的苦, 眼看大好河山惨遭日本人蹂躏, 聂华苓愤然加入抗日活动的洪流, 她乘船顺江而下,去慰问抗战的伤兵, 为他们唱歌,代写家书…… 也许那个时候,在她的心里, 一颗大爱无声的种子, 早已经悄然种下。 风雨坎坷的日子, 终于在1945年终结。 聂华苓也有了自己的小家, 她和自己的大学恋人王正路结婚了, 然而,她以为的家的温暖, 却不过是另一个“人间地狱”。 王家是个大家庭, 上有老母,下有儿孙,三代同堂。 聂华苓不再自由, 她从今往后扮演的角色, 就是伺候一家人的媳妇。 早上起来, 第一件事是去上房问候老太太, 给老太太倒尿盆,伺候老太太起床; 然后拿着脸盆到厨房盛热水, 帮老太太洗脸。 这样的日子,让聂华苓第一次觉得, 自己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新女性, 在这个大家里, 竟是如此一个“佣人”的存在, 她觉得自己, “好像一个失落的异乡人。” 1949年,在王正路的强烈主张下, 聂华苓随丈夫一起, 带着母亲、弟弟来到了台湾省, 在这个孤寂的小岛上, 一家人窝在小小的房子里, 有时碰上台风刮过, 薄板房子会震得咯吱响, 像是随时会裂开。 生活的贫瘠让聂华苓苦不堪言, 丈夫不知从何时起变得意志消沉, 一大家子的生计, 都得靠聂华苓一个人。 经朋友介绍, 聂华苓在《自由中国》杂志社, 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 《自由中国》是胡适创办,主编雷震, 聂华苓的文学功底, 在这里得到如鱼得水的发挥。 作为其中最年轻且唯一的女性, 聂华苓在这里待了近11年,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梁实秋的散文与余光中的诗句, 都经她之手发表。 可工作的欢喜, 掩盖不了她生活的哀伤, 聂华苓的脸上总是有着淡淡的忧愁, 为了养家, 白天,她在杂志社做编辑, 晚上去一所学校教授英文。 她还怀着身孕, 每天在山坡上费力地踩自行车上下班。 可她的丈夫呢? 因为适应不了贫寒的生活, 性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他消沉,颓废,不管不顾....... 聂华苓与王正路最后一次拍的全家福 就在聂华苓苦苦支撑这个家的时候, 在空军服役的大弟弟,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母亲又因癌症去世....... 这些接二连三的噩耗, 简直要摧毁聂华苓。 而她的丈夫竟在她最脆弱的时刻, 抛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独自一人去了美国。 失去亲人的痛苦, 名存实亡的婚姻, 聂华苓, 还能承受得了多少来自命运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60年的一天, 因《自由中国》批评台湾当局, 老蒋一气之下, 《自由中国》主要骨干被捕, 该杂志被迫停刊。 身为编委的聂华苓, 则受到十分严密的监视。 但在这风声鹤唳的情况下, 她仍无比倔强: 你们可以抓我, 却不能剥夺我说话写字的权利! 就在下一秒可能就抓她的两年多里, 聂华苓坚持笔耕不辍,写下了: 《翡翠猫》《失去的金铃子》等小说, 以笔为剑, 表达她的感时忧国、爱恨自由。 她说, “那是我那段幽暗生活中的一扇天窗。” 也许是这一生太过黯淡, 命运终于, 带给了她一束温暖光明。 ![]() 1963年, 在一次朋友组织的作家交流聚会上, 聂华苓认识了一个美国诗人, 他叫保罗·安格尔。 那时的聂华苓虽背负着生活的沉重, 但她自己始终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她的学生曾这样形容她, “穿着旗袍、高跟鞋, 打扮得很精致,很漂亮。” 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聂华苓, 保罗听她谈到自己那些颠沛的过去, 听她讲自己如何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在谈到创作的时候, 聂华苓的眼里有着璀璨无比的光芒....... 保罗十分惊诧,这样一个女人, 她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风雨捶打, 却还能如此乐观和坚强。 他已经爱上了她, 而自然而然地,在一次次约会中, 聂华苓也爱上了这个高大温暖的男人。 ![]() 在保罗的诚挚邀请下, 聂华苓终于决定, 离开台湾省这个伤心的地方, 来到美国爱荷华,奔向保罗的怀抱。 了解她的朋友说: “聂华苓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 只有像保罗·安格尔这样的人, 才能让她变得小鸟依人。” ![]() 很快,聂华苓和保罗举行了婚礼, 他们住在爱荷华的一栋红楼里, 闲暇时间开车到海边,保罗游泳, 聂华苓便在一旁看书, 岁月静好,阳光温暖, 聂华苓说: “那时我们真的是很开心。” ![]() 聂华苓和保罗的家——红楼 可保罗却敏锐地感受到, 妻子的心里有一处地方, 藏着沉重的心事。 他后来才知道, 那是聂华苓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愁绪。 这一生她都在流浪, 在江上流浪,从小学流浪, 从大陆流浪到台湾, 又从台湾流浪到美国。 她想回却总是回不去的祖国啊, 带给她无尽的苦痛, 也带给她无尽的思念。 为了弥补这份深藏的爱和情, 聂华苓用中文, 写下一篇篇不朽华章: 《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 《失去的金铃子》 《千山外、水长流》《三十年后》...... 她坚持用母语, 因为这是她唯一和祖国的牵绊。 而之后, 因她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 给中国,给全世界, 都带来一次破天荒地改变...... 1967年的一天,聂华苓突然对丈夫说, “我们为何不创办一个国际写作计划呢? 邀请不同国家的作家们, 一起来这里写作,不同文化与成见, 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 一定会碰撞出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你疯啦?”保罗起初十分反对, 因为这样异想天开的背后, 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以及各种琐碎的事务需要落实。 可聂华苓坚持, 笑着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于是, 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学组织: “国际写作计划”, 在1967年诞生了。 ![]() 聂华苓每年都会邀请各国的优秀作家, 到爱荷华访问交流数个月, 大家一起写作、讨论、朗读、旅行。 这是世界文学史上, 前无古人的一幕: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 与生长环境的创作者, 围坐在一张餐桌上, 大家激烈地讨论文学, 往往碰撞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火花来。 有两个作家,一个是埃及人, 一个是以色列人, 因为那时两国正在开战, 两个作家在餐桌上刚见面就怒目相对, 直接将酒杯扔向对方,剑拔弩张。 可相处了三个月后告别时, 这两位作家竟抱头痛哭…… 敌人成为朋友, 他们认为这是聂华苓和保罗的原因, 因这对夫妻, 给人真正的爱与关心。 ![]() 1979年中美建交, 聂华苓刚知道这个消息, 马上就邀请中国内陆作家, 来参与这个写作计划。 1983年,大陆著名作家茹志鹃, 带着女儿应邀来到爱荷华; 接着丁玲也来了、迟子建也来了。 迟子建说: 聂华苓, 最早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活跃作家们, 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某种程度上, 消除了种族敌视与隔阂。 再后来, 汪曾祺、白先勇、余华、莫言、 巴金、柏杨、吴祖光等中国作家, 还有前两年, 被称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残雪, 都先后来到爱荷华。 ![]() 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居然成事。 这是汪曾祺对“国际写作计划”的评价。 迄今为止, 已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0多名作家、诗人, 曾围坐于聂华苓的餐桌上。 作为女主人和组织者, 她热情好客, 每周都带作家们去费用不菲的餐厅聚会, 大家都说她慷慨。 然而她自己用了多年的旧电脑, 迟缓卡顿却始终舍不得更换。 因为她和丈夫为了这件事, 几乎是倾家荡产...... 曾在1976年,世界各国300多名作家, 联合提名聂华苓夫妇, 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女作家, 她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 “世界文学组织第一人”, “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 1991年, 这对世界文坛上贤伉俪走散了, 保罗先她一步走向另一个世界。 孩子们担心她一个老太太照顾不好自己, 要接她到身边生活。 可她一直没有答应, 因为“国际写作计划”的根在爱荷华, 她又怎能舍弃离去? 30年来, 聂华苓支撑着“国际写作计划”的运转, 她住在那所红房子里,从未离开, 连房屋的设施都不曾更改。 在一个屋子里, 有一面墙上挂满了面具, 这隐喻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 种族和背景的人,他们曾在这里聚会, 相互探讨文学、文化和人生, 今天, 面具逐渐陈旧了,可她仍守着它们, 因为这里, 仍是中国作家与国际文坛接轨的, 声誉最高的唯一平台。 ![]() 保罗走后12年, 她写出了传记《三生三世》: 一世在大陆,逃亡; 一世在台湾,苦难; 一世在美国,死亡。 ![]() 这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后来被拍成了《三生影像》, 作家余华说, 看过聂华苓的《三生影像》之后, 十年内不能读传记了。 因为她的命运苦难和复杂,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沉重。 聂华苓曾接受过一个采访, 回顾自己这一生,她对着镜头坦然地笑: 无恨无悔无怨, 时间到了,随风而去。 今年,聂华苓96岁, 已经从“国际写作计划”退休, 但她仍在为这个组织担任顾问, 仍在关注着世界文坛的发展。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 聂华苓在美国二十多年了, 但从里到外,她都还是一个中国人。 ![]() “我是一棵树, 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大陆,台湾,美国, 这三个地方每一处的经历, 都像是过了一生那般曲折。 她的“三生三世”, 承受的苦难太多, 可最后的蜕变也足够惊艳。 经历了逃亡和流浪, 她却在深渊里起舞, 再多的苦难,永远磨灭不了, 她身为中国人的那种顽强斗志! 在国际文坛, 她为中国作家推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为中国文学点燃前行明灯, 照亮世界文学的天空! 聂华苓, 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今天, 就让我们共同祝福96岁的她, 平安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