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茵陈蒿汤

 仲景中医交流 2021-04-13

茵陈蒿汤

【原文】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

用法

1三味药用六碗水煮成两碗,分两次或三次喝完。

2吃了以后,小便真的是像皂角汁一样深咖啡色,肚子整个就消掉。

【剂量】 

1大黄量最小,茵陈最高。或者茵陈蒿和栀子等量。

2150磅左右的中等身材,茵陈用六钱,瘦子三钱,栀子用四钱,大黄两钱,是茵陈的三分之一。

3如果剂量不够,病人也会慢慢好起来,也许几个月;但是剂量很够,一剂。
4、现代剂量:茵陈蒿30克,栀子15克,大黄6-10

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时机】 

1上热、中湿、下实

2这是很标准的阳黄的便秘。病人一进来就全身黄,便秘,舌苔黄。这个是经方的第一方治疗黄疸

【方解】

1大黄去下焦的实;

2茵陈蒿去中焦的湿、去黄;

3栀子去上焦的热、去肝胆的虚热。热从小便利出来的时候很黄。

【应用】

1温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
2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说明】

1茵陈蒿汤不但退黄,还可以清热,同时把湿排掉。是治疗阳黄第一方,鲜亮的黄,舌苔黄腻代表有湿又有热,脉滑数,数者热也,滑者湿也。

2在《解析方剂学》中,茵陈蒿汤应用在治疗腹胀、频尿、口渴、口苦、荨麻疹上。

3整个方剂的药全部都是寒泻的药,有润有燥。

4在药物动力学上,全部是降性,没有升性,是一个能够降逆的方剂,有散有收。方性极端,药简力专。

5整体方性以寒、泻、降、燥为主,纯降不升,收散差不多,偏燥。

【应用集锦】 

1、茵陈蒿汤去黄的专剂。临床上急性肝炎都是阳黄

2、堵塞性的黄疸,就是长肿瘤,或者是宿食梗在胆囊管到十二指肠的地方堵到了。

3、寄生虫跑到胆囊管造成阻塞,胆汁也没有办法出来,于是逆着走,也会造成这种现象。

4、胆结石。胆结石的病人胆囊被石头阻塞到的时候,除了剧痛之外,全身也发黄,也是茵陈蒿汤证。

5、阴黄的情况,暗暗的黄,身体里面寒了,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里面加些附子,因为附子能驱寒,这个处方要因症而做些加减会更好用的。

6、胃中虚冷不忍湿,所以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一定小便难,称为谷疸,茵陈蒿汤加重生白术、生附子。

7、脾太燥了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湿了就是茵陈蒿汤,所以麻子仁丸茵陈蒿汤是相表里的药。

8、阴黄,暗暗的黄,舌润口淡,身冷,汗出脉沉,全无热象,身如熏黄,色黯,或黄色颇淡,身体里面寒了:

1小便利者,术附汤

2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3倪师也因症加减用茵陈蒿汤,里面加些附子,因为附子能驱寒。

9、湿热之口渴:渴喜热饮,口中粘腻或发甜,用茵陈蒿汤。可附子以减苦寒之弊,茯苓以增方药化湿之力。

10、太阳身发黄(恶寒头痛):

1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

2少腹硬、小便自利者,抵当汤下之。

阳明身发黄(无恶寒头痛)

1但头汗、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大黄(茵陈蒿汤)以下之;

2身热、发黄与误治而致者,栀子、柏皮(栀子柏皮汤)以清之。

11阳明渴饮有四法:

1本太阳转属者,尚有表证,小便不利,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

2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加人参汤,清火而生津;燥渴而汗多或小便自利者,不可用猪苓汤;

3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滋阴而利水;

4小便不利,身发黄,腹满者,茵陈蒿汤,以泄满,令黄从小便出。

【比较集锦】 

1、与栀子柏皮汤的比较:

共同点:

(1)都是去阳黄的方剂;

(2)都是比较寒凉的药。

区别:

(1)茵陈蒿汤是大便湿堵在肠子里面,热瘀在肠子里,所以茵陈蒿汤有大黄。病人小便也不利,全身发黄,肚子很胀。

(2)栀子柏皮汤的热是淤在三焦油网里面,是淋巴系统发炎了。病人大小便很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就是栀子柏皮汤

2、在伤寒里面一共三个方子治疗全身发黄发高热者:

(1)无汗:病人没有汗的时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病人有汗:且实热在里,就是茵陈蒿汤

(3)无表证无里实而身发黄,栀子柏皮汤

3、(1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症若发黄者,酒黄疽,心中懊憹或热痛,更加大黄,名栀子大黄汤。即于枳实栀子豉汤中加入大黄。酒黄疽者,为嗜酒之人,酒毒郁滞而生热,因而发黄,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黄以利之。

2栀子干姜豉汤:微有烦躁而不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重症,此虽热邪不去,但烦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温中,以栀子清解心中之热。

3栀子柏皮汤:发热而不恶寒,心烦,柏皮亦可清热,主胃肠中结热。此方用于黄疸发热心烦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陈蒿汤:发黄,腹微满,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热邪及里之时,与水气相结,而成淤热,身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里有水气之候。此证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黄色颇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热疮,以及齿龈肿痛属热者。或眼目疼痛等证

4、(1表实无汗发黄者,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

2里实不便者,宜茵陈蒿汤下之。

3无表里证热盛者,宜栀子柏皮汤清之。

4阴证发黄者,宜茵陈四逆汤温之。

5若大便溏,小便秘,发黄者,宜茵陈五苓散利之。

5、1温清饮四逆汤黄连解毒汤之合方。除妇女血崩病之外,最常用者,为慢性顽固之皮肤粘膜疾患,特别是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寻常性干癣、掌蹠脓疱症、皮炎、荨麻疹、贝切特氏综合症(眼症少)等。多为皮肤黄褐色,枯燥如涩纸。用于普通体质之疾患或慢性病程者,伴有肝脏机能损害,球所谓变态反应性体质之皮肤过敏者。用于皮肤疾患,多加连翘、荆芥各2克、薏苡仁5克。

2消风散:瘙痒,血燥,血热,痂皮,分泌物,口渴。

3黄连解毒汤瘙痒,实热,炎症,充血。

4黄连阿胶汤瘙痒,阴虚证、内热,枯燥,心烦。

5茵陈蒿汤瘙痒,里瘀热,胸中苦闷,脉紧。

6桃核承气汤瘙痒,瘀血,实热,少腹急结,便秘。

7白虎加人参汤瘙痒,内外热,津液亏乏,干燥,充血,口渴。

8十味败毒汤瘙痒,轻症,变态反应,改善体质、解毒、排毒。

9三物黄芩汤瘙痒,血热,四肢烦热,干燥。

10地黄饮子瘙痒,虚证,血虚,风热,血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